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女皇武则天和李治不为人知的宫外情事?

揭秘女皇武则天和李治不为人知的宫外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186 更新时间:2024/1/17 16:57:39

按照旧史的说法,李治对情人没有丝毫爱怜和实质性的帮助,任其像垃圾一样被送到感业寺做比丘尼,直到后来太宗忌日行香,泪眼婆娑的武媚终于再次打动了他的心,于是重拾旧日欢好,但仍然无意带她入宫。

幸亏当时的王皇后嫉愤萧淑妃有宠,听到高宗和武氏在感业寺互泣之事后认为有机可乘,暗中令武氏将头发留起来,并劝高宗纳武氏入后宫以夺萧淑妃之宠,武氏这才再度入宫。可是遍查唐史,我们发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找不到感业寺的其他记载和具体位置,按理说感业寺既然是尽度太宗嫔妃为尼,规模必定不小,这么神秘难寻着实有点奇怪,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后来改了名字。那么为何会改名?感业寺究竟在哪里?武则天是否真的出过家?问号一个接着一个。

好做翻案文章的台湾学者李树桐先生即认为,武氏必不曾入寺削发为尼,而是移居宫外别纳,被高宗金屋藏娇,蓄发如旧,等到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将太宗葬于昭陵,丧事告一段落以后,高宗和武氏认为外人的耳目已可避过,最晚在这年的年底,高宗便令武氏重入后宫,立为昭仪。武氏入寺削发为尼的故事,不过是许敬宗为讨好高宗和武后而编造出来的谎言而已。

他提出了几点理由,一是感业寺地址不明,武则天登基时未见感业寺尼众支持造势,也从未有过对寺内僧尼恩怨赏罚的记载,可见武则天事实上与感业寺无关。二是太宗时宫中流行高髻,由削发长到梳高髻需要一两年时间,“阴令长发”实难置信。三是据载高宗时放出宫人均为年老色衰者,武则天当时只有26岁,当不在放出之列,且高宗为太子时既已“见而悦之”,自不舍得让她削发为尼了。

李树桐向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一观点也流传甚广,剑桥隋唐史都记了一笔,但他显然把高宗放宫人和出先帝嫔妃给弄混了。唐代妇女素好假髻,头发的长短不会成为武氏入宫的障碍。而武氏再度入宫之后,十分忌讳曾为太宗嫔御之事,立后诏书里也自称先帝宫人,因此丝毫不提曾经入寺为尼,不愿再与感业寺有任何联系,那也是可以理解的。武氏曾入感业寺为尼一事载于两唐书、通鉴、《唐会要》等诸多史籍之中,自唐至今少有人怀疑,要凭借几条并不充分甚至理解错误的证据,推翻自古以来的定论,未免过于轻率了。

李治性格优柔寡断,做事拖泥带水,且他本以仁孝出名,很难想象他刚一登位便有胆量收容父妾难免遭人物议,一面让武氏随例入寺以全己令誉,一面私下见面暗中关照,等风头过去再召入宫,这样不清不楚首鼠两端的折衷做法,倒是最符合李治的一向作风。不是没有真情,但也不乏自私的盘算和顾虑,这便是我理解的李武之情了。若干年后,他的孙子李隆基跟儿媳杨玉环遭遇激情,也采用了这个办法,让杨氏出家为道士再曲线入宫,也是有样学样,不让爷爷专美于前了^_^

武媚虽不甘心,但当时的她也只能任人摆布,怀着一个渺茫的希望在感业寺住下,名为拜佛修行,实为大唐天子之别宅妇,身份既属尴尬,前途也暧昧不清,唯一能指望的,便是一个男子脆弱易断的爱情了。

然而新君嗣位,要处理要学习的事情太多太多,李治自己也表现得颇为热心,太宗晚年三日一视朝,李治却是日日上朝,称“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犹恐拥滞众务”,每日引刺史十人入内,问百姓疾苦,及其政治,可以想见新君初即位踌躇满志的意态,做事也算有板有眼,并非如旧史所言那般无能,对政事毫无兴趣,一心只想塞给别人处理。对于新角色的新鲜感和责任感,冲淡了与情人分离的相思,复召武氏入宫之事一拖再拖,反正他是皇帝,身边从来不会缺女人,这段时间里又纳了徐婕妤等美人,闲时到感业寺感受一下别样风情,日子过得倒是滋润得很。

但对于武媚来说,情况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红颜易老春易逝,她已经二十七八岁了,按照古人的看法,已经算是大龄了。没有任何名分,没有任何保障,不尴不尬不僧不俗地住在尼寺里,而对方是拥有三千后宫佳丽的皇帝,传入她耳中的是他昨日纳了谁,今日又纳了谁的消息,都是比她更年轻也许更美貌的女子。

而她不能过问,更不敢有任何抱怨,如果他不来了怎么办?她将何以自处,别人又会怎样看她?那悠长而寂寞的下半生,她将怎样度过?“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此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哀婉缠绵的《如意娘》,多少可以反映她当时的心境。年华已经老去,前途仍不明朗,那渺茫无期的承诺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在李治未去感业寺的日子里,那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倚门而望的缁衣女子,一定有无数次,为这样莫测的未来而颤栗。

探究武媚当时的心情,说她不着急是绝不可能,然而患得患失之下毕竟不敢催逼太紧,怕引起对方反感,得不偿失,因此只能采取这样委婉曲折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心事。《如意娘》是相思也是情挑,诗中那个为情爱颠倒迷失的女子形象(我想你想到患色盲,把红灯都看成绿灯^_^),是那么楚楚动人,我见犹怜。可见当时出现在李治面前的武媚,并不是强悍刚烈的强势女子,展现出的更多的是“腕伸郎膝前,何处不可怜”的温柔意态。

对于这样一个才华出众、深情柔婉,而又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压力的女子,李治无疑是非常满意的,比之少女的青春和美色另具一种吸引。当时太宗去世已经很久,李治也完全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按估计舆论应该反映不会太大,他开始认真考虑把她引入宫中的事情了。

标签: 武则天和李治

更多文章

  • 一个女人从阶下女囚到巾帼宰相后世流芳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上官婉儿

    她最恨的应该是给她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的那个女人,而她内心里却不得不承认,这一辈子最崇拜的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她是名家之后,却沦为戴罪之身,尚在襁褓之中时,命运就以不容抗拒的姿态给了她沉重一击。从养尊处优的贵族小姐到洗衣扫地的卑贱下人,她面临的是无尽的心理落差与看不到前路的惨淡人生。也许是骨子里自带的

  • 为何说咸丰帝是历代帝王中命运最惨的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咸丰

    咸丰皇帝在历代帝王之中,咸丰帝的命运差不多是最惨的一位。前期虽然历经图治理,但是在外国入侵和国内农民运动的打击下最终颓废而招致骂名。网络配图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说,咸丰帝的资质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继位以后,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与其他的一些封建帝王一

  • 南汉皇帝刘龑如何做“风流天子” 修金顶银地宫殿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龑

    “风流天子垂衣坐,越国夫人迎辇回。础柱四围香气涌,错疑手握楚云来。”(《十国宫词》)“珠殿才兴又玉堂,风流天子五蛮方。芙蓉甘菊呼鸾道,无复龙川歌舞冈。”(《十国宫词》)“镂柱香藏廿四仙,南薰殿暖袅炉烟。尧乾汤湿浑间事,赢得风流一代传。”(《清闲供》)诗中提到的这位“风流天子”,就是五代十国时南汉的开

  • 秦始皇的一生从不怕死到不敢死 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华夏,一生波澜壮阔,但深究其人生其实很简单:先是不怕死,后来不想死,最后不敢死。秦始皇称帝后,他并没把生死看得多么功利,因为他既然把自己称作“始皇帝”,必是打算给子孙留点生存的空间,不想耍赖不死。可是从公元前211年开始,48岁的秦始皇就陷入了纠结,他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他

  • “小人”元稹:为升官抛弃情人 耽误李贺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元稹,李贺

    在唐代,元稹和白居易齐名,以至于“元白”的称号一直流传至今。不过,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元稹就把自己的名声给搞臭了,以至于人人侧目。网络配图不择手段,为升官弃情人元稹虽然早早就诗名在外,但他最出名的事迹,还是提供了崔莺莺这一家喻户晓人物的原型。元代王实甫就是以元稹的《会真记》为蓝本,写出了现在广为流传的

  • 魏延为何不是五虎将?蜀国第六强武将死的最冤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魏延

    三国蜀汉人才辈出,最著名的武将非五虎上将莫属,不过对于五虎上将的排名,很多人都颇有微词,为什么蜀国鼎鼎大名的武将魏延没有上榜?而作为三国时代里最憋屈武将,魏延的悲催事还远未如此,他的死,也同样是一件不能让人释怀的事。魏延身为三国时期蜀国猛将,多次立有战功,很受刘备赏识,并且屡次委以重任,但是为什么蜀

  • 宫廷权争:南唐太子为夺取王位毒杀亲叔叔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昪,宋太宗,李煜

    酒毒基于心毒,心毒基于权力欲。中国刑名的祖师是夏禹时代的皋陶,他创立的“五刑”使决案刑罚有了依据。然而,传统社会中,法外之刑也是常有的。诸如要处死一些名望较高而未触刑法的,或因内宫阴谋要消灭敌手的,虽然也可以欲加其罪何患无辞,但毕竟不十分摆得上台面,于是,就施以法外之刑了,如果不需要起到杀鸡儆猴的震

  • 盘点:三国时期被载入史册的四位贤臣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贤臣

    导读:每一个时期都会涌出许多将才和贤臣,但是能够被载入史册的往往是那些对历史有改革作用的人。三国时期不乏人才,但是被记入史册的四位贤臣都有谁呢?网络配图一、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冬,他被刘皇叔三次邀请,并最后归属蜀汉。在其中,他认为必定三分天下,并且认为只有与吴王孙权联合

  • 探秘春秋霸主晋文公背后功不可没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晋文公

    晋文公重耳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春秋霸主,年轻的时候命运多舛,受庶母骊姬迫害四处逃亡,周游列国几十年最终在62岁登临君位。重耳之所以获得成功除自身努力之外,他身边如赵衰、狐偃等贤能大臣的辅佐功不可没,更加功不可没的是他身后几位善良贤惠的女子们。网络配图狄国女子——等你一万年重耳逃出晋国时没有归路,只好跑到

  • 一国之君为何如此仇富?竟然源于小时候的一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一国之君为何如此仇富

    重八十六岁那年,朱家租种刘德的十几亩田地,获得了大丰收。在朱五四的印象中,他种了一辈子的田,还从没有收过这么多的粮食。粮食收多了,心眼儿也就多了。陈二娘对朱五四道:“我们家重八已经是大人了。趁今年收成好,托人给重八说房媳妇吧。”朱五四听了陈二娘的话后只是笑笑,没言语。虽然他也有和陈二娘同样的想法,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