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蔡伦简介_蔡伦造纸的故事_蔡伦造纸的历史影响和启示

蔡伦简介_蔡伦造纸的故事_蔡伦造纸的历史影响和启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603 更新时间:2024/1/30 5:20:39

蔡伦是汉帝时的中侍,曾任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因功被封为龙亭(今陕西洋县)侯。他总结了西汉以来民间用麻类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这一技术,最终用树皮、破布、麻头、旧渔网等造出用于书写的纸,并于105年把它献给朝廷。由于他造的纸质量高,很快得以推广应用,逐渐代替了简帛。为了纪念蔡伦,后人将他制造的纸称为“蔡侯纸”。

蔡伦精于观察,勇于探索的造纸鼻祖

姓名:蔡伦

生卒年:?121

:桂阳(今湖南郴州)

蔡伦5岁那年,他的家乡桂阳发生了严重的蝗灾。漫天飞舞、遮天蔽日的蝗虫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把农田里的作物一扫而光。接下来许多人饿死,蔡伦一家也没能躲过这场灾难。蔡伦的父母不忍眼看小蔡伦饿死,就把他卖给了人贩子。不料,人贩子又转手把蔡伦卖进皇宫。蔡伦进宫不久被阉割,从此开始了宦官生涯。

刚入宫的时候,小蔡伦无依无靠,非常想家,又加上身体上的痛苦,常常一个人躲在墙角里哭泣。一天,他没有被分派什么活,一个人待在那里,禁不住又哭了起来。这时一个老宦官走过来,看到他哭,就劝导他。蔡伦止住了哭声,与老宦官说起自己的遭遇,老宦官很是同情。言语之间,老宦官发现蔡伦聪明伶俐而且谦虚好学,于是一有空就教他读书写字。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排遣心中的苦闷,老宦官有时与他一起读书,每次抱的书都让老宦官气喘吁吁。因为那时候没有纸,人们只能在竹简上写字,一本书往往要用去几大捆竹简。蔡伦看着老宦官吃力的样子,一边为他擦汗,一边问:“难道不能把字写在比竹简轻便的东西上吗?”

“能啊。”老宦官放下竹简,一边解着捆竹简的绳子一边说:“达官显贵们都用精美的帛来写字,可是帛太贵了,咱们哪里用得起呀。”小蔡伦听着老宦官的话,默不作声,但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明出一种轻便而又便宜的东西用来写字。当时的蔡伦年纪尚小,身份卑微,这个想法只能埋藏在心里。

由于刻苦努力,蔡伦逐渐有了一些学问,宫里的规矩也都熟悉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使蔡伦得到了皇帝的赏识。皇帝任命他为中常侍,并兼任尚方令,负责皇宫里面使用的器物。为此,蔡伦经常出宫,监督御用之物的制造或采办其他的杂物。他借着这些机会深入群众,百姓学习。

一次,蔡伦到宫外的作坊为皇帝和嫔妃们监制一批彩帛。他是一个有心人,总是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路过田野和河边的时候,他发现许多妇女在那里洗蚕丝,抽丝漂絮,就驻足观看。开始,他想的是从源头上把好彩帛生产的质量关。后来,蔡伦发现这些上等的蚕丝拿走后,会在席上留下一层薄薄的残留物。他突然萌发了在这些东西上写字的念头,就问身旁的人,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手下人说这种东西叫“赫”,没什么大用处,顶多就是晾干后糊一糊窗户。蔡伦听着点点头,没说什么,就带人去了作坊。

蔡伦回去以后尝试着在赫上面写字,墨水浸湿一大片,字迹模模糊糊的还能辨认出来。蔡伦想,若是把它加工一下也许就行了,但他转念一想,这种东西来源有限,不可能满足大量造纸的要求。于是,他又开始考虑开辟更广泛的造纸材料来源。他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人用植物纤维造纸了,只不过这种纸比较粗糙。

同时,蔡伦注意到劳动人民的衣服大都用麻料制成,麻的种植非常广泛。他想,如果麻纤维也能造纸,造纸的原料问题就能够解决。经过进一步了解,蔡伦发现人们在沤麻的过程中,把麻线从篾席上拿起的时候,也会留下一层薄膜。蔡伦认为用麻纤维造纸是可行的。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皇帝奏报,获得了首肯。于是,蔡伦和许多工匠一起,开始探索造纸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发现树皮、破布、废渔网等都可以作为造纸的原料。经过几个月的摸索,蔡伦等人终于拟定了一个造纸的程序,即先分离,再捶捣,然后交织,最后晾干。

按照这一程序,蔡伦等人四处搜集材料,再把它们捶碎捣烂,做出纸浆;然后像漂絮那样,用篾席捞出纸浆,使之在席子上形成又薄又平的一层,然后抬出去晾干,这样纸就制成了。在造纸的过程中,蔡伦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使生产出来的纸质量越来越高。由于原料来源很广,生产工艺日益先进,造纸业得到迅速发展。105年,蔡伦把这项成果奏报皇帝。汉和帝对此大为赞赏,封蔡伦为龙亭(今陕西洋县)侯。

成才

不向命运低头,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留心生活,精于观察,才能激发创新的灵感。

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才能不断进步,有所作为。

标签: 蔡伦

更多文章

  • 张衡简介_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和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张衡

    张衡,字平子,东汉科学家、文学家。他17岁时游学于关中一带,学有所成。100年,张衡担任南阳主簿,后来入朝为官,拜郎中,任太史令。他还做过河间相等地方官。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仪器,为我国古代天文学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和文学等方面,张衡均有一定的贡献。张衡数星星数出来的天文大

  • 华佗简介_华佗成为神医的故事和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佗

    华佗,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从小刻苦钻研学问,精通各种典籍,尤其喜爱研究医学和养生之道。后来他去各地游学,拜名医为师,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获得渊博的医学知识。他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和针灸科等,外科医术尤其高明。后世尊称华佗为外科的祖师。他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传说,华佗医病的方法很多,而且简

  • 关羽简介_关羽的故事_关羽为什么是忠义的化身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曾任蜀汉政权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谥曰“壮缪侯”。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奉

  •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妻子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吴稚晖

    吴稚晖的妻子袁云庆,出身于无锡的名门望族,是一位秀外中慧的贤妻良母。她平素从不过问政治,从不向吴稚晖打探党内政府之消息。吴稚晖是国民党元老,最初欲托他或疏通关系、或办事者不少,吴稚晖一概不睬。给他送礼,吴稚晖躲避不见面,来客要送礼都无处送,只好原货带回去。他的夫人也从不请托社会关系,对吴稚晖的一切行

  • 杜暹是谁 杜暹的后人 杜鸿渐和杜暹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杜暹

    杜暹以明经入仕,以清廉节俭闻名,也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还因军功拜相,出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封爵魏县侯,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杜暹被称作“百纸参军”,非常孝顺家人、爱护弟弟,却从来不接受亲友赠遗,算得上是个清官。杜暹是谁杜暹(?-740年),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

  • 唐朝大臣李元纮后人 对李元纮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元纮

    李元纮李元纮为人谨慎笃厚,为官颇有政绩,不畏强权,很有声誉,当初他不畏太平公主权势而秉公办案为人赞颂。著有《废职田议》《绿墀怨》、《相思怨》等作品,去世后朝廷追赠太子少傅,谥号文忠。李元纮后人儿子:李有季、李有容、李有功。对李元纮的历史评价宋璟:李侍郎引宋遥之美才,黜刘晃之贪冒,贵为国相,家无储积。

  • 李元纮简介 李元纮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元纮

    李元纮李元纮出生陕西西安,原本姓丙,后因曾祖归降唐朝而被赐姓李,曾任雍州司户参军、润州司马、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封爵清水县男,是唐朝时期著名宰相,宋璟赞他有“宋遥之美才”。李元纮简介李元纮(?-733年),字大纲,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滑州(今河南滑县)

  • 王晙的主要贡献 如何评价王晙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王晙

    王晙曾在临洮击败吐蕃军、平定反叛的突厥降户、讨平康待宾叛乱,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曾经也因战功出将入相,得到唐玄宗赏识,也曾被玄宗治罪贬职,于公元732年逝世,朝廷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为忠烈。王晙的主要贡献击破吐蕃王晙率所部两千人与临洮军会师,又挑选精兵七百人换穿吐蕃服装,分为前后两队,乘夜偷袭吐蕃军

  • 王晙生平事迹 王晙后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晙

    王晙是唐朝政治家、著名将领,历任安北大都护、太仆少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封爵中山郡公。他为人正直、义气,敢为不公平发言,深得同僚和百姓敬重;他忠于大唐,为唐朝边疆稳定立下不少功劳。王晙生平事迹王晙(653年-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唐朝宰相、名将。王晙明经出身,授清苑县尉,

  • 杨绾后人 对杨绾的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杨绾

    杨绾杨绾著有《条奏贡举疏》《上贡举条目疏》《裴遵庆碑》等作品,他为官期间疏议贡举,清俭公正,为人豁达、乐善好施,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后世基本上对他赞颂较多,称他是能与谢安、杨震等相提并论的人。杨绾后人儿子杨氏,苏妻子氏所生,先于杨绾去世。儿子杨弘微,曾任监察御史。对杨绾的历史评价杨绾以俭朴为乐,不曾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