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宗室吴王:李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唐朝宗室吴王:李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902 更新时间:2024/1/2 10:29:42

李恪,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开放、鼎盛的朝代。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格言,励精图治,为百姓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段时期可谓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历史上将这段时期成为“贞观之治”。虽然唐太宗是一位明主,但是皇家内部的政治斗争,是很难避免的。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这个道理。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二十一位女儿。但是他的儿子中才能、谋略出众的不多。李承乾李治、李恪都是当时太子之位的热门人选。李承乾十分聪颖彪悍,但后来因谋反不得善终。剩下李治与李恪也是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

这场内斗也随着李恪自缢而结束。结局大家都知道,李治顺利成为太子,后来继位成为皇帝。而李恪临终前怒下诅咒,且过了不久诅咒竟然应验,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01

生平往事

李恪的出身并不低微,他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孩子,他的外祖父来头也不小隋炀帝杨广。他的母亲杨妃正是杨广的女儿,前朝的公主。由于血统高贵,李恪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长沙郡王,五年后又被封为汉中郡王。从小被优待的李恪并没有形成贵族的骄矜、傲慢的性格,相反他十分平易近人。

成年后的李恪,不仅聪慧,还十分勤勉好学。熟读四书五经,对兵法谋略的掌握也非常娴熟。有时候他在书房里认真读书,侍从放在桌子上的茶凉了好几次,换了好几次,而他都不曾发觉。如此优秀的人才也深得唐太宗的器重。公元六三四年,他被皇上任命为益州大都督,但皇上下旨时即告知他不需赴任,只是作为一名亲王挂名而已。

在这之前,这种情况是从未有过的。这足以看出皇上对他的厚爱以及器重。毛主席曾评价李恪为“天之英才”。奈何天妒英才,如此优秀的人却在皇家斗争中被伤得体无完肤,最终落得自尽的下场。

02

被迫自缢

在李承乾谋反事件之后,李治与李恪便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大臣们也都纷纷站队,希望在唐太宗百年之后,自己能有一个稳定的靠山。而唐代著名的大臣长孙无忌就是李治坚定的支持者。在这场内斗中,长孙无忌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所以他与李治的关系十分密切。

长孙无忌既是朝廷的官员,又是皇亲国戚,故而唐太宗对他十分信任,还将修律的重任交给他。当时唐太宗认为李治的性格过于软弱,优柔寡断,不是太子之位的最佳人选,因此想把太子之位传给李恪。此时长孙无忌却强烈反对,并表示李治虽然性格软弱,却能够体察民情,体谅百姓的疾苦。

正是这番话改变了唐太宗的主意。随后李治便稳坐太子之位,但是长孙无忌的心里却开始生出忌惮,李恪的存在对李治一党来说,始终是个威胁。于是一场阴谋随即开始酝酿。公元六五三年,高阳公主被揭发谋反,长孙无忌便在这个关键时候指示官员房遗直指控李恪谋反。就这样,在案情不明不白的情况下,李恪自尽了,用的是三尺白绫。那时他只有三十四岁。

03

立下毒咒

而李恪的弟弟李愔也难逃死亡的结局。长孙无忌为了斩草除根,连李恪的弟弟李愔也划为李恪同党,将之一并害死。可是李愔从小才能并不出众,可以说是众皇子众十分普通的存在,即便他对李治登基并无妨碍,也难逃死亡的命运,这让李恪的内心更加愤愤不平。

李恪心中明白自己在如此情境之下难逃一死,但是他对长孙无忌的恨意却不能消减分毫。就像窦娥含冤时毒咒发誓的那样,李恪死前也表达了自己对长孙一族的怨恨,他希望祖宗保佑,帮他平冤昭雪,他希望在他死后,长孙一族就如江河日下,再也不能崛起。尽管此时长孙家族依旧位高权重。

但是“功高震主”是所有历史故事里难免的结局。位高权重之人,说话办事难免倨傲不已,再加上当时武则天暗中图谋皇位,明里暗里调拨李治和长孙无忌的关系,李治开始慢慢疏远长孙家族。后来长孙无忌被流放,长孙家族也流放的流放,赐死的赐死,果真如李恪所言,江河日下了。

而李恪究竟有没有参与谋反呢?显然是没有的。武则天成为皇帝后,曾为李恪一案平反。从李恪的性格来分析,他遇事沉着冷静,又果敢坚毅,是一个非常有决断力的人,绝对不会犯糊涂去参与谋反。加上史书上记载,长孙无忌性格十分阴险,且心胸狭隘,并且李恪与高阳公主一党私交并不深刻。

综上一切因素,可以得见,李恪并没有参与到谋反当中。也就是说,李恪果真是被冤枉的。而长孙无忌家族的覆灭,也是他们咎由自取,害人终害己,这不仅仅是所谓的“现世报”,还是历史中不可逆的潮流。

标签: 李恪

更多文章

  • 唐朝宰相耿国公:王孝杰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王孝杰

    王孝杰,京兆新丰人,唐朝时期宰相、名将。少年时便从军入伍,四处征战。屡立战功。武则天执政后,累迁右鹰扬卫将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692年,任武威道总管,与阿史那忠节讨吐蕃,收复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重设安西都护于龟兹。公元693年,王孝杰与西突厥与吐蕃联军战于

  • 三国东吴名将黄盖的历史评价及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黄盖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坚遇难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

  • 三国曹魏大臣司空:崔林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崔林

    崔林(?-244年),字德儒。三国时曹魏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武城)人。曹魏时期历任邬长、幽州刺史、大鸿胪、司隶校尉、司空等职。居官称职,任大鸿胪时曾整理诸国使臣待遇制度,革除了前弊。卒后谥孝侯。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诸城)人。三国时曹魏大臣,中尉崔琰从弟。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为坞长,后改任御史中丞。

  • 三国曹魏大臣太中大夫:韩暨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韩暨

    韩暨(jì)(159年-238年4月10日),字公至。南阳郡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曹魏大臣,西汉韩王韩信的后代。韩暨早年被举为孝廉,屡辞公府辟命。后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宜城长,丞相曹操平定荆州后,又转为丞相士曹属、乐陵太守、监冶谒者等职。在监冶谒者任内,推广使用水

  • 三国曹魏大臣兖州刺史:裴潜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裴潜

    裴潜(?-244年),字文行,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生卒年不详。曹操平定荆州时,裴潜归附曹操并出任丞相府军参谋,历任三县县令,后入京任丞相府仓曹掾,代郡太守。后任沛国相、兖州刺史。曹丕继位之后,出任散骑侍郎、魏郡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荆州刺史,晋封关内侯。魏明帝时出任尚书、太尉军师、大司农

  • 三国曹魏大臣大司空:赵俨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赵俨

    赵俨(171~245年),字伯然,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东汉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国时期魏国名臣。熟读经史,精明强干。建安二年,投靠大将军曹操之后,起家朗陵县令,历任司空府掾、司空主薄、都督护军、扶风太守等职。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历任魏国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

  • 三国曹魏大臣太中大夫谋士:杜袭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杜袭

    杜袭(生卒年不详),字子绪。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曹魏官员。杜袭投奔曹操之后历任西鄂县令、议郎、丞相府军祭酒、侍中、丞相府长史、驸马都尉。魏文帝时期出任督军粮御史、尚书,累封关内侯、武平亭侯。魏明帝时期,出任曹真和司马懿的军师、太中大夫,晋封平阳乡侯。杜袭去世后,获赠少

  • 三国曹魏大臣光禄大夫:常林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常林

    常林,字伯槐,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不详。常林少时家贫,好学有才智。初为曹操部下,任南和县令,有政绩显著而升任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曹丕当政时历任五官中郎将、功曹、平原太守、魏郡都尉、丞相府东曹掾、少府、大司农,晋封乐阳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历任光禄勋、太常、光禄大夫,晋封高阳乡侯。死后追

  • 三国曹魏大臣侍中:和洽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和洽

    和洽(生卒年不详),字阳士,汝南西平(今河南舞阳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汉末被举为孝廉,初时投刘表。曹操夺取荆州,拜和洽为丞相掾属。曹操被封为魏王,拜和洽为侍中,力谏曹操免毛玠罪。曹丕代汉为魏文帝,拜和洽为光禄勋,封安成亭侯,明帝时进封为西城乡侯。转官为太常。为官清贫俭约,以至卖田宅以自给,死

  • 三国曹魏大臣司徒:卫臻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卫臻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初为黄门侍郎,转任丞相府户曹掾,加封关内侯。魏文帝继位之后,晋封安国亭侯,任尚书、侍中、吏部尚书。魏明帝时,出任尚书右仆射,晋封康乡侯。抗击诸葛亮期间出任征南将军。后来历任光禄大夫、司空、司徒、晋封长垣侯。卫臻死后追封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