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老,接触到《红楼梦》时,贾琏这个人物的名字,都是读二声,读作“连”。今天无意中发现,网上小视频都是读三声,读作“脸”,不禁大吃一惊,难道是我读了半辈子白字,当然,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过。
△电视剧《红楼梦》贾琏(图/网络)
急忙放下手头的工作,核实。首先是最简单的方法,查百度,结果都是三声,面对“脸二爷”,我感觉自己这一回脸可丢的大了,因为我讲解《红楼梦》的书《谁解其中味》,是配了我讲课录音的,我一直读二声啊!这本书全国销售,杨军白字先生的名号应该可以传遍全国了吧?又查工具书,《辞源》注音是三声,把自己弄得更加灰头土脸。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翻开程树德《论语集释》。因为“琏”字的释义是,宗庙中盛黍稷的器皿,显然来自《论语》中孔子评价子贡那句话“瑚琏”。先将《论语集释》相关内容摘录于下:
《论语古训》云:“《说文》:‘梿,胡梿也。从木,连声。’是梿为正字,连为省文,辇为假音耳。”翟氏《考异》:“琏,力展切,今俗读每若连音,谬也。”
按《论语古训》提供的线索,又查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证明《论语古训》引用的《说文》与原文一字不差。《说文》的注音是“连声”,即与“连”字是同音字,还提到,《论语》中的这个字,最初写作木字边。梿是正字,琏是俗字,后来这种俗字写法反而取代了原来的正字。《论语古训》还提到,琏有人读作“辇”,但那是不对的。可以说,《论语古训》已经把问题谈清楚了,琏原本写作梿,读“连”。
杜甫诗中有两处提到“瑚琏器”。一处是《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郑公瑚琏器,华岳金天晶”;另一处是《水宿遣兴奉呈群公》:“嶷嶷瑚琏器,阴阴桃李蹊”。按诗的平仄,两处琏字都应该是平声,这是琏字读“连”的旁证。《说文》是汉朝著作,杜甫是唐朝人,说明从汉至唐,这个字都是读“连”的。
《论语集释》中提到的“翟氏《考异》”,指清朝人翟灏《四书考异》,是翟灏认为,琏字为“力展切”,就是应该读“脸”,读“连”不对。但翟灏也指出“今俗读每若连音”,当时通行的读法是“连”。可是,《毛诗稽古编》《六书故》对辇字的注音都是“力展切”,正是翟灏所说的琏字的读音,而《论语古训》已指出,将琏读“辇”音是不对的。
至此我好像明白了,琏字从汉朝一直到清朝,大家都是读“连”的,读“辇”是念白字。后来,是个别学者纠结于“力展切”的古代注音,反而认为读“辇”是正确的,现代各种读“脸”的版本,都是从“辇”发展来的。所以,我还是读“连”吧。吓了一大跳,忙出一身汗,让“连”二爷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