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释疑第118期/奉天玉)
《红楼梦》的大丫鬟,地位相当于副小姐,手中有很大的权力,她们名义上虽是奴才,实际上却相当于主子的私人大管家。例如,怡红院中的一应事务,都由袭人操持;贾母的体己物件,自己都不说上来,鸳鸯却记得清清楚楚;平儿在各处行动,更是能代表凤姐的面子。
可是,她们在人前再风光,遇上主子发怒,却也只能默默忍受,例如,袭人曾挨过宝玉的窝心脚,直接被踹到吐血;平儿没能摆脱贾琏的纠缠,被凤姐发作,闹得满府皆知,丢尽了颜面;入画帮哥哥收着衣服鞋子,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被翻出,惜春更是不听任何解释,直接命人将她发卖。受了这些委屈之后,她们或许心中自怜自艾,擦干眼泪之后,却还是要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毕竟她们自己也早已认同了尊卑有别的观念。
然而,有一个丫鬟却格外不一样,她被主子打了一巴掌,又骂了几句之后,竟然直接跳井自尽了。这个丫鬟不是别人,正是王夫人的贴身大丫鬟金钏——宝玉被宝钗讽刺了一番,又被黛玉奚落了几句之后,有些怀疑人生,于是跑去了王夫人屋里,趁王夫人午休的时间,与金钏调笑了几句,结果被王夫人抓了个正着。王夫人一向望子成龙,于是下意识的觉得金钏要带坏宝玉,“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儿!好好儿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然后让金钏的母亲将她带了出去。
结果,几天后金钏的名字再提起的时候,她已经跳井自尽,结束了自己的性命。按照今人的思维来看,金钏不过是被领导打骂之后又失业了,不至于就这样轻生,甚至很多人觉得这个小姑娘太过矫情。那么,金钏为什么跳井呢?真的是因为矫情吗?小编认为不是的,她之所以走上绝路,可能与以下三点原因有关。
第一,时代的残酷让她难以生存
原文中提到,王夫人平时性子非常和善,从来没有打骂过下人,金钏贴身伺候了她近十年,多少有些面子,却成为了第一个挨打的人,原本让容易引发议论,让金钏被人指指点点。王夫人还绝情的将她赶了出去,原本是一等大丫鬟的她,相当于从云端直接摔到了泥里,更容易成为其他下人茶前饭后的谈资。经历这样的落差,她本身的心理压力就难以克服,再加上连黛玉这样的主子都觉得“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环境,自然更容易绝望。
何况,她还要面对来自父母的压力——她原本一个月的份例就有一两银子,被赶出来之后会让全家少了一份巨额收入,还让父母丢了面子。甚至再阴谋论一点,她的父母可能真的相信了她为攀高枝,主动勾引宝玉,于是怪她性急,觉得如果她再沉稳一点,可能会被王夫人主动赐给宝玉,或者能配一个日后能在贾府掌权的小厮。这种情况下,她的父母难免会开口埋怨她。金钏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在重重压力之下,越来越绝望,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并不算矫情,而是情理之中,相反,如果她遭受了这么多的委屈,还能乐观的活下去,才让人意外。
二、以死来自证清白
如果的确是金钏主动勾引宝玉,导致王夫人大怒,那么她被惩罚是应该,可是原文中提到,宝玉来了之后,她不仅没有主动献殷勤,反而有些爱搭不理,甚至两度试图把宝玉打发走——她先是摆手让宝玉出去,然后又怂恿宝玉去打贾环和彩云,是宝玉一直纠缠不休。王夫人既然是假寐,应该知道得很清楚,最终却把锅扔在了她的身上,不仅用一句“下作小娼妇儿”给她定了性,还将她赶了出去,让她名声尽毁。青春期的小姑娘最是性烈,得不到正确的开解和引导,钻了牛角尖,觉得只有死才能自证清白,虽然不值得提倡,却也不难理解。
三、金钏之死并非自尽
金钏打发宝玉的时候,说了句“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她可能想表达的是,如果宝玉真想让自己去往他身边,哪怕一时半会讨不到也不用心急,早晚跑不了。但是,她的名字金钏,和宝钗的名字都可以解释为“金簪”,一句掉在井里头,像是一种诅咒。王夫人整日吃斋念佛,一定是忌讳这些的,宝钗既是她的亲外甥女,又是她看好的儿媳妇人选,在她心中的分量虽然比不上宝玉,却也值得她出手维护。于是有了金钏落井身亡,王夫人赏了五十两银子,并提拔了金钏的妹妹玉钏,又有了王夫人用宝钗的衣服给金钏装裹。
参考资料|《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