文/花不语
《甄嬛传》后期,随着甄嬛回宫,她和皇后党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在经历了滴血认亲后,皇后不仅没能扳倒甄嬛,反而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被剥夺六宫管理权,眼看甄嬛胜利在望,可她不甘落败,授意安陵容有孕,并借机要皇帝封安氏为妃,以求壮大实力。
甄嬛见状,于是借花献佛,加封了自己一派的端妃、敬妃、欣常在一干人等,可除此之外,她却又破天荒要求追封迫害过她的齐妃,让人大跌眼镜、着实不解,这里头又有何玄机?
1)成功转嫁风险,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众所周知,皇后战略上虽不敌甄嬛,但仍根基深厚,不仅手握三阿哥,后宫太后做保,前朝亦有张廷玉等一众老臣拥护。
现在,随着甄嬛手上皇子数越来越多,加上皇帝对她独一无二的宠爱,她在后宫的地位早无人能及。
而早在立储一事上,老谋深算的大臣们看出犹豫不决的皇帝看不上老三,开口闭口都同意属甄嬛的六阿哥为太子。
在老臣们看来,三阿哥本就是合适人选,可因生母自戕实乃大罪,没有惩罚就不错了,更别提加封。妃嫔自戕极伤皇家声誉,大臣们讳莫如深,实在不敢公然提议册立老三,只有意来回打擦边球。
自古后宫前朝一体,因此,此时封妃早已不仅是后宫之事,更是与时政息息相关,任何一方都希望自己战队荣誉加身,加大筹码。
而此时,甄嬛却出人意料的提议让皇帝追封迫害过她的敌党齐妃,表面上看似礼仪周全、大度容人,可真正目的是在向老臣们传递一个信号:我确无打压异己、上位之心,你们看,我这不是特意为你们的候选人三阿哥生母讨封号,洗白身份了吗?
而皇上同意追封齐妃也让大臣看到了希望,认为他能为老三恢复生母名誉,就说明没有放弃老三,他们的三阿哥还是很有希望成为太子的。自此,他们才不再一味虎视眈眈地咬住甄嬛不放。
就这样,甄嬛一招移花接木消除了大臣对自己和六阿哥的敌意,立储风波暂时平息。
2)双重保险,消除皇帝顾虑
这和当年皇帝匡骗华妃,故意送去皇贵妃礼服测试华妃一个路数。
还好,此时的甄嬛早已洞悉了他那点小九九,才不轻易落入圈套。于是,先是义正言辞地表示拒绝,再好一番谦虚:自己的儿子太小,资质不足,而皇帝还有其他更出众的皇子,另外,重点来了—她才不要做皇贵妃呢,那只是个虚名,皇帝对她的爱就是最好的褒奖了!
男人果真都很吃这一套,皇帝听罢,嘿嘿笑出了声,很是受用,从此按下不提。
甄嬛此言一下就摆正了自己的立场,表明自己和在前朝到处拉票的皇后不同,自己言行低调,不求浮名,也不涉政干政,所有荣誉都归后宫姐妹,表示大封后宫才对前朝有所助益,字里行间都为社稷考虑,让皇帝直感叹她的可人懂事。
而甄嬛为曾敌对的齐妃追封时,则是很贴心站在皇帝和老三立场出声:眼见老三大了,现在几乎所有嫔妃也都升级了,如不理会齐妃,老三脸上则过不去,以后在朝也不好做人。
如果说前面言论是洗白自己没有野心的话,那么此番她真是设身处地为皇家、皇子声誉考虑,为其扫清生母自戕的不良声誉,保全老三在后宫和前朝的脸面。
这点真让皇帝对她刮目相看了:自己的嬛嬛多么懂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居然还能为潜在的竞争对手着想,真心大公无私!从此,皇帝才疑虑尽消。
3)向老三示好,自己留条后路
结善缘、少树敌,一直是甄嬛做人处事的原则。
剧中可以看到,老三对甄嬛一向尊敬,对胧月也很是疼爱,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甄嬛对他频频释放的善意。
和皇后声色俱厉不同,甄嬛从不轻视、出言讥讽他,反而在他低谷时,还总安慰他好好保重身体,可以说甄嬛是除他生母外,唯一给他些许温暖的人。
一直以来,齐妃母子虽智商不足,可相依为命,感情一直很好。但假仁假义的皇后居然为了稳坐皇太后之位夺老三,不惜挖坑害齐妃,逼她自戕,事后更是让老三和生母划清界线,以她为尊。
古人极重声誉,皇子更是如此,身负一个自戕的母亲早让他抬不起头,而此次册封,皇后却不为齐妃争取荣誉,这又让老三心寒不已、郁闷至极。
可眼下他却看到:与心口不一的皇后相反,被生母害过甄嬛反过来帮她讨封,为自己和生母洗白,这怎不让老三对她感恩戴德,欠她一个大人情?
老三虽呆,却本性纯良,退一步说,即使他登位,基于过往种种恩惠,也不会过分为难甄嬛。
就这样,花花轿子众人抬,皇后要封安为妃,甄嬛就借力打力,壮大自己团队,同时找机会澄清自己,示好老三。
一场热闹下来,皇后忙活半天却为他人作嫁衣裳,自己栽树,别人乘凉,甄嬛成最大获利者。
4)
其实,当时尊为贵妃的甄嬛处境很是微妙,看似繁花似锦,实则危机四伏。
在经历了滴血验亲事件后,皇后虽六宫管理权被夺,但是地位仍在,且还有太后撑腰,翻身只待时机。
皇帝看似打消顾虑,但怀疑的种子早已深埋,所以,他才会时不时试探甄嬛是否有上位之心;再则,朝中大臣对她一直心怀不满、怨声载道,而面对张廷玉提出的“去母留子”一说,皇上虽未首肯,但也不加否定,态度暧昧实在让人忧心。反观三阿哥虽然生母不齿,却背靠皇后,且年龄资历都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不论前朝后宫都有依靠,名正言顺,上位系数最高。
皇后在此时给安嫔加封,壮大自己,在这危机四伏、与己不利的形势下,甄嬛却敏锐捕捉到机会,顺势而为,既成全了他人,也洗白了自己。
危机、危机,危机实则也是转机,就看你懂不懂得把握。
丘吉尔说过: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每一次危机都是机遇。别忘了危机也是一种能量,因为只有在危机中,人们才会主动重新审视现状、寻找解决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在无效的迷茫中原地踏步,没有更进机会,如此时出现危机,反而会激励你重新思考,倒逼之下极可能会出其不意,奇招频出。
历来危机与机遇并存,厉害之人就在于:在无法改变的不利情形下,发掘契机,加以引导利用,最终扭转乾坤、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