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本我国古代的长篇巨著,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曹雪芹以一种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代官僚大家庭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们不仅可以看到贾府的贵族少年少女们的日常生活,更可以看到一个古代大家族表面的平静下隐藏的暗涛汹涌,明争暗斗,妻妾争锋……这些事情从未停止过。
贾政是荣国府的二老爷,虽然是小儿子,但是由于母亲的偏爱和自身的争气,他一举越过了自己的兄长贾赦成为了贾府的当家人。
贾政在贾府算是洁身自好,后院只有一妻两妾,王夫人、赵姨娘和周姨娘。哪怕是这样,他的后院也是暗涛汹涌。
沉静正妻
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室妻子,年少结发,为贾政生了二子一女,贾珠、贾宝玉,贾元春。虽然贾珠早逝,但是贾宝玉携玉而生,贾元春入宫封妃,这些都给贾府带来了无尽的荣耀,也使得她在贾府的位置稳如泰山。
虽然地位崇高,但王夫人的性情却并不嚣张跋扈,反而待人温和,十分沉静。贾府的人都对这位当家的太太十分尊重,夸她是个心慈手软、菩萨一样不管事儿的人,比心狠手辣、待人严苛的王熙凤好上百倍,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见过年轻时候的王夫人的刘姥姥曾说她是个“待人着实响快”的利索姑娘,这种形容很难不让人想到她的侄女王熙凤。很难想象,从手段利落的“王熙凤”到菩萨一样整日吃斋念佛的王夫人,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归根结底不过四个字“妻妾争锋”。
虽然已经有了贤惠漂亮的妻子和三个孩儿,但是贾政还是遵循古代男人贤妻美妾的追求,先后纳了两个小妾周姨娘和赵姨娘,这也给王夫人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感,毕竟妾室不仅能分走丈夫的宠爱,也能够生下子女分走自己子女的财产。
王夫人年轻时候是如何打响这场“婚姻保卫战”的,从她侄女王熙凤平日里对“狐狸精”严防死守的行为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一二。到《红楼梦》开场时,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一个菩萨一样心慈面软的沉静正室和两个毫无争锋之力的姨娘。
躁动宠妾
虽然两个姨娘对上王夫人毫无争锋之力,但是比起万事不理的周姨娘,赵姨娘表现得相当躁动,她在整本书里不止一次的弄的贾府上下鸡飞狗跳,可以说但凡有她出现的地方,就肯定有是非。
赵姨娘敢在王夫人的眼皮子底下如此躁动,究竟是哪来的底气呢?
赵姨娘的底气一方面来自于她生下的儿女们,不同于无子无女的周姨娘,赵姨娘前后可是为贾政生下了两个孩子,女儿贾探春和儿子贾环。
为男主人延续血脉是姨娘们的主要任务,出色完成这个任务的赵姨娘也算是立下了大功,自然在贾府里得了一席之地。偶尔兴风作浪时,连王夫人都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另一方面,赵姨娘还是贾政最宠爱的妾室,《红楼梦》中常常有描写到贾政和赵姨娘在一起时的画面,一向正经的贾政居然对这个粗鄙无脑的女人表现的颇为宠爱纵容。
当然,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贾政为了维护自己正人君子的形象,肯定不能向贾赦一样胡子都花白了还天天想着买几个十几二十岁的漂亮小姑娘,所以他的后院里一直没有新人。
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贾政也只能矮个子里拔高个了。贾府选姨娘首要就是看脸,赵姨娘应该也长得不差。
根据书中探春和贾环的年纪,我们可以推测出来,赵姨娘在出场时应该只有三十出头,虽然不再年轻,但是比起“如今已然是近五十岁的人了”的王夫人,赵姨娘可算得上风韵犹存。
赵姨娘虽然得到了男主人的宠爱,但也碍了女主人王夫人的眼,王夫人碍于身份不能自己动手,但她的侄女王熙凤是一点都不客气,见到赵姨娘不是冷嘲热讽就是百般克扣。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再加上赵姨娘原本就是个糊涂人,所以她很快就成了贾府的“狗不理”。赵姨娘心有不服,整日里上蹿下跳,闹尽了笑话,连亲生的女儿探春都以她为耻,只认王夫人做母亲,对她十分冷淡。
这样的艰难处境就更激起了赵姨娘的功利之心,让她越发不满丑态百出,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整个人都充满了负面情绪。
赵姨娘这种负面情绪也极大地影响了生长在她身边的儿子贾环,使得这个与神采飞扬的探春一母同胞的男孩儿长成了一副“形容猥琐,举止粗鄙”的样子,算是彻底废了。这一局,王夫人大获全胜,赵姨娘溃不成军。
沉默妾室
在贾政的后院里,前有地位高贵的正妻王夫人,后有子有女的宠妾赵姨娘,年老色衰的周姨娘就像是阴暗角落里一个苍白的影子,在噪杂喧闹的贾府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
虽然周姨娘在书中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作为贾政唯二妾室之一的周姨娘在年轻时肯定也和贾政有过一段温柔和缓的时光。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贾政身边有了更年轻漂亮会来事儿的赵姨娘后,周姨娘就成了昨日黄花。失宠之后,周姨娘就变成了王熙凤口中唯唯诺诺的木讷女人。
在整篇《红楼梦》中几乎没有什么出场的画面,少许的几次露面也是出现在别人的口中。除非是要拿安静度日的她拉踩整日聒噪的赵姨娘,否则没人会提到贾政的后院里还有这么一个活人。
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心里脆弱些的人早就过不下去了,但是周姨娘表现得相当平和。
她既不和赵姨娘争夺宠爱,也不在王夫人面前碍眼,关起门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小日子,这种识相的行为也使得她大受赞扬,成了众人教育赵姨娘的正面教材。
在这场充斥着无形的硝烟的后院争斗中,看似是王夫人大获全胜,赵姨娘溃不成军,周姨娘独善其身,但事实上,这三个女人中没有一个真正是赢家,一生困于雌竟的她们,不过都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