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德宗时期宰相常衮是不是忠臣

唐德宗时期宰相常衮是不是忠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528 更新时间:2023/12/4 18:05:19

常衮,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夷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55)。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可以说又是谏言派的又一杰出代表。那时候,元载、王缙当宰相,皇帝每天都都给他们赏赐御膳,数量之多,十个人都吃不完,以此来表示皇帝对他们的器重。

但是,在常衮当了门下侍郎之后,后又担任同平章事,开始接触朝廷之事,就发现了这个现象,颇为不满,就直接上奏说:“早餐钱已经够多了,快停止给他们赐御膳了,官员本身的俸禄是足够的,何必再劳心赐饭,且数量多,浪费粮食呢?”皇帝听了这段话,也应允了。

做了这件事之后,常衮又想辞掉自己的“堂封”,大概就是津贴或者是工资什么的,当时的人都讥笑他,说“朝廷的俸禄本来就是拿来养贤人的,这是对他们的奖励,你为何要傻兮兮的不要钱?”朝廷的一个官员听闻此事之后,为常衮辩解:“君子耻食浮游于人,张衮辞去他的俸禄,表明了他的廉耻心,与那些固位贪得无厌的人相比,要好得太多,况且,《诗经》上也说:‘那些君子啊,不是吃闲饭的啊!君子君子,就是要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属于自己的,多给自己的,坚决不要。”

公元763年,也就是广德元年,常衮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不久任考功员外郎。这期间出了一个著名的宦官鱼朝恩,他恃宠专权,权势非常大,朝中的许多大臣都争着向他献珠宝邀宠。常衮见此事,直接上书说:“这些大臣们贡献的宝物都是来自农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他并没有直接攻击鱼朝恩,而是从这些大臣所献宝物入手,阻断了鱼朝恩的财源,也是大臣不敢轻易用宝物去拉拢鱼朝恩。代宗对此行为很是站赞赏,升了他的官儿。大历九年(774年)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持科考。处事谨慎、墨守成规。

但也正是由于常衮的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引得许多人不满,甚至连贤良之臣都有些意见,大历十二年(777年)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坚决执行自己的原则,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这样一个办法,非常严格,一来有效地阻断了买官之路,但是能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少之又少,更何况有些人盗换考生试卷,或者是故意剔除某些有竞争的才能之人,使得其名落孙山,所以说这种方法有用,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买官作弊之事自古以来都不会少,既然断了买官的路,就只得从考生的试卷入手,某些没有背景的考生就经常遭殃。

这件事也还好,总体来说利大于弊,但是他自己本身不想要俸禄也就罢了,他还管了别人的俸禄,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性清高孤傲,不妄交游,为政苛细崇尚节俭,反对腐败。他喜爱节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节俭,尤其是对他不满的人,自己的俸禄只因他看不顺眼,就没多少,对他简直恨之入骨。

所以德宗即位后,朝廷中的某些官员联合宦官,诬陷他,成功将其贬为河南少尹,又贬为潮州刺史,不久为福建观察史,一路往南。但是这个刚直不知变通的人,没想过求取皇帝同情,回到朝廷之中,而是在看到当地落后的条件之后,直接留下,注重当地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

唐朝宰相

唐高祖

▪裴寂

▪刘文静

▪萧瑀

▪窦威

▪窦抗

▪陈叔达

▪杨恭仁

▪封德彝

裴矩

▪高士廉

▪李元吉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李世民

唐太宗

▪裴寂

▪萧瑀

▪陈叔达

▪李靖

▪封德彝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高士廉

▪温彦博

▪岑文本

▪魏徵

侯君集

▪杨师道

▪戴胄

▪刘洎

▪张亮

▪马周

褚遂良

▪崔仁师

▪杨弘礼

▪王珪

▪杜淹

▪杨恭仁

▪许敬宗

▪高季辅

▪张行成

▪李勣

唐高宗

▪长孙无忌

▪褚遂良

▪于志宁

▪张行成

▪高季辅

▪李勣

▪柳奭

▪宇文节

▪韩瑗

▪来济

▪崔敦礼

▪李义府

▪许敬宗

▪杜正伦

▪辛茂将

▪任雅相

▪卢承庆

▪许圉师

▪上官仪

▪刘祥道

▪窦德玄

▪乐彦玮

▪孙处约

▪姜恪

▪陆敦信

▪戴至德

▪刘仁轨

▪杨武

▪李安期

▪张文瓘

▪赵仁本

▪阎立本

▪李敬玄

▪郝处俊

▪来恒

▪薛元超

▪李义琰

▪高智周

▪张大安

▪裴炎

▪崔知温

▪岑长倩

▪郭正一

▪魏元同

▪王德真

▪郭待举

▪刘景先

武则天

▪刘仁轨

▪薛元超

▪郭正一

▪姚崇

▪裴炎

▪袁恕己

▪敬晖

▪岑长倩

▪郭待举

▪魏元同

▪刘景先

▪韦弘敏

▪桓彦范

▪王德真

▪武承嗣

▪崔詧

▪李景谌

▪韦方质

▪裴居道

▪韦思谦

▪苏良嗣

▪张光辅

▪韦待价

▪范履冰

▪傅游艺

▪宗秦客

▪欧阳通

▪狄仁杰

▪任知古

▪崔神基

▪崔元综

▪李昭德

▪娄师德

▪陆元方

▪豆卢钦望

▪王孝杰

▪杨再思

▪周允元

▪王方庆

▪宗楚客

▪武三思

▪吉顼

▪张锡

▪韦安石

▪朱敬则

▪唐休璟

▪张柬之

▪韦承庆

▪骞味道

▪沈君谅

▪王本立

▪邢文伟

▪武攸宁

▪史务滋

▪格辅元

▪乐思诲

▪裴行本

▪杨执柔

▪李游道

▪袁智弘

▪姚璹

▪李元素

▪王璇

▪韦巨源

▪苏味道

▪韦什方

▪杜景俭

▪孙元亨

▪李道广

▪王及善

▪魏元忠

▪李峤

▪李怀远

▪顾琮

▪李迥秀

▪韦嗣立

▪崔玄暐

▪房融

▪刘袆之

唐中宗

▪袁恕己

▪武三思

▪李怀远

▪刘景先

▪岑长倩

▪郭待举

▪韦弘敏

▪崔玄暐

▪杨再思

▪张柬之

▪房融

▪韦承庆

▪桓彦范

▪敬晖

▪祝钦明

▪魏元忠

▪豆卢钦望

▪韦巨源

▪李峤

▪于惟谦

▪苏瑰

▪宗楚客

▪纪处讷

▪张仁愿

▪韦嗣立

▪崔湜

▪赵彦昭

▪韦温

▪郑愔

▪裴谈

▪岑羲

▪张嘉福

▪李旦

▪姚崇

▪韦安石

▪唐休璟

▪萧至忠

▪张锡

唐睿宗

▪李隆基

▪李峤

▪萧至忠

▪张仁愿

▪韦嗣立

▪赵彦昭

▪韦安石

▪苏瑰

▪唐休璟

▪裴谈

▪张锡

▪岑羲

▪崔湜

▪刘幽求

▪钟绍京

▪李日知

▪薛稷

▪姚崇

▪崔日用

▪宋璟

▪郭元振

▪张说

▪窦怀贞

▪魏知古

▪陆象先

唐玄宗

▪刘幽求

▪韦安石

▪魏知古

▪崔湜

▪陆象先

▪窦怀贞

▪岑羲

▪萧至忠

▪郭元振

▪张说

▪姚崇

▪卢怀慎

▪源乾曜

▪宋璟

▪苏颋

▪张嘉贞

▪王晙

▪李元纮

▪杜暹

▪萧嵩

▪宇文融

▪裴光庭

▪韩休

▪裴耀卿

▪张九龄

▪李林甫

▪牛仙客

▪李适之

▪陈希烈

▪杨国忠

▪韦见素

▪崔圆

▪崔涣

▪房琯

唐肃宗

▪韦见素

▪崔圆

▪裴冕

▪崔涣

▪李麟

▪苗晋卿

▪张镐

▪王玙

▪吕諲

▪李岘

▪第五琦

▪李揆

▪萧华

▪裴遵庆

▪元载

▪房琯

唐代宗

▪李适

▪苗晋卿

▪裴遵庆

▪元载

▪李辅国

▪刘晏

▪李岘

▪王缙

▪杜鸿渐

▪裴冕

▪杨绾

▪常衮

唐德宗

▪崔佑甫

▪常衮

▪李勉

▪杨炎

▪卢杞

▪马燧

▪关播

▪萧复

▪乔琳

▪刘从一

▪姜公辅

▪李晟

▪张延赏

▪韩滉

▪崔造

▪柳浑

▪李泌

▪董晋

▪赵憬

▪陆贽

▪贾耽

▪卢迈

▪崔损

▪赵宗儒

▪郑余庆

▪齐抗

▪高郢

▪郑珣瑜

▪张镒

▪齐映

▪浑瑊

▪窦参

▪卢翰

▪杜佑

▪刘滋

唐顺宗

▪杜佑

▪郑珣瑜

▪高郢

▪韦执谊

▪杜黄裳

▪袁滋

唐宪宗

▪贾耽

▪韦执谊

▪杜佑

▪杜黄裳

▪袁滋

▪郑余庆

▪于頔

▪郑絪

▪武元衡

▪李吉甫

▪韩宏

▪裴洎

▪李藩

▪权德舆

▪李绛

▪张宏靖

▪韦贯之

▪王涯

▪崔群

▪李墉

▪李夷简

▪皇甫镈

▪程异

▪令狐楚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李逢吉

▪裴度

唐穆宗

▪韩宏

▪裴度

▪李夷简

▪令狐楚

▪张弘靖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元稹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皇甫镈

唐敬宗

▪李程

▪窦易直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裴度

唐文宗

▪裴度

▪韦处厚

▪杨嗣复

▪李珏

▪李宗闵

▪段文昌

▪宋申锡

▪李德裕

李固

▪郑覃

▪王涯

▪李训

▪贾餗

▪舒元舆

▪李石

▪陈夷行

▪崔珙

▪崔郸

路随

▪李逢吉

▪杜元颖

▪王播

▪牛僧孺

▪窦易直

唐武宗

▪李固言

▪李石

▪杨嗣复

▪崔郸

▪牛僧孺

▪崔珙

▪李德裕

▪陈夷行

▪李绅

▪李让夷

▪崔铉

▪杜悰

▪李回

▪郑肃

▪李珏

唐宣宗

▪李让夷

▪李绅

▪郑肃

▪李回

▪白敏中

▪韦琮

▪崔元式

▪李德裕

▪卢商

▪马植

▪周墀

▪崔龟从

▪任铭

▪魏扶

▪裴休

▪魏谟

▪崔慎由

▪郑朗

▪萧邺

▪刘瑑

▪夏侯孜

▪蒋伸

▪令狐绹

唐懿宗

▪令狐绹

▪白敏中

▪萧邺

▪夏侯孜

▪蒋伸

▪杜审权

▪杜悰

▪毕諴

▪杨收

▪曹确

▪高璩

▪萧置

▪徐商

▪路岩

▪于琮

▪韦保衡

▪王铎

▪刘邺

▪赵隐

▪萧仿

▪崔彦昭

唐僖宗

▪郑畋

▪卢携

▪王铎

▪李蔚

▪郑从谠

▪崔沆

▪豆卢瑑

▪王徽

▪裴澈

▪萧遘

▪韦昭度

▪郑昌图

▪杜让能

▪孔纬

▪张浚

▪韦保衡

▪赵隐

▪刘邺

▪裴坦

▪刘瞻

刘崇望

▪萧仿

▪崔彦昭

唐昭宗

▪韦昭度

▪孔纬

▪杜让能

▪张濬

▪刘崇望

崔昭纬

徐彦若

郑延昌

▪王抟

▪崔胤

▪李磎

▪陆扆

▪孙偓

▪郑綮

▪朱朴

▪崔远

▪裴贽

▪裴枢

▪王溥

▪独孤损

▪柳璨

▪陆希声

▪苏检

▪卢光

▪韦贻范

唐哀帝

▪裴枢

▪独孤损

▪崔远

▪柳璨

▪张文蔚

▪杨涉

标签: 常衮

更多文章

  • 曾大破吐蕃唐朝将领严武和杜甫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严武,杜甫

    严武,字季鹰,华州华阴人。唐朝工部侍郎严挺之之子,唐朝将领,曾大破吐蕃,以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严武是一个武将,颇爱武功,但对诗歌文学笔墨之类的也十分感兴趣。严武生性豪爽,本质上却也暴躁易怒,视人命如草芥,他八岁时,其父亲偏爱府中的小妾,忽视了自己的妻子,严武看自己的母亲忧愁不已,直接提起铁锤

  • 明朝十大抗倭英雄俞大猷是怎么死的,俞大猷是哪里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十大抗倭英雄,俞大猷

    说到戚继光,大家肯定都是“啊,那个抗倭名将”,若是说到俞大猷,大家脑袋里出现的肯定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人,或者只觉得挺熟的好像在哪儿听过。但是大家对他更多的了解,相信除了历史学家或则对那段历史有所耳闻的朋友,一般人是没有的。时间是残忍的,人心也是残忍的,自古以

  • 同为抗倭名将的俞大猷为什么没有戚继光出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出名

    戚继光与俞大猷两人并称“俞龙戚虎”,甚至从这个称号上来看,俞大猷为龙,戚继光为虎,龙比虎贵,俞大猷在当时应该是比戚继光更为勇猛的大将。他们两个一个海上,一个陆地,一个骁勇善战,一个智谋广远,同样深得百姓拥护,同样让倭寇闻风丧当,而与倭寇斗争最长,对倭寇打击最大,同时也是戚继光

  • 唐朝三代为相的刘景先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景先

    刘景先可以说是标准的官三代,家庭背景雄厚,他的祖父刘林甫在唐高祖、唐太宗年间历任内史舍人、中书侍郎、吏部侍郎,封乐平男,爵位由他的父亲刘祥道继承。刘祥道在高宗年间任宰相,封广平郡公。刘祥道于666年去世后,刘齐贤就继承了广平郡公的爵位。也就是说刘景先三代为相,爵位世袭两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大,耳濡

  • 一代名相管仲为何被称为青楼始祖,管仲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 是什么来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名相,青楼始祖,管仲,鲍叔牙,管鲍之交

    齐国的强盛管仲功不可没,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功绩卓著,扶助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作为中国最出名的政治家之一,管仲开创了自周统一以来,中原少有的安定团结局面。管仲(约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字仲,

  • 《三国志》中赵云和《三国演义》的赵云有什么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赵云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好像古代所有的名将都逃不出一个怪圈,功成名就之后,都会被君王所猜忌,而落得被宰杀的下场。三国时期,十八路诸侯纷纷起兵,群雄逐鹿,这是个英雄井喷的年代,作为蜀国的一个名将,赵云的名气虽不及诸葛、刘备之人,但他的英雄气概依旧力拔山河。赵云是刘备

  • 胡亥的母亲是谁 胡亥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胡亥

    胡亥是秦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史上短命的一个王朝,同样短命的还有这个国家的君主。胡亥,秦始皇的少子,他像是一颗棋子,秦二世胡亥就像被人操纵的玩偶一般,被赵高用尽计谋送上王位,只不过是赵高权力操纵下的傀儡。可怜这位即位后,只知道享乐和听信小人谗言的皇帝,没过几年就在声色犬马里,匆匆逝去。胡亥,出生于公元前2

  • 秦始皇为什么喜欢胡亥 历史上的胡亥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始皇,胡亥

    曹冏:“胡亥少习刻薄之教,长遭凶父之业,不能改制易法,宠任兄弟,而乃师谟申商,谘谋赵高,自幽深宫,委政谗贼,身残望夷,求为黔首,岂可得哉!”张守节:“胡亥藉帝王之威器,残酷暴虐滋己恶,恶既深笃,以至灭亡,岂其虚哉。”司马相如:“二世持身不谨

  • 胡亥是怎样当上皇帝的 秦始皇的儿子为什么叫胡亥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胡亥

    胡亥能够当皇帝,不仅要仰仗于他的父亲秦始皇,史书上说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二十几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对他尤其宠爱。于是,才会答应他东巡的时候,将他带在身边,这是胡亥能够即位的一个重要的条件,还有一个就是他胡亥身边还有一个叫赵高的权臣,这个人直接扶植了胡亥即位。在说胡亥之前,我们先看看这赵高。赵高,出

  • 胡亥是个怎样的皇帝 为什么是胡亥当皇帝而不是扶苏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胡亥,皇帝,扶苏

    胡亥是历史上一个评价并不高的皇帝,他骄纵、任性,却偏偏受到秦始皇的宠爱,他是秦始皇的幼子,父母都独爱幼子的,可见二世受宠的程度。胡亥的父亲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因为是第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也就给后来做皇帝的立下了榜样,不管是好是坏,都让后世的皇帝有了可参照的模本,赢政游山玩水,胡亥学到了父亲的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