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游园会中,刘姥姥为贾母他们讲了故事,刚说到柴薪贾府就着火了。接着讲了一家人的情况跟贾家差不多,还触动了贾母王夫人。最后是说那个头柴薪的妖精,引起了宝玉的好奇。这三件事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这三个故事暗喻巧姐的结局,会不会是这样呢?
——巧姐被家人“狠舅奸兄”卖到青楼,不甘屈辱趁火起而逃走。适逢大雪,逃出城外时,又累又饥,所以抽柴取火,谁知恰好是刘姥姥家的,刘姥姥听到动静救下了巧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扣“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中的“遇”字。所以,刘姥姥砸锅卖铁从妓院里把巧姐救出来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情节解释不了巧姐判词中的“遇”字。至于后来宝玉好奇,派茗烟寻找的事情,则印证了宝玉或者家人出狱后多方寻找巧姐的消息,但是,巧姐从此湮没乡村。
这个想法,确实有些大胆,大胆在——巧姐从青楼逃出来正好跑到刘姥姥家?太传奇太戏剧了。
凤姐曾经善待刘姥姥,接济刘姥姥,使刘姥姥铭记于心,时刻念着凤姐的好,但无以回报,被卖青楼的巧姐趁火灾逃出城外,天下大雪抽柴取暖,巧遇听到动静的刘姥姥。刘姥姥将其救下,对追查而来的人故意隐瞒,使巧姐躲过这一劫,这不是很自然吗?
所有的症结在于:“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那“因”呢?似乎这样的“遇”跟“济村妇”没有因果关系啊?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巧得遇恩人”是“巧遇”还是“巧得”?
我还是觉得太戏剧化了,中国古代的戏曲传奇里,常会遇到这样的情节,但应该不是《红楼梦》。我觉得还是“巧得”比“巧遇”更说得通。刘姥姥给巧姐起名那段,脂砚斋批语是——“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能不心伤。狱神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我想后回巧姐流落在烟花巷,刘姥姥是主动去寻找去搭救,冒了很大的风险,费了很多周折,而不是巧姐逃出来恰巧撞到了刘姥姥家里。八七版电视剧,对这一段的演绎应该是比较接近雪芹原意的。
“只因娘亲当初偶然接济了一下刘氏,恰巧就得到了善报,被接济的刘氏日后就成了自己的救命恩人”。
——曹雪芹在这里应该是讲了一个表面上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报”的故事,所以说“巧”,并不是巧姐恰巧与刘姥姥相遇的“巧”。
“巧得遇恩人”就跟前边的“偶因济刘氏”就没有了因果关联。假如巧姐逃到的不是刘姥姥家,而是什么张姥姥李姥姥家,我想也会得救的。再说,如果凤姐当初没有接济刘姥姥,难道刘姥姥就不会救巧姐吗?所以刘姥姥之救巧姐,应该是为了报凤姐的接济之恩,是一种仗义之举,她是主动去搭救,而不是恰巧遇见。
又想起来这回的回目,“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曹雪芹这一节的描写,除了刻画刘姥姥,更多的应该是为了表现宝玉的“情不情”性格特点,跟巧姐没什么关系。再说,刘姥姥讲的是两个故事,而不是三个。是讲到“雪下抽柴”时起了火,打住了。宝玉赶着她问后事如何,她才信口胡诌出来一个“茗玉”小姐的故事。这跟那个九十多岁的老婆婆因为积德行善又得了一个孙子的故事,不会有什么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