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衮,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夷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卒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55)。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可以说又是谏言派的又一杰出代表。那时候,元载、王缙当宰相,皇帝每天都都给他们赏赐御膳,数量之多,十个人都吃不完,以此来表示皇帝对他们的器重。
但是,在常衮当了门下侍郎之后,后又担任同平章事,开始接触朝廷之事,就发现了这个现象,颇为不满,就直接上奏说:“早餐钱已经够多了,快停止给他们赐御膳了,官员本身的俸禄是足够的,何必再劳心赐饭,且数量多,浪费粮食呢?”皇帝听了这段话,也应允了。
做了这件事之后,常衮又想辞掉自己的“堂封”,大概就是津贴或者是工资什么的,当时的人都讥笑他,说“朝廷的俸禄本来就是拿来养贤人的,这是对他们的奖励,你为何要傻兮兮的不要钱?”朝廷的一个官员听闻此事之后,为常衮辩解:“君子耻食浮游于人,张衮辞去他的俸禄,表明了他的廉耻心,与那些固位贪得无厌的人相比,要好得太多,况且,《诗经》上也说:‘那些君子啊,不是吃闲饭的啊!君子君子,就是要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属于自己的,多给自己的,坚决不要。”
公元763年,也就是广德元年,常衮以右补阙充翰林学士,不久任考功员外郎。这期间出了一个著名的宦官鱼朝恩,他恃宠专权,权势非常大,朝中的许多大臣都争着向他献珠宝邀宠。常衮见此事,直接上书说:“这些大臣们贡献的宝物都是来自农民,是敛怨以媚上也,请皆还之。”他并没有直接攻击鱼朝恩,而是从这些大臣所献宝物入手,阻断了鱼朝恩的财源,也是大臣不敢轻易用宝物去拉拢鱼朝恩。代宗对此行为很是站赞赏,升了他的官儿。大历九年(774年)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持科考。处事谨慎、墨守成规。
但也正是由于常衮的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引得许多人不满,甚至连贤良之臣都有些意见,大历十二年(777年)拜相,杨绾病故后,独揽朝政。坚决执行自己的原则,以文辞出众而又登科第为用人标准,这样一个办法,非常严格,一来有效地阻断了买官之路,但是能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少之又少,更何况有些人盗换考生试卷,或者是故意剔除某些有竞争的才能之人,使得其名落孙山,所以说这种方法有用,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买官作弊之事自古以来都不会少,既然断了买官的路,就只得从考生的试卷入手,某些没有背景的考生就经常遭殃。
这件事也还好,总体来说利大于弊,但是他自己本身不想要俸禄也就罢了,他还管了别人的俸禄,对朝中众官俸禄亦视其好恶而酌定。性清高孤傲,不妄交游,为政苛细崇尚节俭,反对腐败。他喜爱节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节俭,尤其是对他不满的人,自己的俸禄只因他看不顺眼,就没多少,对他简直恨之入骨。
所以德宗即位后,朝廷中的某些官员联合宦官,诬陷他,成功将其贬为河南少尹,又贬为潮州刺史,不久为福建观察史,一路往南。但是这个刚直不知变通的人,没想过求取皇帝同情,回到朝廷之中,而是在看到当地落后的条件之后,直接留下,注重当地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
唐朝宰相
唐高祖
|
▪裴寂 ▪刘文静 ▪萧瑀 ▪窦威 ▪窦抗 ▪陈叔达 ▪杨恭仁 ▪封德彝 ▪裴矩 |
▪高士廉 ▪李元吉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李世民
|
|
唐太宗
|
▪裴寂 ▪萧瑀 ▪陈叔达 ▪李靖 ▪封德彝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
▪高士廉 ▪温彦博 ▪岑文本 ▪魏徵 ▪侯君集 ▪杨师道 ▪戴胄 ▪刘洎 ▪张亮 |
▪马周 ▪褚遂良 ▪崔仁师 ▪杨弘礼 ▪王珪 ▪杜淹 ▪杨恭仁 ▪许敬宗 ▪高季辅 |
▪张行成 ▪李勣
|
|
唐高宗
|
▪长孙无忌 ▪褚遂良 ▪于志宁 ▪张行成 ▪高季辅 ▪李勣 ▪柳奭 ▪宇文节 ▪韩瑗 |
▪来济 ▪崔敦礼 ▪李义府 ▪许敬宗 ▪杜正伦 ▪辛茂将 ▪任雅相 ▪卢承庆 ▪许圉师 |
▪上官仪 ▪刘祥道 ▪窦德玄 ▪乐彦玮 ▪孙处约 ▪姜恪 ▪陆敦信 ▪戴至德 ▪刘仁轨 |
▪杨武 ▪李安期 ▪张文瓘 ▪赵仁本 ▪阎立本 ▪李敬玄 ▪郝处俊 ▪来恒 ▪薛元超 |
▪李义琰 ▪高智周 ▪张大安 ▪裴炎 ▪崔知温 ▪岑长倩 ▪郭正一 ▪魏元同 ▪王德真 |
▪郭待举 ▪刘景先
|
|
武则天
|
▪刘仁轨 ▪薛元超 ▪郭正一 ▪姚崇 ▪裴炎 ▪袁恕己 ▪敬晖 ▪岑长倩 ▪郭待举 |
▪魏元同 ▪刘景先 ▪韦弘敏 ▪桓彦范 ▪王德真 ▪武承嗣 ▪崔詧 ▪李景谌 ▪韦方质 |
▪裴居道 ▪韦思谦 ▪苏良嗣 ▪张光辅 ▪韦待价 ▪范履冰 ▪傅游艺 ▪宗秦客 ▪欧阳通 |
▪狄仁杰 ▪任知古 ▪崔神基 ▪崔元综 ▪李昭德 ▪娄师德 ▪陆元方 ▪豆卢钦望 ▪王孝杰 |
▪杨再思 ▪周允元 ▪王方庆 ▪宗楚客 ▪武三思 ▪吉顼 ▪张锡 ▪韦安石 ▪朱敬则 |
▪唐休璟 ▪张柬之 ▪韦承庆 ▪骞味道 ▪沈君谅 ▪王本立 ▪邢文伟 ▪武攸宁 ▪史务滋 |
▪格辅元 ▪乐思诲 ▪裴行本 ▪杨执柔 ▪李游道 ▪袁智弘 ▪姚璹 ▪李元素 ▪王璇 |
▪韦巨源 ▪苏味道 ▪韦什方 ▪杜景俭 ▪孙元亨 ▪李道广 ▪王及善 ▪魏元忠 ▪李峤 |
▪李怀远 ▪顾琮 ▪李迥秀 ▪韦嗣立 ▪崔玄暐 ▪房融 ▪刘袆之
|
|
唐中宗
|
▪袁恕己 ▪武三思 ▪李怀远 ▪刘景先 ▪岑长倩 ▪郭待举 ▪韦弘敏 ▪崔玄暐 ▪杨再思 |
▪张柬之 ▪房融 ▪韦承庆 ▪桓彦范 ▪敬晖 ▪祝钦明 ▪魏元忠 ▪豆卢钦望 ▪韦巨源 |
▪李峤 ▪于惟谦 ▪苏瑰 ▪宗楚客 ▪纪处讷 ▪张仁愿 ▪韦嗣立 ▪崔湜 ▪赵彦昭 |
▪韦温 ▪郑愔 ▪裴谈 ▪岑羲 ▪张嘉福 ▪李旦 ▪姚崇 ▪韦安石 ▪唐休璟 |
▪萧至忠 ▪张锡
|
|
唐睿宗
|
▪李隆基 ▪李峤 ▪萧至忠 ▪张仁愿 ▪韦嗣立 ▪赵彦昭 ▪韦安石 ▪苏瑰 ▪唐休璟 |
▪裴谈 ▪张锡 ▪岑羲 ▪崔湜 ▪刘幽求 ▪钟绍京 ▪李日知 ▪薛稷 ▪姚崇 |
▪崔日用 ▪宋璟 ▪郭元振 ▪张说 ▪窦怀贞 ▪魏知古 ▪陆象先
|
|
唐玄宗
|
▪刘幽求 ▪韦安石 ▪魏知古 ▪崔湜 ▪陆象先 ▪窦怀贞 ▪岑羲 ▪萧至忠 ▪郭元振 |
▪张说 ▪姚崇 ▪卢怀慎 ▪源乾曜 ▪宋璟 ▪苏颋 ▪张嘉贞 ▪王晙 ▪李元纮 |
▪杜暹 ▪萧嵩 ▪宇文融 ▪裴光庭 ▪韩休 ▪裴耀卿 ▪张九龄 ▪李林甫 ▪牛仙客 |
▪李适之 ▪陈希烈 ▪杨国忠 ▪韦见素 ▪崔圆 ▪崔涣 ▪房琯
|
|
唐肃宗
|
▪韦见素 ▪崔圆 ▪裴冕 ▪崔涣 ▪李麟 ▪苗晋卿 ▪张镐 ▪王玙 ▪吕諲 |
▪李岘 ▪第五琦 ▪李揆 ▪萧华 ▪裴遵庆 ▪元载 ▪房琯
|
|
唐代宗
|
▪李适 ▪苗晋卿 ▪裴遵庆 ▪元载 ▪李辅国 ▪刘晏 ▪李岘 ▪王缙 ▪杜鸿渐 |
▪裴冕 ▪杨绾 ▪常衮
|
|
唐德宗
|
▪崔佑甫 ▪常衮 ▪李勉 ▪杨炎 ▪卢杞 ▪马燧 ▪关播 ▪萧复 ▪乔琳 |
▪刘从一 ▪姜公辅 ▪李晟 ▪张延赏 ▪韩滉 ▪崔造 ▪柳浑 ▪李泌 ▪董晋 |
▪赵憬 ▪陆贽 ▪贾耽 ▪卢迈 ▪崔损 ▪赵宗儒 ▪郑余庆 ▪齐抗 ▪高郢 |
▪郑珣瑜 ▪张镒 ▪齐映 ▪浑瑊 ▪窦参 ▪卢翰 ▪杜佑 ▪刘滋
|
|
唐顺宗
|
|
唐宪宗
|
▪贾耽 ▪韦执谊 ▪杜佑 ▪杜黄裳 ▪袁滋 ▪郑余庆 ▪于頔 ▪郑絪 ▪武元衡 |
▪李吉甫 ▪韩宏 ▪裴洎 ▪李藩 ▪权德舆 ▪李绛 ▪张宏靖 ▪韦贯之 ▪王涯 |
▪崔群 ▪李墉 ▪李夷简 ▪皇甫镈 ▪程异 ▪令狐楚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
▪李逢吉 ▪裴度
|
|
唐穆宗
|
▪韩宏 ▪裴度 ▪李夷简 ▪令狐楚 ▪张弘靖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元稹 |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皇甫镈
|
|
唐敬宗
|
▪李程 ▪窦易直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裴度
|
|
唐文宗
|
▪裴度 ▪韦处厚 ▪杨嗣复 ▪李珏 ▪李宗闵 ▪段文昌 ▪宋申锡 ▪李德裕 ▪李固言 |
▪郑覃 ▪王涯 ▪李训 ▪贾餗 ▪舒元舆 ▪李石 ▪陈夷行 ▪崔珙 ▪崔郸 |
▪路随 ▪李逢吉 ▪杜元颖 ▪王播 ▪牛僧孺 ▪窦易直
|
|
唐武宗
|
▪李固言 ▪李石 ▪杨嗣复 ▪崔郸 ▪牛僧孺 ▪崔珙 ▪李德裕 ▪陈夷行 ▪李绅 |
▪李让夷 ▪崔铉 ▪杜悰 ▪李回 ▪郑肃 ▪李珏
|
|
唐宣宗
|
▪李让夷 ▪李绅 ▪郑肃 ▪李回 ▪白敏中 ▪韦琮 ▪崔元式 ▪李德裕 ▪卢商 |
▪马植 ▪周墀 ▪崔龟从 ▪任铭 ▪魏扶 ▪裴休 ▪魏谟 ▪崔慎由 ▪郑朗 |
▪萧邺 ▪刘瑑 ▪夏侯孜 ▪蒋伸 ▪令狐绹
|
|
唐懿宗
|
▪令狐绹 ▪白敏中 ▪萧邺 ▪夏侯孜 ▪蒋伸 ▪杜审权 ▪杜悰 ▪毕諴 ▪杨收 |
▪曹确 ▪高璩 ▪萧置 ▪徐商 ▪路岩 ▪于琮 ▪韦保衡 ▪王铎 ▪刘邺 |
▪赵隐 ▪萧仿 ▪崔彦昭
|
|
唐僖宗
|
▪郑畋 ▪卢携 ▪王铎 ▪李蔚 ▪郑从谠 ▪崔沆 ▪豆卢瑑 ▪王徽 ▪裴澈 |
▪萧遘 ▪韦昭度 ▪郑昌图 ▪杜让能 ▪孔纬 ▪张浚 ▪韦保衡 ▪赵隐 ▪刘邺 |
▪裴坦 ▪刘瞻 ▪刘崇望 ▪萧仿 ▪崔彦昭
|
|
唐昭宗
|
▪韦昭度 ▪孔纬 ▪杜让能 ▪张濬 ▪刘崇望 ▪崔昭纬 ▪徐彦若 ▪郑延昌 ▪王抟 |
▪崔胤 ▪李磎 ▪陆扆 ▪孙偓 ▪郑綮 ▪朱朴 ▪崔远 ▪裴贽 ▪裴枢 |
▪王溥 ▪独孤损 ▪柳璨 ▪陆希声 ▪苏检 ▪卢光启 ▪韦贻范
|
|
唐哀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