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探春冷血,不认亲娘,可真正细读起来,发现事情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一、管家难,随处是陷阱
常有人说,探春势力,说她一味的讨好王夫人,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抛在脑后。
而他们的证据,便在探春协理荣国府那机会,说探春故意贬低自己生母的地位,只给舅舅20两银子。
这群人最爱节选文字,断章取义,可若是真正放在文本中去看,便会发现,这里面隐藏的东西,真不是说的那么简单。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小月,王夫人安排探春协理荣国府。在这一回的后面,吴新登媳妇进来回话,说:
“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儿死了。昨儿回过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奶奶来。”
这句话很有意思。
第一,探春只是协理荣国府,此时真正接过管家权的是李纨,因此,这话是说给李纨听的。第二,这事涉及了探春,用词却是“赵姨娘的兄弟”,而非探春舅舅。这里涉及了古代的礼教规矩,后文还有分析。第三,“太太说知道了”,暗含王夫人已经知道这件事,但是不想管。第四,“叫回姑娘奶奶”,姑娘排在前,可见这婆子存心想要试探一下探春,摸一摸这个主子的脾气。平儿曾说,贾府里这群婆子是最不好对付的。“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利害。二奶奶(指王熙凤)若是略差一点儿的,早被这些奶奶治倒了”。
二、遵循旧例,秉公非无情
李纨是个老好人,素来不太过问琐事,这群婆子看得明白,就是新来的探春,表现“精细不让凤姐……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让人摸不着底细。
此时,吴新登媳妇借着赵姨娘兄弟事情,看看“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服,一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
吴登新媳妇的“忙”,让探春心生警惕,立刻叫住她盘问起来。
“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也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这两个分别。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是赏多少?你且说两个我们听听。”
吴新登家一听,探春问到了点子上,便开始东拉西,并在探春追问下,以查账拖延。在探春的再三追问下,吴新登家才说出了实情:家里的二十两,外头的四十两。有两例特殊的,也表明了原因。
赵姨娘的兄弟,属于家里的,也不在特例的范畴,因此按照规矩,只能得20两。
探春此举,不过秉公办理,无可厚非。
可也有人抓着不放,认为探春过于秉公,失了人情。
可前文提到了,这是探春第一次协理荣国府,所有的人都等着看她笑话,此时徇私,只会让那些婆子咬住错处,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此时的探春,不仅不能徇私,甚至还要对自己家人的事更加严格,否则,新官上任的火烧不起来,她也再难服众。
三、探春也护母,一点都不冷血
后来赵姨娘来闹,大庭广众让探春徇私,拉扯一下她们。
这话的场合不对,李纨坐在旁边,丫头婆子在边上看着,此时的探春,只要松一下口,必然万劫不复。
可赵姨娘的话,又不好驳斥。左一舅舅,右一个赵家,想用孝字来压探春,可若是此时探春低头,前脚否定了吴新登家,后脚便唯母命是从,便再没有了威信。赵姨娘又是个好挑唆的,若是成了探春的弱点,那些婆子岂能自此安分?
无奈之下,探春只能六亲不认:
“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
这话难听不假,可却能快准狠扼住赵姨娘撒泼的局面,当然,也因为这番话,无数人为探春安上了“辱母”和“冷血”的名号。
可按照探春的性格,若她当真与赵姨娘划分界限,赵姨娘岂敢此时来讨人情?可见,她们母女私底下的相处,绝非无情和冷血。
抄检大观园时,连黛玉等人都不知道这个消息,唯有探春的秋爽斋秉烛开门而待。她的消息来源于何处?极有可能是赵姨娘的消息。
赵姨娘一直想探春拉扯赵家,无论是大庭广众,还是私底下。她甚至还期望探春出阁后,也能帮忙。
期待来源于何处?还不是私底下探春态度极好,赵姨娘才有这样的想法。
细看书中几次探春的“狠话”,都是在赵姨娘闹得过分时候的“气话”。可见,这些话,她素日里是不会说的,且当她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赵姨娘也知道自己过分了,可见,素日里,探春是极少发脾气的。
玫瑰也有护母心,莫将探春论无情。
第六十回中,蔷薇硝事件下,贾环被小戏子芳官骗了,赵姨娘感到羞辱,跑去和小丫头们厮打起来。探春急急忙忙赶过去,说了这样一番话。
探春便叹气说:“这是什么大事,姨娘也太肯动气了。我正有一句话要请姨娘商议,怪道丫头们说不知在那里,原来在这里生气呢。快同我来。”
没有半点生气,语气无奈而温和,还专门哄着她说“有事同她商议”。
电视剧这一幕,将探春演成了斥责母亲,可原著中,整个过程,探春的语气都极其缓和,以劝为主。正因为如此,赵姨娘才敢在探春面前撒泼,因为她知道,这个女儿心里是有自己的。
当然,也有人说探春“冷血”,是她对着自己生母,都只叫“姨娘”。
这就是对礼教规矩的不了解了。
古代嫡母在上,姨娘为妾,哪怕亲生的孩子,也必须叫正室母亲,也只能叫正室母亲。正如吴登新家的来禀报,绝不能将赵国基称为探春的“舅舅”,否则就是对贾府的不敬。
此处的“姨娘”,无所谓对母亲的不尊重,只是礼教制度使然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