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谋士向朗是什么人?他的才智如何?

三国谋士向朗是什么人?他的才智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918 更新时间:2023/12/26 23:09:09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三国演义》第63回中有这个桥段:庞统死后,诸葛亮前往益州助刘备攻蜀,临行前诸葛亮令此人等一干人务必辅佐关羽守备荆州。那么“此人”是谁,他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的师兄向朗

要说三国的谋士,那是一抓一把,但要数顶级的谋略家,诸葛亮肯定位列第一方阵,除此之外,像司马懿、庞统、郭嘉、徐元直、鲁肃法正等人也都是名家大腕。其实在蜀汉,不光有诸葛亮、庞统和法正,还有一人可能会被我们忽略。论智谋,此人不在诸葛亮之下,能掐会算也是一流,但由于长期得不到重用,后又被诸葛亮长期压制,此人就是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向朗。向朗和诸葛亮又是如何相识的呢?

194年,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投奔刘表,之后隐居于隆中。在此期间,诸葛亮寻师访友,向当地的名士学习请教,其中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一个是庞德公,另一个是司马徽,两人其实也算是诸葛亮的恩师。而向朗在诸葛亮之前,已经拜师司马微。

有史学家分析,如果向朗不被诸葛亮压制,那么蜀汉政权有可能会被改写,走向大一统也不是不可能。

一、师兄弟共扶蜀汉新政

东汉末年,新势未定,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有很多人拜名士庞德公、司马徽为师,诸葛亮在隆中时,也有幸结识了这两位大咖,并从司马微处学到了很多济世安邦之才。算起来,诸葛亮与向朗是师出同门。向朗字巨达,是襄阳宜城人,大约出生在167年左右,比诸葛亮大十几岁,比诸葛亮早拜师于司马微。

向朗少年时就跟在司马微身边学习,与徐庶、庞统、韩嵩这些人关系很好。后来,向朗还在刘表麾下担任临沮长。208年,刘表病死,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但向朗拒绝投降。之后,向朗被刘备收入麾下。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向朗也得到了重用,“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刘备占领益州后,向朗先后被任命为巴西、牂牁、房陵太守。说起来,向朗在刘备时期出场的次数并不多。刘禅即位后,向朗出任步兵校尉,并接替王连出任丞相府长史,在诸葛亮南征期间,代行丞相职权。

某种程度上来说,向朗为刘备政权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二、马谡逃跑事件,诸葛亮不讲情义,向朗被“雪藏”

蜀汉基业,诸葛亮和向朗犹如两根巨擘,缺了哪一头,政权随时都可能会颠覆。向朗的能力自然是不用说,诸葛亮攘外,向朗就安内,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在外人看来,向朗的名气跟诸葛亮也差不了多少。刘备死后,诸葛亮决定北伐。手下大将马谡坐镇街亭失利了,使得战争一度陷入僵局。诸葛亮为了这事要杀了马谡,但师兄向朗与他的意见不一样。

向朗认为,战事正值吃紧,而马谡又是一员良将,胜败乃兵家常事,没必要杀了他。而且向朗认为马谡这件事,客观上来说,是诸葛亮决策失误。对于向朗这番话,诸葛亮听了十分不爽。

当时马谡弃军而逃,跑回汉中,向朗知情不报,还予以包庇。

《三国志·向朗传》:“朗素与马谡善,谡既亡,知情不举,遂因之免官。”

原来,向朗与马良、马谡兄弟两人的关系很好,所以他才包庇马谡。其实,诸葛亮与马良兄弟的关系也很好,但他身为蜀汉丞相,如果不能赏罚公平,又何以服众呢?最终,诸葛亮处死了马谡,同时还免去了向朗的官职,将其贬到成都长达20年。

三、向朗的结局

过去数年后,向朗才重新出任光禄勋,虽然是九卿之一,但还是比不了当年丞相长史一职,被排出了决策核心。

直到诸葛亮死后,向朗才算彻底“复出”,“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

《三国志·蜀书四·后妃传》:“今以贵人为皇后,使行丞相事左将军向朗持节授玺绶。”

向朗自从被免去长史的职务后,整整20年间“优游无事”。在此期间,向朗开始研究学问,“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於时最多”。

直到247年,向朗病死。

应该说向朗的政治生命是被同门师弟诸葛亮终结的,但并不是由于两人之间存在私怨,而是由于诸葛亮治蜀一直秉承着赏罚公平的原则。也许我们今天看来,诸葛亮斩马谡的确是一件错事,当时的良将本来就少,斩了他后更是无人可用。但诸葛亮又怎么能随便徇私情呢?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所以后世对诸葛亮治蜀的评价很高:“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向朗的考量也不无道理,他比诸葛亮有远见,可惜由于诸葛亮的压制,他再也没能插手战场上的事,不然他很有可能带着蜀汉一统天下。

标签: 向朗三国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驸马拒绝帮助崇祯,最后全家自焚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巩永固,明朝,风云人物

    巩永固出生于宛平(今属北京),娶乐安公主为妻。这位乐安公主的来头可不小,她是明光宗与李选侍的女儿,而李选侍在历史上颇有名气。当年明光宗继位后才一个月就死了,其子明熹宗继位,之后李选侍坚持住在明熹宗的乾清宫不愿离开,想借机把持朝政,为了防止此事发生,杨涟等大臣逼迫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

  • 姜文焕是个怎么样的人?作为皇亲国戚为什么没有封地?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朝,姜文焕,风云人物

    说到姜文焕想必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的,这个人挺有意思的,他在封神演义里面也扮演了很重要的戏份,而且还和纣王是打得有来有回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姜文焕到底是谁?话说当时他是东伯侯姜桓楚的儿子但是他却没有封地,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姜文焕简介姜文焕是《封

  • 郭威和柴荣明明没有血缘关系 郭威为什么会传位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匡胤,柴荣,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郭威传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郭威明明有自己的儿子,郭威为什么不传位给郭侗?郭威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都了解,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在年仅七岁的柴宗训手中夺取皇位的,但却不了解,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也是通过兵夺得取皇位的。郭威的父亲是郭简,担任过

  • 大明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会暴毙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常遇春,明朝,风云人物

    众所周知,朱元璋从最底层民众到成为皇帝,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当然,最主要的是他手下猛将很多,我们知道的就有徐达、常遇春、傅友德、蓝玉等等。在他众多的猛将中,常遇春可以说是最优秀的一位了。常遇春,无论是个人综合实力,还在数万敌营之中如入无人之境,都是数一数二的。常遇春的出身跟朱元璋相比,好不了多少,父母

  • 赵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赵氏铺平了由家入国的政治道路!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国,赵鞅,风云人物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大权旁落六卿,即“六卿专权”。赵鞅以卿主政晋国,挟强大武装,率诸侯之兵,戌周十载,又铸“刑鼎”,颁布晋国法典……这一切兆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赵鞅(?—前475年),又名志父,谥号简,时人尊称其赵孟,史书里多称之赵简子、赵简主。实际上他并不姓赵,而是姓嬴。原来远古时期,姓氏一

  • 嘉庆皇帝的下场有多惨 被刺时身边一百多人只有六个人出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嘉庆,风云人物

    在清朝众多皇帝中,看似岌岌无名的嘉庆,却因为数次被刺杀称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同时也暴露出当时的一个问题:不提官员,就是侍卫大多数都是尸位素餐。嘉庆在经历了三年多的实习期后,在处理政事方面也算是颇有经验,乾隆死后,他开始正儿八经的决定国家大事,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努力治理国家时,竟然会蹦出不少

  • 人殉制度是爱何时被恢复的?朱元璋为何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明朝,风云人物

    洪武皇帝朱元璋,一生历经无数坎坷,才终于得到天下,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人殉制度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君主死后,殉葬者有的被直接活埋,有的在被杀后埋葬,有的则是自杀后才被埋入陵墓中。古代君王虽高高在上,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有很多皇帝的江山都是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打下来的,

  • 武松的武功怎么样?能赢他的只有四个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松,宋朝,风云人物

    落入梁山之后,一百单八将虽说不是高手如云,却也有很多佼佼者,诸如马军、步军首席高手卢俊义,那么彼时排位14的天上星,武力值又有多高呢?检验武松的武力值,最好的切入点即是孔家庄孔明、孔亮二兄弟,此二人师承宋江,本事一般无二。武松跟孔亮是直接交过手的,过程颇具喜感。“武行者抢入去,接住那汉手,那大汉却待

  •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什么样的?是神探但是他也不只只是个神探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狄仁杰,唐朝,风云人物

    相信大家对狄仁杰一点都不陌生,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是经常会看见狄仁杰的身影,在大家的印象里面他是一个神探,他是东方的福尔摩斯。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详细的了解一下他,狄仁杰是630年出生一直到700年,活了70年其实是不错的,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和很多大人物的童年一样,一点都不简单,狄仁杰在儿童时期

  • 帝王削藩有多困难?汉景帝是如何抗住藩王动乱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汉朝,汉景帝,风云人物

    汉朝建立后,刘邦迫于形势,实施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方式,分封了很多异姓功臣。后来,这些异姓功臣造反,刘邦一个个剪灭了他们。然后和他的大臣们约定,此后分封,只能封姓刘的为王。异姓王不准封。刘邦以为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天下就太平了。没想到,他这种分封同姓王的方式,同样给子孙后代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让后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