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金钏与宝玉说的话犯了哪些禁忌?以致王夫人大动肝火撵其出府

金钏与宝玉说的话犯了哪些禁忌?以致王夫人大动肝火撵其出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邓苹 访问量:560 更新时间:2024/1/13 18:29:51

第三十回,因为遭到宝钗的嘲讽,宝玉也没了兴致,吃过午饭后意兴阑珊,度步至王夫人处。

盛暑,容易使人趣味索然,神思疲倦,丫头们都在打盹,金钏儿坐在榻旁,给睡着的王夫人捶腿,却也因为困倦,乜斜着眼睛乱晃。宝玉走上前,又是摸耳环又是往金钏嘴里送糖果,拉着金钏的手恋恋不舍,金钏也仅管摆手让他出去,宝玉不听,对着金钏称要跟太太讨了她去怡红院,金钏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金钏这段话,历来令很多读者不解,全然因为一个“巧”字,金钏刚说了“掉井里”不久,她便跳井了,成了她口中掉井里的“金簪子”,这是一巧;金钏死后宝钗用自己衣服给金钏裹妆,而第五回众钗判词中则用“金簪”代指宝钗,使金钏和宝钗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这亦是巧。不过,这里我们暂时不讨论金钏和宝钗的联系,且只说金钏说的话到底多没轻重,以致王夫人大动肝火,撵走这个服侍自己多年的丫头。

“金簪子掉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句话是一句俗语,什么意思呢?

古代大户人家自家都有水井,而婢女们在打井水时头上的簪子容易掉进井里。不过这不用担心,一般水井经个一两年都会进行常规清理,俗称掏井,将井中杂物、淤泥等掏出井外,算是给水井瘦身和清洁了。而掏井时,以往掉落在井中的各种杂物都会被打捞上来,其中就有那些婢女掉落的簪子,它们都会被归还主人。

如此,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是你的终归是你的。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是一个道理。

这句话会让王夫人大动肝火吗?我想不是。宝玉自小就喜欢和姑娘们厮混,知子莫若母,王夫人难道还不知道她儿子是什么德行?有一回宝玉去见贾政,金钏站在门外,见着宝玉便拉着问:“我这嘴上的胭脂是刚擦的,这会子你还吃不吃了?”,行动一气呵成,轻车熟路,可见此举是日常之举,王夫人岂有不知道的理?对比这些行为,金钏那句话可算是正经得多,哪里就能令王夫人恼怒的道理?

所以,令王夫人愤怒的,应该是后面一句话“我倒告诉你个巧宗,你往东小院子拿环哥儿个彩云去”。王夫人听后便翻身起来,狠狠扇了金钏一脸“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注意,王夫人骂的是“教坏了”,并非“勾引坏了”,所以,王夫人针对的不是金钏与宝玉之前的亲密行为,而是叫宝玉去拿贾环和彩云这件事。

贾环和彩云在东小院子做什么?明眼人一听就知道怎么回事。而金钏却将这等苟且看得稀松平常,轻描淡写就跟宝玉说了出来,这是种可怕的现象。对于王夫人而言,即便宝玉爱在姑娘堆了混,但宝玉还是干净的,不解人事的,所以袭人与其谈到“防患于未然”之事时,王夫人还问到:“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曾?”,并求袭人“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

在这种情况下,王夫人恼怒就可以理解了,虽然是宝玉调戏金钏在先,但从年纪上来说金钏比宝玉要大好几岁,而且丫头和主子有了不才之事,向来只有拿丫头开刀的理。此时原因之一。

其次,王夫人向来与赵姨娘不和,确切的来说王夫人对赵姨娘是想无视又无法无视的,所以赵姨娘成了她的一块心病。王夫人出身高贵,是金陵王家千金小姐,带来的嫁妆都被王熙凤当成炫耀的资本。赵姨娘呢?贾府家生子,出身低贱,为人粗鄙愚鲁,可这么个不堪的女人,却被贾政宠得不着边际。赵姨娘素日里的出格举动贾政难道没有耳闻过?只是装作不知道罢了。

这么个膈应人生的孩子,身为主母的王夫人也难以接受,大多时候是放任自流。所以彩云跟贾环厮混,王夫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金钏却让宝玉去目睹这一苟且之事,她的宝玉岂不是被赵姨娘的儿子弄脏了?对于王夫人而言,赵姨娘母子是下贱的、肮脏的,她绝对不允许宝玉被贾环的丑事玷污分毫。

再次,此时正是王夫人正是心烦意乱之时,只因刚刚发生的清虚观打礁一事。清虚观打礁之前,在王氏姐妹的努力下,元春从宫中送出的礼物中,独独宝钗和宝玉两人一样,分明有赞成“金玉良缘”的意思,当然,这也是元春放出的试探信息,看看贾母的反应。

贾母也是个耍太极好手,借着清虚观打礁时,轻松把张道士提出的亲事推了,推掉的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呢?十五岁,有个好模样,根基富贵、聪明富贵都配得上宝玉。这不是宝钗的翻版吗?贾母却称:“宝玉命里不该早娶,过几年在谈”,宝钗此时亦过及笄之年,再过几年岂非大龄剩女?可贾母就是这意思,要等宝玉,你熬吧,熬成老姑娘别怪我。

贾母这意思,王氏姐妹能听不出来?连宝钗都听出来了,要不然一向好脾气的她怎么就对宝玉一句玩笑话动怒起来?

所以这时候的王夫人正心烦意乱,而金钏又如此“教坏”了她的宝玉,自然要成为泄愤的对象了。

总体而言,金钏不过是王夫人泄愤的工具罢了,当然,她不过是个开始,后来的晴雯的人,哪一个不是呢?

标签: 金钏

更多文章

  • 金钏身为下人,被王夫人打了一巴掌,为何就寻了短见?原因不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青年史观标签:金钏

    (历史释疑第118期/奉天玉)《红楼梦》的大丫鬟,地位相当于副小姐,手中有很大的权力,她们名义上虽是奴才,实际上却相当于主子的私人大管家。例如,怡红院中的一应事务,都由袭人操持;贾母的体己物件,自己都不说上来,鸳鸯却记得清清楚楚;平儿在各处行动,更是能代表凤姐的面子。可是,她们在人前再风光,遇上主子

  • 重温《薛平贵与王宝钏》,王金钏,才是三姐妹里过得最幸福的姑娘

    历史人物编辑:小武学科技标签:金钏

    前段时间,王宝钏挖野菜梗火爆全网,引起了人们对恋爱脑的讨论。我看到了不少同人文,翻着花样改写王宝钏的结局,有这个重生的那个重生的,反正就一个目的,那就是别做恋爱脑,远离渣男,否则会变得不幸,要苦守寒窑,挖十八年的野菜。事实上,这是艺术效果,试想一下,谁能光靠吃野菜活十八年呢?更何况,王宝钏在嫁给薛平

  • 袭人的几句话,让晴雯坐实了金钏之罪,替了黛玉之过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金钏

    第三十二回,宝玉向黛玉表明心迹,偏偏黛玉为避嫌疑,怕宝玉再说出什么昏天黑日的话来,慌了神,急急走了。只剩下忘情痴呆的玉兄,兀自喃喃表白: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

  • 金钏跳井后,为何裹妆衣服偏偏是薛宝钗的?细琢磨,一身冷汗

    历史人物编辑:张哥侃文史标签:金钏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母邀尽府中女眷前往清虚观打醮,期间当着众人为宝玉挡掉一桩婚事,并放下话,宝玉不宜早娶,几年后再考虑。彼时薛宝钗年过及笄,此言无异于拒绝“金玉良缘”,金玉一党原本还沉浸在元春指婚的喜悦中,被贾母这么一将,敢怒不敢言。正因此,素日豁达大方的薛宝钗,因为贾宝玉一句玩笑话便极尽挖苦之

  • 宝钗把衣服给死去的金钏,真的不忌讳么?曹雪芹暗有所指

    历史人物编辑:方家说史标签:金钏

    红楼梦中的金钏因为被宝玉调戏,惹怒了王夫人,她一气之下将金钏撵了出去。被撵加上牵扯到了爷们的事情,一时之间肯定会有流言,金钏选择了自尽。她的死和薛宝钗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曾想,薛宝钗却将自己刚做的衣服拿出来给了金钏,说是做妆裹。下葬的时候穿着宝钗的衣服,倒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却越想越惊心,两个人并非没

  • 金钏和贾宝玉是什么关系?主仆?情人?恋人?教唆和被教唆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润杨的红楼笔记标签:金钏

    《红楼梦》里,宝玉和其他人的关系都很清晰,例如和黛玉是恋人关系;和湘云是兄妹关系;和宝钗是姐弟关系;和袭人是肉体关系;和晴雯是心知肚明的主仆关系。唯独和金钏的关系扑朔迷离。金钏因为贾宝玉被王夫人撵走了,王夫人骂金钏:“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那么,金钏真的教坏了宝玉吗?她和宝玉之间,

  • 金钏跳井而亡,王夫人为何要掩饰真实原因?她有三怕

    历史人物编辑:张海林标签:金钏

    虽然是荣府正经的管家太太,但因侄女王熙凤精明能干,王夫人得以高枕无忧,素日里都是以一个吃斋念佛、惜老怜贫、不问世事的贵族太太示人的,连宝玉也这么认为,自己的母亲,始终是宽厚仁慈的,然而一件事打破了他的认知。在第三十回,端午节前某日,宝玉在受了宝钗的讥讽后,移步王夫人房中解闷,因是中午,王夫人已躺在榻

  • 红楼梦:如果金钏有袭人一半聪明,就不会跳井自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长安内史标签:金钏

    金钏是《红楼梦》里王夫人的首席婢女,因为她在给王夫人捶腿时,和贾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打了一耳光赶了出来,结果她就跳井自杀,得了一个悲惨结局。其实如果金钏如果和袭人一样聪明,她就不会跳井自杀了,说不定还能当贾宝玉的小妾。袭人能当上贾宝玉的准小妾是因为讨得王夫人的喜欢,而金钏在王夫人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

  • 《红楼梦》宝玉毫无担当和王夫人无情,才是金钏跳井的直接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尼萨观汽车标签:金钏

    年少时看到金钏跳井,不但不可怜她,还觉得她是自找的,谁让她在王夫人面前带坏宝玉呢。这么多年过去,再看《红楼梦》,再看到金钏跳井这里,突然感到很心酸,一行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只看她与宝玉调情出事后,宝玉和王夫人的行为,就替金钏感到不值,替她感到悲哀。1、金钏的一颗心错付了金钏是贾家的家生子,从小在贾家

  • 明清冤案-金钏雪冤

    历史人物编辑:笑话历史标签:金钏

    嘉靖年间,浙江绍兴有一位少年,名叫秦杰,他从小就去了京城,学着做银匠。秦杰为人聪慧,很快就学得一手银匠技巧,而且他又心思活泛,创新出许多新颖别致的金银饰品,京城中其他的银匠,都自愧不如。京都之中的勋贵豪门,都指定秦杰帮着打造金银器物,尤其是大户人家的闺阁女子,要是头上没有几件秦杰亲手打制的钗环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