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安石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王安石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041 更新时间:2024/1/25 10:14:33

一场绵绵春雨,南京便浸润在淡淡的烟云中。大江东去,钟山巍峨,如一幅静默淡雅的山水画卷。

钟山脚下,王安石静静地伫立在他修葺完毕的半山园内,风吹过,丝丝雨意萦绕着他的白发。天色渐晚,墙角边疏落的几株梅花,让半山园显得更为孤寂苍凉。

担任宰相,被罢相;再次担任,再一次被罢相。在一片声讨中,从京城回到南京,回到自己曾经担任江宁知府的故地,王安石感觉到一种宁静和亲切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回到南京后,王安石在府城东门和钟山之间结庐筑屋,“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但庇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取名“半山园”。此后很多年,王安石便在南京过着他的半隐居生活,潜心于学术,聚徒讲学。

处江湖之远,居偏僻之所,王安石最喜欢的是登高远眺,他的目光总是投向远方,他的心中总在牵挂天下苍生。

半山园边,庭前花开花落,飘落的是春色,但王安石那为国担忧的忠诚没有丝毫减弱。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抚州临川人,21岁考中进士,先后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常州府知府,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

虽跻身官场,但从不钻营,王安石更喜欢的是坦荡安然地做一名地方官。从中第开始,直到46岁位居宰相推行变法为止,他多次拒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对入朝为官的诱惑毫无所动,长期留在做具体工作或地方官的任上,从县令一路做到太守。

做富民强国的大事,做有利天下苍生的大事,而不是做大官。在地方官任上,王安石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的各种创新实践也大获成功,深受百姓爱戴,成为具有崇高官声与民望的地方官。其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他改革学校,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他实验推行农民贷款之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王安石骨子里有一种高贵精神,他没有别人那种强烈的升官欲望,而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严格要求自己,淡泊物欲,不以金钱萦心,不为名利牵绊。王安石的率真和性情,在他的《清平乐》一词中可见一斑:“云垂平野。掩映竹篱茅舍。阒寂幽居实潇洒。是处绿娇红冶。丈夫运用堂堂。且莫五角六张。若有一卮芳酒,逍遥自在无妨。”

钟山之上,天空云卷云舒,流逝的是时间,但王安石那拗宰相的铮铮铁骨没有些许褪色。

才华出众的王安石,性格独特。他为人刚正,处事敢于坚持己见,百折不挠,人称“拗相公”。他曾经在包拯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有一次,群牧司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包公置酒赏花,众人轮番敬酒,兴致甚高。在包公劝酒时,他不管包公如何劝,始终滴酒不沾,硬是不给自己长官面子。

这就是王安石的性格,从不逢场作戏,随波逐流。

48岁那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当时的大宋,社会危机四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国家越来越衰弱。推行政治变革,扭转积弱的局面,是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看法。数十年来,几乎每个正直官员都会提出治理“三冗”的主张,并且想方设法减轻“三冗”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可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呼吁、争论、谏劝,“三冗”问题非但未见解决,反而越闹越凶,几乎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个死结。

才华超群的王安石不屑于重弹治理“三冗”老调。他深深知道重弹老调没用,只能寻找新路。王安石提出的变法内容,有“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将兵法”、“保甲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及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改革等等。其核心内容只有两条:青苗法、市易法。就是政府充当银行的角色,贷款给群众扩大再生产。青苗法就是政府贷钱或者种子给农民,收获后再偿还;市易法相似,就是贷款给小商小贩们,然后还有国家调控市场等常用措施。

变法是对旧秩序的颠覆,改革更是对利益的重新调整。王安石的改革举措就像一枚枚重磅炸弹,炸得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们头晕目眩。从变法推行开始,反对的声音就络绎不绝。面对一片讨伐声,孤军奋战的王安石坚持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变法运动表现了王安石思想的独立,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以及他的过人胆识。

王安石的新法持续了7年,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最终却失败了。得知新法被废罢后,独居南京的王安石病情日益加重,不久就孤愤而死。在去世几天之后,王安石遗体才被他的弟弟王安国发现。此后的大宋王朝,再也没有时代的强音,再也没有振兴的呐喊了。王安石去世41年后,北宋灭亡。

王安石变法,让当时的大宋受益匪浅,但自己却因变法而声名狼藉,给他带来了千年争议。不论如何,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值得尊重。就如他的《浪淘沙令》一词所叙述的那样:“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江宁城外,长江无语东流,凋谢的是岁月,但王安石那文人的高尚品格依然万古长青。

王安石一生为官清廉,没有私敌,就连他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无一污点”,典型的好人一个。如果不是做一个改革家,单单是文人,王安石的名字也会名留史册。作为文化大家,退居南京的王安石并不孤独。他高尚的道德与杰出的文采,让许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歌咏唱和。

一次苏轼路过江宁,王安石身穿粗布衣服,骑着毛驴到江边迎接。比他小16岁的苏轼向他行礼说:“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两人相伴,论文说佛,同游钟山,赋诗相和。笑谈间,王安石的《南乡子》一词便喷薄而出:“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南京是王安石喜欢的城市,他也把更多的感情投入这块土地,他的许多诗词文章写就于南京。在存世的1600多首王安石诗歌中,有500多首是在金陵完成的。他的词多数也在罢相隐居金陵时所作。如他的《菩萨蛮》一文:“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是隐居半山园所写之词,描绘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诗人摆脱宦海远离尘世的村野情趣,渲染了王安石安然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王安石的著作极为丰富,他的文学作品中闪烁着夺目的政治光彩。其散文长于说理,言简意深,笔力雄健,见识超群;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对宋初形式主义的文风是有力的冲击,对豪放派诗词有直接影响。

王安石一生的最大志向并非诗词文章,而是政治改革。他对作词持轻视态度,曾嘲笑晏殊:“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因此,王安石存词较少,只有20余篇,但还是留下了《桂枝香(金陵怀古)》这样意境开阔、风骨凛然的经典名篇: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更多文章

  • 邋遢宰相王安石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邋遢,宰相,王安石,吕惠卿,韩琦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但就这么一个光辉灿烂的千古风云人物,却是个地道的邋遢鬼,个人卫生一塌糊涂,长年累月不漱口不洗头不洗脚不洗澡不换衣服,整个人酸臭难闻,简直就是北宋版的“犀利哥”。年轻时,王安石当过扬州太守韩琦的秘书。他酷爱读书,经常一读就是一整夜,

  • 宋代大诗人苏轼义救弃婴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代,诗人,苏轼,义救弃婴,故事

    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爱心如同他的作品一样,散落在许多方面。而他救助弃婴的事迹尤其令人感佩。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后,主动要求到贫穷落后的山东密州(今诸城)任职,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当时密州的百姓生活很困苦,苏轼便跟百姓同甘共苦,帮他们解决了许多

  • 刘伯温巧救雕花匠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刘伯温,巧救雕花匠

    有一天,刘伯温去观看皇上新建的宫殿,刚跨进宫殿的大门,一个人就跪在他面前,哭着喊“救命”。刘伯温忙问事情的原委。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雕花匠心想,皇帝一定是看到华丽的宫殿,一时得意忘形才这样轻

  • 张居正和后宫太后的“非常爱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居正,后宫,太后,非常爱情,李太后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之后,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成为了大明王朝新一任内阁首辅大臣。刚刚上任不久的张居正,便对跟他年龄相仿的李太后,给予了超乎寻常的关心,而李太后对张居正奇怪的百依百顺,更是让民间对于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之间究竟有没有过不可言说的暖昧关系呢?母以

  • 两姐妹跟一个皇帝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光绪,珍妃,瑾妃

    中国之大无奇不有,历史之长无事不怪。历史见证了一连串奇迹,也创造了一系列闹剧,比如,有一些亲姐妹两人嫁给同一个皇帝。古代皇帝三宫六院,妃子间难免争风吃醋,那亲姐妹共侍一个皇帝会有怎样的奇妙故事·“后宫姐妹花”系列将为您解读一系列两姐妹跟一个皇帝的故事。说起光绪皇

  • 后宫嫔妃的养颜秘方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杨贵妃,武则天,张丽华,慈禧

    在我国古代,贵妃皇后为取得皇帝的宠爱,都十分注意身体各部位的保养,要使自己“面白脱如雪,身光白如素”。所以,许多贵妃、皇后都有各种独特的美容秘方。杨贵妃的“玉红膏”“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如此妩媚动人的名句,是诗人白

  • 慈禧太后与天下第一菜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慈禧太后,天下第一菜,故事,李莲英

    话说有年冬天,慈禧太后得了厌食症,面对一道道山珍海味,她连筷子也懒得动。这可急坏了大内总管李莲英,他连夜召集御膳房所有厨师,务必想法把太后老佛爷的食欲勾起,如若不然,就砍了他们的脑袋。御厨们三人一组、五人一伙,一边研究菜谱,一边挑灯掌勺,一直忙到第二天中午,总算做出了30多道色香味俱全的新菜肴。但李

  • 貂蝉装疯戏董卓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貂蝉,董卓,吕布,董白,时仁夫,汉高祖

    据传东汉初平元年,奸相董卓的孙女董白突然哑巴了。这董白从小就聪明伶俐,十岁就被封为渭阳君,董卓极疼爱她。董卓见她病了,心急如焚,急忙请来御医给她治病,可一连请了七八个名医,大家个个都摇头不语,无法诊治。董卓见状大怒,他指着那些御医骂道:“你们这些庸才,要是治不好我孙女的病,统统斩首!&r

  • 明朝丁娘娘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丁娘娘,唐敬王妃

    明朝洪武元年,有一位姓丁的书生从江西南昌府迁到邓州市城内,在文庙后边置了一处庄园。以后世世代代,子孙繁衍成一个大村庄,因为都是丁姓,人称大丁营。村里人为了防止匪患骚扰,又修筑了寨墙,因紧邻湍河北岸,名曰湍阳寨。邓州的老百姓说:丁家沾了好地气,日后要出大人物呢!果不其然,大约在六世以后,出了一位娘娘,

  • 赵姬与吕不韦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姬,吕不韦,故事,秦始皇

    赵姬一个普通的女子,却阴差阳错走上了政治舞台,她的一生与吕不韦、子楚、嫪毐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纠缠不清。这个女人始终在冰与火中游走,在权与性中被抛来抛去,终其一生,不过是众人手中的一枚棋子,任人摆布。赵姬(?―前228年),赵国邯郸人,她的真实姓氏已失载,“赵姬”一词始于长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