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薛宝钗要搬出大观园,尤氏和李纨为何没有挽留,反而相视一笑?

薛宝钗要搬出大观园,尤氏和李纨为何没有挽留,反而相视一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国庆 访问量:2100 更新时间:2023/12/7 11:07:42

抄检大观园,是继秦可卿丧事、元春归省、宝玉被打、除夕祭祖后贾府的第五件大事,而这一件大事,是贾府由盛转衰的一个标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观园抄检,缘由甚多。看似因园中发现绣春囊,有女儿妄动风月落人把柄而起,却不过是个畔之由。事实上在此之前,大观园已经乌云压顶,黑风飒飒。

下人中婆子、媳妇屡生事端,各怀私怨;主子里邢夫人王夫人的管家权之争,二人面和心违。此外邢夫人和凤姐婆子不合,勃豀已久;而王夫人亦有私心,只因贾府生齿日繁,出多入少,欲借故裁人,正好邢夫人用绣春囊发难,王夫人在王善保家的献勤使计下,遂成了抄捡之祸。

可以说,抄检大观园,看似邢夫人主动发难,但主动权皆在王夫人手里,王夫人只不过顺坡下驴,做了她一直想做的事。在抄检过程中,抄出司琪与其表兄的私信往来,并有私物相赠,信中写到二人在违规在园中幽会,司琪必定被撵。而王善保家的乐极生悲,兴头上戏弄了探春一把,被探春当众掌掴怒骂,颜面尽扫。这两人都是邢夫人一房的人,可以说王夫人大获全胜,出了气又赶了人。

然而,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王夫人想不到,因为这场战役,她素来心仪的儿媳妇人选薛宝钗也被逼搬出大观园。

大观园抄检次日一早,宝钗便来李纨处请辞,称家里婆子病了,自己母亲身上也不大好,要回去照顾,并且还说到“等我好了,横竖还进来呢”。彼时尤氏正在李纨的屋里,李纨听后,只看着尤氏笑,而尤氏也看着李纨笑。

论理,宝钗是贾家的亲戚,亲戚要走,做主人的多少该要挽留的,而带了这些姑娘这么多年的李纨,在听到宝钗的请辞后,并没有挽留,而是先和尤氏相视一笑,为何?

首先,二人都知道宝钗为何要走,心照不宣

在宝钗到来之前,尤氏已经因为入画一事与惜春拌嘴,为此憋了一肚子气。来到李纨处后,二人还对昨夜的事摇头叹气,称贾府是假体面,做出来的事都够使了。而遇到这等丑事,宝钗作为一个亲戚,主动逃避是非,是非常正常不过的。再者,宝钗素日就是个明哲保身的主,王熙凤都称其“事不干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样一个人,见到贾府内部是非滋生,自然不肯再住下去了,李纨和尤氏自身都在嫌弃这样的假体面的贾府,又怎能不理解宝钗的想法?所以李纨也没有挽留。

其次,李纨和尤氏的性格使然

李纨是荣府的寡妇,一生的希望就是儿子贾兰,除了偶尔和姑子们作作诗社,素日里的热闹和繁华都与她无关。然而李纨形同槁木的表面下,并非心如死灰,她会觊觎栊翠庵里妙玉那火烈的红梅,也会趁平儿不注意摸了一把她腰里的钥匙,更能认出凤姐都认不出的林红玉是谁家的女儿。所以贾府很多事,李纨都心知肚明,看得极透,只是选择了默认。

而尤氏呢?贾敬死时她的才干不在凤姐之下,而且比起凤姐,她更知进退,善隐忍,有分寸,更知道经营人际关系,凤姐生日她私下退回几个大丫环的银子便可见一斑。

对于宝钗的为人,她们早就看的极透,也看得出王夫人对薛宝钗的特别对待,“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争在贾府由来已久,二人没有不知道的理,或许对尤氏而言,没有利害关系,但对李纨,贾宝玉的妻子是谁,与其母子利益相关,而宝钗城府心机非一般人可比,更得王夫人青睐,薛宝钗若嫁入贾府,李纨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

所以,宝钗要搬走,她不仅不挽留,可能还有点趁怀。

再次,宝钗的决定太过匆促,李纨尤氏看出其正在气头上

宝钗刚到,便称要搬走,而对于贾母和王夫人这两位真正的当家人,宝钗却觉得“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宝钗在贾府住了几年,说走就走了,不辞而别,来去自如,完全不将主人放在眼里。如此失礼,与素日知书达理、行文豁达、大方得体的宝钗相去甚远。可知宝钗是压着一腔怒火呢。至于为什么就很好理解了,在抄检当夜,因宝钗是客居便没有被查抄,凤姐这种做法也没毛病,但对于宝钗而言,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大家的屋子都抄了独独自己的没抄,岂不是落人非议?更何况,连林黛玉都被抄了,自己也是住在贾府多年的人,终归还是不如黛玉,太值得气愤了。

所以,李纨和尤氏都没问缘故,仅仅心照不宣的笑,李纨则顺着宝钗的话说道:

“既这样,且打发人去请姨娘的安,问是何病。我也病着,不能亲自来的。好妹妹,你去只管去,我自打发人去到你那里去看屋子。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

果然宝钗一听沉不住气了,冷笑:

“落什么不是呢?也是人之常情,你又不曾放了贼”

可知宝钗愤怒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屋子没被抄,怕落人非议了。而李纨再小心翼翼,还是勾出宝钗的火来了。

综述,李纨和尤氏都是内敛不失心机的人,素日也看出宝钗的城府和脾性,所以在此事面前,采取的是作壁上观的态度,这与两人的生存理念也是息息相关的。

标签: 尤氏

更多文章

  • 看似一无是处的尤氏,她的三个优点王熙凤无论如何都比不上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尤氏

    文/酒馆说戏人在《红楼梦》里尤氏的地位举足轻重,她是宁府贾珍的妻子,是宁府实际的当家人。她没有良好的家世背景、知识学问,也没有王熙凤一般的巧舌如簧,可是她却得尽贾府上下人等的喜欢和尊敬,贾母也特别的信赖她。如果尤氏真如王熙凤口中那般一无是处,那么她怎么可能会得到那么多的赞誉和信任?骨子里王熙凤看不上

  • 87版《红楼梦》尤氏三姐妹现状:大姐复出不红,三姐转行二姐最牛

    历史人物编辑:风月独酌酒标签:尤氏

    提到翻拍成电视剧的《红楼梦》,我想大家心中一定都马上想起了87版,无论这些年来红楼梦是怎样被一次又一次翻拍,始终没能超越当年陈晓旭等人主演的红楼,在观众的眼中她们几乎成了原著人物走出来的真实化身。87版《红楼》不但是红楼的教科书模板,当初这部剧拍摄之用心,更是让无数电视剧导演以及制作团队汗颜。如今娱

  • 为什么尤氏不能入选金陵十二钗,不是不善良是因为曹公偏心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尤氏

    文/陌游常乐对于这个问题很是简单,在金陵十二钗之列的都是一群命运悲剧的姑娘,尤氏不在其中并不是表示她不优秀,只是代表着她没有那样悲剧的命运。尤氏平日里为人善良,所以她会是一个有福报的女子,她不在十二钗的正册也属正常。第一个原因,金陵十二钗正册都是和宝玉的生命有许多联系的人其实曹公写金陵十二钗的时候也

  • 尤氏没口齿没才干?她的一句话让凤姐只能求饶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尤氏

    宁荣两府有三个玉字辈的媳妇,其中李纨因丈夫贾珠去世后便心如死灰,形同槁木,府中之事一概不闻不问,也不好过问,王熙凤则是李纨对立的极端,她贪婪狠毒、长袖善舞、八面玲珑,荣府大小事务多由其一手打理。而尤氏则夹在王熙凤与李纨两者之间,虽为宁国府的当家女主人,但她没有王熙凤的权谋机变,巧言令色,又不能像李纨

  • 《红楼梦》薛宝钗离开大观园时,为何尤氏跟李纨都松了一口气?

    历史人物编辑:焕焕搭配标签:尤氏

    薛家从进入贾府开始就想着在贾府安营扎寨的,把薛家客人的身份变成一家人的身份。贾母多次明里暗里曾几次想着把薛家赶出去,其中最明显的是贾元春要省亲,贾府需要做体面的迎接仪式,为此不但建造省亲别墅大观园还要买戏班子回来排练戏曲,叫薛姨妈把梨香园让出来给这班戏子居住跟排练,这无疑是直接打薛家的脸,但薛姨妈假

  • 《红楼梦》看懂了尤氏,才懂女人的悲剧,她活成了“影子”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尤氏

    尤氏,一个有着和王熙凤一样的当家少奶奶身份的女人,却活成了女人的悲剧。在贾宝玉看来这世间唯有女子是最清净之物。就像宝玉说的“‘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女儿本是圣洁清爽的,但婚姻却会慢慢讲她吞噬,让她变得污浊不堪。婚姻并不像坟墓,坟墓只会埋葬青

  • 红楼梦夜宴贾母打趣尤氏:人情味,是一种珍贵的修养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尤氏

    红楼梦里的贾母,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老太太。至少,前八十回里,贾母是一个真正优雅的贵族夫人。01贾母的人情味贾母的人情味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她虽然看重宝玉,却很少重男轻女。黛玉初来贾府,宝玉便问她的玉,听黛玉没有,便发狂要砸自己的玉。一般的老太太,或许生气、或许愤怒、或许迁怒,但贾母的一番话,却安抚好

  • 红楼梦:为什么说尤氏“心里有鬼”,真像王熙凤说的那样无能吗?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尤氏

    红楼梦:为什么说尤氏“心里有鬼”,真像王熙凤说的那样无能吗?《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起码有两处直接点到尤氏“心里有鬼”。第次在第七十四回“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惜春发脾气时候说的话:“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

  • 为什么贾府和王史这样的豪门结亲,也与尤氏、秦氏这样的寒门结亲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尤氏

    文/陌游常乐我想这于古代的一种想法有关“嫁人要嫁高,娶妻要娶低”有关。贾蓉娶秦可卿应该就是有这样的缘故。如果是一点都不般配的话,贾家一定不会通过这样的亲事。秦可卿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是也是有实权,秦可卿怎么着也是官宦人家的女儿。而且秦可卿的相貌、性情和人品都是一等一的好,这也是她的优势。贾家虽

  • 尤氏命理基本理论作为普遍生命形式的

    历史人物编辑:很酷新鲜感标签:尤氏

    周期四大支柱的轮转贯穿于整个宇宙。作为生命的载体——“四大支柱”也严格遵循这一规律。“Levikk”在《滴天髓》的经典中已经讲过了。然而,后来的研究人员并没有关注它。目前,多数学者在日常工作中,以求取平衡的法理为基础,将“斥盛衰、定格局、择神明、扬善恶”作为一种固定的生命捍卫形式。或跟随力量。“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