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空前绝后:谁以史上太监身份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空前绝后:谁以史上太监身份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234 更新时间:2024/1/18 22:22:45

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曾在电视上的热播,引发了新一波追觅中国古史的高潮,不过那次是由“清史热”转变为了“明史热”。该剧中,除第一主角张居正而外,还有一个人物上镜率颇高,他便是大太监冯保。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此途在文化快餐化时代颇受青睐,但若能将艺术化的“历史”与真实历史相结合,或许效果更佳。其实,荧幕下的冯保,同样有着不少看点。

冯保发迹很早。早在万历皇帝的爷爷嘉靖皇帝时代,他就已经在宦官圈子中享有响当当的名气了。当时他的官职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这属于宦官中的最上层。隆庆皇帝在位期间,冯保权力进一步扩张,又提督东厂并兼掌御马监事。在明代宦官系统中,得以管理特务机构——东厂,算是坐上宦官中的第二把交椅了。《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对明皇宫顶级宦官作有这样的比喻:“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次辅。”即是说,掌印太监如内阁中的首席大学士,为元辅之任;提督东厂太监权力巨大,相当于阁臣中的次辅。由此看来,冯保离权力巅峰仅有一步之遥了。然而就是这小小的一步,让他走得颇为郁闷,颇为坎坷。后来,掌印太监空缺。缘照前例,冯保理所当然应该晋级,但他却没有得到这个待遇。很明显,隆庆皇帝并不喜欢他。受万岁爷的影响,时任内阁首辅的高拱也决定把这个肥缺让给他人。此后,冯保的两个下属太监陈洪与孟冲,先后越过他而当上了宦官的大掌柜。冯保心知肚明,这一切都是高拱的蓄意安排。自此,冯保对高拱产生了仇恨,想将其扳倒。

其实,嫌高拱碍眼的权势人物,不止冯保一个,就连高拱的副手、内阁次辅张居正都觉得他碍事。高拱是个拔萃能干的宰相,不过他的光辉形象实在太耀眼太炽烈了,以至于显得其手下个个都过于庸碌笨拙。高拱的专权终于迫使宦官“次辅”冯保与阁臣次辅张居正同病相怜并结成亲密的利益联盟。他们暗自寻求机会,时刻准备将高拱这棵大树连根拔起。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皇帝龙体欠安,恐将不久于人世。冯保秘密告知张居正,希望他按照他们的意愿草拟皇帝遗诏,以防不测。但他们二人的保密工作没做好,竟为高拱觉察,张居正被高拱斥责得满脸通红,只有低头谢罪的份儿。这年五月,隆庆皇帝的驾崩,彻底改变了明王朝中枢集团的成员结构。

古代的任何宦官,但凡掌权干政,就必定会依附皇室,寻求稳固的后台,冯保亦不例外。接替隆庆皇帝御宇的就是年幼的万历皇帝。当时万历的嫡母陈皇后与生母李贵妃同在。按制,陈后当晋升皇太后,但冯保却认为当行两宫太后并尊,即在尊陈后为太后的同时,也要践行“母以子贵”原则,尊奉李贵妃为太后。已和冯保穿一条裤子的张居正对此双手赞同。在张次辅的主持下,陈后尊为“仁圣皇太后”,李后尊为“慈圣皇太后”。帝王登基便践行嫡庶母并尊之制,这是空前的,可谓张居正与冯保的一项宫廷制度革新。从此,李太后就成为了冯保、张居正在皇宫中的遮风大树。

冯保赶跑掌印太监孟冲后,竟又“矫遗诏令与阁臣同受顾命”。冯保与内阁宰辅高拱、张居正、高仪等一同成了万历皇帝的顾命大臣。有了这一政治头衔,冯保便可堂而皇之地去干预朝政,比肩阁臣。宦官摇变顾命臣,这在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绝对是空前绝后的。堪称奇景。在李太后的暗自支持下,冯、张二人终于实现扳倒高拱的政治愿。张居正接替高拱而为内阁首辅,自此他便正式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张居正变法序幕。因得宜于李太后与大内总管冯保的共同支持,张居正成为如李国文先生所说的“中国唯一没有什么阻难,顺风顺水的改革家”。张居正被后世誉为“救时宰相”,他的系统改革在历史上曾产生重大作用,堪比北宋王安石改革。

为了帮扶张居正改革,冯保严格约束部属,尽一切可能为张居正行事开绿灯,不惜自贬以为张居正保驾护航。据时人沈德符记载,冯保约束亲属、下属颇为严苛。他的侄子冯邦宁在长安仗势欺人,张居正犹豫不知该如何处理,便把皮球踢给了冯保。冯保不顾私情,杖责冯邦宁四十大板,并将其革职。为保证变法的顺利开展,张居正曾请求冯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冯保同样做到了。冯保的做法惹恼了他的党羽,那些头面宦官从此渐渐“怨居正”,并“心不附保”。在张居正丁忧问题上,冯保坚定地支持夺情,以防止张居正去权而导致变革流产。中国古代奉行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规范,官员在朝为官,父母去世,必须要去官而守孝三年,以显示孝顺。按照传统思维,一个人对父母不孝,也必然对君主不忠。去官守孝是为“丁忧”。但凡事都不可绝对化,若离开某位当行丁忧官员便会出大变故,此种特殊情况之下,可免除丁忧,是为“夺情”。

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的老父亲病逝。在明中期,官员夺情几乎已不存在,也就是说,不论多么重要的政治角色,只要需要丁忧,其必须践行之。张居正身为首辅,理当做出表率。但当时的变法活动正如火如荼展开,反变法势力也伺机对改革派进行疯狂反扑,情势根本不允许张居正去职丁忧。而张居正本人也希望朝廷准许他夺情。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欲以一番宏伟事业来提振大明,并也藉此告慰亡父之灵。据《张文忠公全集》所载,翰林院编修吴中行见张居正希翼夺情而借天象骂其为“忘亲贪位者”。这使张居正左右为难。关键时刻,还是冯保站出来,帮助张首辅解决了困惑。《罪罹录·张居正》记载,冯保力主张居正夺情,他的劝说令张居正感觉到“身退政必纷,更费补救”。最后鉴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冯保的坚持,李太后与皇帝两宫决定挽留张居正,以使其安心主持变法活动。张居正是如愿了,可冯保的处境却更加困难。那些反对派纷纷把口水唾向了冯保的头上。身为空前的宦官顾命大臣,冯保亦关注幼小皇帝的成长与成熟。张居正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自命帝师,教育起小皇帝来自然游刃有余。而冯保则在日常行为上规范万历,促其茁壮成长。

作为冯保的保护伞,慈圣李太后对皇儿不仅有“慈”,还有“严”。有了太后的支持和庇护,冯保在小皇帝面前也显得颇为神气。他“内倚太后,外倚居正”,万历见了冯保都有几分胆怵,就像以往正统皇帝呼唤大太监王振为“先生”一样,万历也避冯保之名讳,尊称其为“大伴”。万历在宫中与小宦官们玩耍之时,只要一见到冯保的身影,便立马“正襟危坐”,抓紧收敛起调皮状。宫中有两个小宦官很受小皇帝宠信,名日孙海、客用。孙客二人经常在夜晚引导万历游乐嬉戏,冯保发现此状后,将其上禀李太后,等于去告皇帝的状。李太后不仅切责万历,还令其长跪于地以反思己过。

有一次,张居正向小皇帝进献白莲和双白燕,也被冯保以“主上冲年,不可以异物玩好”为由拒绝。对于冯保的良苦用心,万历皇帝是不可完全理解的,直觉告诉他张居正和冯保联合束缚他,使他圣威大减,这为万历以后惩治冯张埋下了伏笔。尽管冯保政治立场坚定,但也热衷于聚敛金银财宝。御用监的采购物品他敢往自家搬,就是籍没罪犯的家产,他也会先过一遍自己的法眼,把最值钱的据为己有。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当时就藏在冯保的私人宝库中。就连张居正,都会不时差儿子去讨好冯保一番。万历皇帝曾多次赏赐牙章图像于冯保,上面刻有“光明正大”、“尔惟盐梅”、“汝作舟楫”、“鱼水相逢”、“风云际会”等,以示优待与宠信。仗着皇帝与内阁首辅的尊重与敬奉,冯保骄横之态也频频显露。到最后,竟达到了“即帝有所赏罚,非出保口,无敢行者”的地步。

万历十年(1582年),一代名相张居正与世长辞。内阁首辅与宦官“首辅”之间的亲善联盟至此瓦解,冯保失去了内阁中分量最重的政治伙伴。而与此同时,那些曾经遭到冯保排挤与压抑的宦官也开始重新抬头,在这些非议冯保的宦官的怂恿下,已亲政的万历皇帝终于决定要清算冯保。冯保被抄家,他本人也被发配至南京,最后死于此地。万历皇帝曾在李太后面前感慨:“年来无耻臣僚,尽货以献张、冯二家。”看来,张居正与冯保步调颇为一致,同居高位且皆热衷于敛财,这对功勋卓著的政治人物得以在贪腐路上并肩齐驱,可谓臭味相投。冯保以阉竖之身而为顾命大臣,他因此取得名正言顺的干政权力,这原本已是一件天字号奇闻。而在他身处权力颠峰之时,还能够真心诚意地支持铁腕宰辅张居正畅行变法,更堪称奇谈。

标签: 历史太监顾命大臣

更多文章

  • 义成公主是谁?突厥与隋唐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隋朝,义成公主,突厥

    开皇十九年(599年),和亲到东突厥的安义公主猝死,为了保持与东突厥的良好关系,大隋皇帝杨坚从宗室选一女赐‘义成公主’号送往草原再次赐婚。阿史那染干是当今东突厥的可汗,名号曰意利珍豆启民可汗。他算是历史上游牧民族对中原比较恭顺的草原统治者之一。突厥因为战败已经分裂成为东、西突厥,东突厥启民可汗原本害

  • 汉末名将皇甫规:凉州三明之一 西羌问题的专家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皇甫规,西羌,凉州三明,

    皇甫规(104年—174年),字威明。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 。东汉时期名将。家族世代武官,祖父皇甫棱,曾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任扶风都尉。皇甫规有见识,熟习兵法。为泰山太守时,成功平定叔孙无忌起义。后历任中郎将、度辽将军等职,多次击破、降服羌人,并缓和汉羌矛盾,与张奂、段颎合称“凉州三明”。官

  • 西魏大将李弼:宇文泰的爱将 附祭于北周太祖庙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弼,宇文泰,西魏,

    李弼(494年-557年),字景和,陇西成纪人,本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 ,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将领,八柱国之一。李弼少时远大抱负,体力过人。永安元年(528年),为尔朱天光的别将,随尔朱天光西征,因功升任征虏将军,又与贺拔岳讨败万俟丑奴。作战时,李弼总是冲锋陷阵,所向无敌。尔朱天光前去洛阳

  • 魏明帝曹睿为何要尊大太监曹腾为高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睿,曹腾,皇帝

    古人讲究忌讳,尤其是那些称孤道寡的皇帝,自以为君权神授,天命所归,从不把一些不好听的词语用在自己身上,有时随意的掩饰,或者下令群臣禁止去做类似的事。倒是曹睿有所不同,把自己祖上不太光彩的一面展示给带大家,尊称曹腾为高皇帝。这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曹腾是宦官,宦官就是太监,尽管有时地位很高,作为皇帝的近侍

  • 袁术:三国史上最牛逼的官二代为何没有朋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袁术,三国,官二代

    东汉末年,一提起袁术,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地位很高的人。袁术是汝南人,汝南袁氏出过很多大官,在东汉年间,有四世三公之说,意思是一家人中有好几个做总理委员长头衔之类的官员。他和袁绍是亲兄弟,说书人说他门多故吏,朝廷里有很多人都和他家有联系。朝中有人好做官,根正苗红的袁术一时间成为朝廷争相拉拢的对象。为什么

  • 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永历帝因何被被缅甸出卖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永历帝,朱由榔,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了北京城,大明崇祯帝景山殉国。紧接着满清入关,农民军溃败。大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以承明祚,但随即被乘胜而来的清军击败,被擒处死。接着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不到三个月,朱聿键也战死了。于是在绍兴的明朝宗室鲁王朱以海称帝,没几天清兵追到,他根本没什么兵

  • 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生不逢时的南明第一名君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明君,朱聿键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正式灭亡。消息传到留都南京,江南的一部分明朝官僚于5月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此后又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史称南明。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缅王将永历帝引渡回清朝。次年四月永历帝朱由榔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灭亡。

  • 清高宗乾隆皇帝:中国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乾隆,清朝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11年——1799年),是清朝入关后第四代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为清世宗胤□第四子。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即位,年号乾隆,习称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嘉庆元年(1796年),传位第十五子颙琰(嘉庆),自为太上皇帝,仍掌军国大政,直至去世,实际统治

  • 揭秘: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晚年为何想移民美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伍秉鉴,清朝,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国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相对其他几人,伍秉鉴则是惟一一个凭借商业贸易成为世界首富的中国人。伍秉鉴生在已经走下坡路的满清晚期,不但拥有大清的三品顶戴,更因坐拥2600万两白银的家产而

  • 二十来岁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何会成为军中神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赵匡胤,军神

    作为一位将军,作为一个帝王,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勇武,更多的是敌我双方的了解,对战争趋势的判断。在赵匡胤的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选择,其实还并不是高平之战,而在更早。25岁之时,郭威即位,赵匡胤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父亲的庇护,成为禁军的一名军官。而这时的柴荣,拜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但朝中多有大臣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