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高宗乾隆皇帝:中国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中国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144 更新时间:2024/1/24 23:56:51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11年——1799年),是清朝入关后第四代皇帝。满族,爱新觉罗氏,为清世宗胤□第四子。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和硕宝亲王,十三年八月即位,年号乾隆,习称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嘉庆元年(1796年),传位第十五子颙琰(嘉庆),自为太上皇帝,仍掌军国大政,直至去世,实际统治六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高宗在位期间,多次用兵统一疆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即位之初,值西北用兵,又有贵州苗民起义。鉴于西北两路出师均告失利,而准噶尔内部稳定,一时难以取胜,乃暂时议和,采取守势,而专力镇压苗民起义,以号称知兵的张广泗经略苗疆。不久,苗民起义被镇压。乾隆十八年(1753)前后,准噶尔内部因争夺□位,分崩离析。杜尔伯特部三车凌率部众六千于十八年内附。十九年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又率部众万余人内附。高宗于是年冬天自北京赶到承德,亲自接见,详询准噶尔内部情况,认为解决准噶尔部割据势力时机已经成熟,乃力排众议,在大学士傅恒等少数亲信大臣的赞助下,决定于第二年春天两路出兵伊犁,为一举荡平之计。二十年五月,两路清军进抵伊犁,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败奔乌什,为乌什维族首领霍集斯擒献清营。

不久,归降清廷的阿睦尔撒纳因统治厄鲁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又聚众叛乱,高宗随即派军征讨,准部割据势力乃告平定。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复以兆惠为将军,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之乱。随即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军政,建立起军府统治。于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各置参赞大臣,受命于将军,分统天山南北路。于南疆各城置办事大臣或领队大臣,管理一城之事。于北疆移住满洲、锡伯、厄鲁特、绿营等军兵垦荒屯田,为久驻之计,并移民入疆,陆续建置州县以管民事。明朝以来长期割据之地,从此牢牢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与此同时,他还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清初以来,西藏政局经常动荡不定。由于厄鲁特蒙古诸部信奉黄教,西藏为黄教宗主所在,而西藏内部不同集团皆需要援引厄鲁特蒙古武力以自重,矛盾错综复杂,变乱时有发生。乾隆十五年,珠尔墨特那木札勒勾结准噶尔发动叛乱,杀害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高宗乃派兵入藏,平定叛乱后对西藏政权结构作了一些调整,稍增驻藏大臣权力,但仍然无法控制局势。五十三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五十六年复派兵入侵。乃授福康安为将军,率兵入藏将其击退。次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集民政、财政、军政、外交大权于驻藏大臣之手。达赖、班禅之重大决定需经驻藏大臣同意。同时规定金瓶掣签之制,并规定大贵族及蒙古贵族不得参与掣签。大活佛之继承也处于清政府监督之下。从此西藏政局方趋稳定,而中央对西藏之政令也得以贯彻执行。

对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各土司统治地区,高宗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经过两次金川之役,川西南地区也实行改土归流。

高宗在位时期,中国邻邦如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已先后沦为殖民地。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不断进行试探,北方沙皇俄国也虎视眈眈。出于自卫需要,高宗采取限制贸易、减少接触政策。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外,其他海口一律禁止贸易。高宗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提出的各项有损中国主权之要求。对沙俄也坚持原定条约之规定,多次断绝恰克图贸易以抑制其非法行动。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在国力强盛时虽可保全于一时,但却使中国更加昧于世界大势,远离世界之潮流,日渐落后。

高宗十分重视文化事业,以国家财力纂修书籍甚多。乾隆三十八年开馆编纂《四库全书》,历时十载,共收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近八万卷,大量中国古代书籍,借此得以保存,是中国最大的丛书。武英殿所刻书籍甚多,且刻印精美,又用木活字印书,称为“聚珍版”,刊布流传。他又喜爱书法字画、铭器古砚,命臣下搜罗进献。故内府所藏珍贵字画、古器、书籍甚富,于古代珍贵文物之保存颇有贡献。但高宗自以满族贵族入主中国,于前代古籍忌讳甚多,尤以明清之际记载为甚。稍涉辽事或认为于其统治不利者,多加禁毁,造成文化上之重大损失。又迭兴文字狱,常以莫须有之罪名加之于人,刑戮甚残;官吏望风生意,讦告盛行,使人们的思想受到钳制。

嘉庆四年正月,高宗卒。他一生诗文之作甚多,有《乐善堂诗文全集》、御制诗五集、御制文三集、御制诗文余集。

乾隆六十年的统治,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经过漫长沉淀之后的集大成的时代。而乾隆末年,亦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过渡。他巡游无度,土木繁兴,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官吏又借机肥私,大大加重人民负担。中期任用于敏中,官吏贪污之风渐炽。晚年又宠信和珅,吏治更趋败坏,大贪污案层出不穷。屡诛不止。加之土地高度集中,人口增殖过快,阶级矛盾日渐尖锐。民间流传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秘密宗教迅速发展。乾隆末期,所谓歌舞升平,“十全武功”的“盛世”已经宣告结束。在六十年漫长的“盛世”之后,是成倍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尖锐的民族矛盾及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集团的彻底腐败。

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的:“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蘘却已尽上来了。”清王朝已经像即将倾颓的大厦势难支撑,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炮舰却正在隆隆地驶近,中国的历史,即将翻开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页。

标签: 乾隆清朝皇帝

更多文章

  • 揭秘: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晚年为何想移民美国?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伍秉鉴,清朝,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国人,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相对其他几人,伍秉鉴则是惟一一个凭借商业贸易成为世界首富的中国人。伍秉鉴生在已经走下坡路的满清晚期,不但拥有大清的三品顶戴,更因坐拥2600万两白银的家产而

  • 二十来岁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何会成为军中神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赵匡胤,军神

    作为一位将军,作为一个帝王,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勇武,更多的是敌我双方的了解,对战争趋势的判断。在赵匡胤的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选择,其实还并不是高平之战,而在更早。25岁之时,郭威即位,赵匡胤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父亲的庇护,成为禁军的一名军官。而这时的柴荣,拜澶州刺史、镇宁军节度使,但朝中多有大臣不从。

  • 北宋建立之后的第一功臣赵普为何没有拜相?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功臣,赵普

    大家都知道,在赵匡胤称帝前后,最受重新的大臣是赵普。为什么赵普受到皇帝如此的厚赏?其中,有公有私。赵普很早就追随赵匡胤。早在赵匡胤从军之前,其母杜夫人就请来赵普为赵匡胤讲习学业,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在周世宗攻打清流关之时,作为门门客兼老友的赵普前来投奔赵匡胤,并献策奔袭至后唐皇甫晖军后,先夺取凃

  • 清朝名臣李光地:生前报效国家身后家训传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名臣,李光地

    李光地在朝为官近50年,几经沉浮,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宝岛台湾、治理河患等方面卓有贡献,康熙皇帝称赞说:“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三藩之乱期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举兵反清,控制了福建地区。此时,李光地恰好请假在家,他巧妙摆脱了耿精忠的招揽,并与叔父合谋对策,将《密陈机宜疏》做成蜡丸

  • 齐家治国一代名相李光地:清朝史上平定三藩能臣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光地,清朝,能臣

    《礼记》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之所以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自家都管不好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因此,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接受到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赋予中国人的最高价值境界。

  • 唐代军队制式大刀之迷:精良武器为何从此消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军队,陌刀

    长刀大量装备军队并成建制的成为制式武器,也许只有在唐代. 当时的刀叫做陌刀. 。《中国古代兵器论丛》解释说:“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唐以后又不再出现记载. 作为武功鼎盛的大唐帝国的一种常见武器, 而现在有存有不少疑点, 是讨论的意义。陌刀究竟始自何人, 今不可考。陌刀见于《唐六典》之中: “武库

  • 聪明的妥协:武则天失去皇帝宝座为何还受尊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武则天

    隋炀帝是亡国之君,隋炀帝有统一中国的功劳,但死后只落得半亩地下葬,这是很悲惨的。但武则天不一样,武周王朝灭亡后,李唐王朝的新任皇帝唐中宗李显称武“则天大圣皇帝”,给她一个充分的历史认可,唐中宗还下令今后每十天要率领所有的文武大臣去看武则天一次。唐朝太上皇都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待遇,唐朝太上皇比较多,因为

  • 谁是唐朝史上能与太宗玄宗并驾齐驱的中兴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皇帝

    唐宪宗李纯,原名李淳,被立为皇太子以后改名。他是顺宗长子,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四日出生在长安宫中。宪宗即位以后,经宪宗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

  • 高澄之死是否是高洋的一场阴谋?高洋为何杀高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澄,高洋,北齐,南北朝

    谋杀高澄的幕后主使人究竟是谁,目前也没有定论。如果兰京的确有人指使的话,我经过多方面分析,认为只有高洋的嫌疑最大。以前我总愿意把他们兄弟的关系往温情一点的地方想,不过站在高洋的角度来分析,他很有理由杀掉高澄,也很有把握杀掉高澄。既然动机和条件都有了,作为高洋这个既忍且狠,从小就知道“乱者当斩”的人,

  • 汉宣帝刘询为何坐过牢?汉宣帝刘询坐牢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皇帝,刘询

    刘询(前91—前49),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史皇孙刘进的儿子。刘询出生后不久,就赶上了征和二年(前91)七月的那场有名的“巫蛊之祸”。由于汉武帝疑神疑鬼,江充苦苦相逼,苏文颠倒是非,刘据兵败自杀,刘据的生母卫皇后被逼自缢,刘据的爱妾、儿子、儿媳等人全部遇害,只有嗷嗷待哺的刘询保住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