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勾践灭吴后,范蠡最后为什么能善终?

勾践灭吴后,范蠡最后为什么能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296 更新时间:2024/2/1 3:12:21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范蠡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出身低微的范蠡,不仅担任了大夫 ,还担任了擢上将军。

然而,范蠡之所以能成为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原因一,帮助越报仇雪恨。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范蠡与越王勾践相互密谋,深谙二十多年。其中,很多的重大决定,都是范蠡帮助越王制定和实施的,最后,不仅将吴国灭掉,以报之前的会稽之耻,还使越兵越发强大,在江淮以东称霸一方,成为了当地的霸王。

然而,范蠡也因为他的出色表现,被越王任命为上将军,统领国家军事命脉。这个时候的范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权倾朝野,威风八面。一般人在这个时候,肯定是享受胜利的果实,但是,范蠡却向勾践递交了辞职报告,舍去了一切荣华富贵,告老还乡,永不回都。

其实,范蠡非常明白,如果自己不急流勇退,选择离开,等待他命运的肯定是“狡兔死走狗烹”,跟文种一样,不得善终。

曾经,范蠡给文种写过一封信,信上说:“飞鸟都已经不知了去向,弓箭还留着干嘛?肯定是要收起来。狡兔都已经死了,猎狗还留着干嘛?还不如赶紧烹煮吃了。越王长得就是脖子长,嘴巴尖,一看就知道,只能共患难,很难同享受,你为什么还不快点离开他呢?”虽然,文种收到了信,但是,他却没有听从范蠡的话离开越王,而是选择了请病假,不上班。

然而,在文种不上朝的这段时间里,却有人给越王进了谗言,说:“文种想要犯上作乱。”于是,越王赐给文种一把剑,对他说:“你之前给我出谋划策,告诉过我七种讨吴的办法,但我们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灭了。那么,剩下的这四种还没用上,我把它们还给你,你帮我个忙,去阴间把这四个办法献给我死去的父王,让他在那边试一试,看这些方法是否好用?”

此话一出,谁都知道越王要做什么,而文种也很知趣,随即拔剑自杀。

那么,范蠡为什么能看得如此通透,将繁华看衰,将富贵视为过眼云烟呢?同时,还洞悉到越王会对曾经一起打江山的伙伴,痛下杀手呢?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不仅是因为范蠡对越王勾践的脾气秉性十分了解,更明白作为君主,他们的一些通病。君王要打下江山,必须笼络多方人才为己所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所以,这个时候的君王,可以与同事者一起,好好相处。

但是,一旦君王掌握了权力,他便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帝国,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此时,君王眼中重视的是自己的妃子和王子,而昔日为其献计献策,同打天下的臣子,便成为了他们统治政权的最大威胁。所以,范蠡正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才侥幸逃过此劫。

所以说,范蠡是一个智者,可以不被表象所迷惑,能抢先一步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这一点,实属难得。

原因二,范蠡善于经营,弃官经商依旧成绩斐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范蠡离开齐国之后,回归田园,到海边以种田为生,靠苦力维系生活。后来,范蠡和儿子一起经营,没过多久,家产就变得十分殷实。

齐人得知了范蠡的能力,便想邀请他来国内担当丞相一职,但是,范蠡却婉言谢绝了:“在家做点小生意,就赚了这么多钱,在朝廷当官,且当丞相,这都太过极端。享有盛名时间太长,不是好兆头啊。”就这样,他不仅把相印还了回去,还把自己的万贯家财分发给了邻居,好友。

而自己则抄小路离开了,来到了一个名为陶的地方。范蠡觉得这里位于国家的中部地区,交通发达,在这里生活应该会很好,可以慢慢的富裕起来。于是,范蠡改称自己为“陶朱公”,开始跟家人一起耕作,饲养牲畜。后来,又开始做转物的生意,仅仅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润。

范蠡在陶住了没多久,他的资产又积累了数万,足见,范蠡的经商才能。就这样,天下的人都把范蠡称为了“陶朱公”。

别说在春秋时期,即使是在现代,像范蠡这样做官能做到丞相,经商能很快积累到万贯家产的人,也是非常少有的。

做了官,又辞;经了商,又视钱财为粪土,散尽了巨额财产,这样的人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范蠡看来,做官的人,一心只为了升职,想做到要职,重位,只能上,不能下;赚钱,就要顶住钱财,要越来越多,不能减少......这样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对的,更是不祥之兆,还有可能会招来厄运。

所以,他选择了散尽家财,离开齐国,又躲过了又一次厄运的降临。

原因三,范蠡的品格高贵。在范蠡一生之中,可以说,在事业上取得了旁人都非常羡慕的成绩。说起做官,他位高权重,身居要职;说起做生意,他迅速积累财富,腰缠万贯,赚得盆满钵满。而之所以他能这样成功,皆源于他高尚的品格,使得他名垂千古。

其实,无论是升官,还是发财,他都乐善好施,心怀仁慈,让旁人也因为他得到了诸多恩惠,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标签: 范蠡春秋

更多文章

  • 勾践的复国历程!为何事成之后范蠡就带西施离开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春秋战国,勾践,范蠡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勾践复国的故事,欢迎阅读哦~东南有二国,谓之吴与越。彼吴周王孙,越者大禹裔。相依江东地,文身而断发。相向会稽畔,越王死士倾。一朝仇怨结,血泪浸吴中。勾践继位之初,吴王阖庐兴兵来犯,越国难以抵挡。勾践命令越军将士,排成整齐的三排,一列列上前大吼着自刎。吴军惊讶地看着这

  • 越王勾践剑到底长什么样?它出土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生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越王勾践剑,秦朝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越王勾践剑。1965年12月的一天,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川店镇望山村一岗,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水渠。这两年,江陵地区遭遇多年不遇的旱灾,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为了抗旱救灾,江陵地区决定修建一条水渠,连接到荆门漳河,引水到干旱地带。这时候,修建水渠的人们发现了一段

  • 越王勾践剑为何能够千年不锈呢?不止是材料特殊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勾践剑

    1965年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随后便名冠天下。它的名气之所以这么大,首先是因为它的主人,那位卧薪尝胆,最终吞并吴国的越王勾践,第二是这把剑出土时,依然锋利,而且寒光凛冽,历时两千余年,竟然毫不锈蚀的痕迹,这让大家非常的诧异。都说锋利和不锈是勾践剑厉害的地方。不锈是因为埋藏的好,锋利是

  • 卧薪尝胆的勾践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最亲密的伙伴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勾践,越国

    对勾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个对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或许很多人都在读书时期将其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据说这个对联的作者就是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

  • 吴起变法有多牛逼?让楚国一年内迅速崛起变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楚国,吴起变法

    公元前382年,吴起正式担任令尹后,楚国朝中一下子炸开了锅。这小子,初来乍到(刚到楚国满一年),何德何能,大王竟给他封这么大的官。面对满朝的流言蜚语,楚王不为所动,他郑重的告诉吴起:楚国的军政,就此托付给令尹您了。吴起也毫不谦让,一上任,就雷厉风行的进行变法——史称“吴起变法”。变法,其实就是改革,

  • 吴起帐下的大魏武卒为什么能威震六国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吴起,春秋战国

    战国四大强军之一的魏武卒。大家都知道统一六国的秦军,后世也认为在战国时期秦军是最强的,中央台还出过纪录片。详细描写了秦军的武器,战法,可是秦军到底打败了哪些军队才取得了天下呢?从秦的地图来看,韩,赵,魏是挡住秦军的第一道防线,所以魏国的军队就是他必须跨过的一道坎,让我们来看看魏国的军队,他就是历史上

  • 古代官瘾最大的男人吴起:老婆被拿来当官场敲门砖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吴起,名将,战国,

    国人多好当官,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即便今日,平头百姓们酒局饭桌之间,从古时帝王将相的典故传说到当今政治人物的风云故事,似乎都韬略于胸,谁谁都能侃上两句。酣醉之余,往往感叹自己国之栋梁,捭阖际会,却未入官场为人民服务,实为国之遗憾。当然,这种风气尤以古人为甚。而且,古人大抵都是认真之人,绝非今时逞口舌

  • 第一次河西之战简介:吴起率领魏军夺取了河西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河西之战,秦国,魏国,

    背景 东部及河南中部北部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自魏文侯执政以来,任用李悝、吴起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吴起在魏国推行征兵制,选练了一支精锐的军队。其“武卒”能全副武装,带三天的粮食“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魏国欲向西发

  • 第二次河西之战简介:吴起率精锐抵住秦国军队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河西之战,秦国,魏国,

    背景魏国攻克秦国河西之地后,有了进一步攻秦甚至灭秦的跳板,严重威胁秦国的安全,魏文侯去世后,魏国的扩张重心移至中原,魏军主力也随之调往中原。经过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秦军退守洛水一带,其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后来,经过数年的准备,秦国于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开始进攻魏国,周安王九年(公元前39

  • 吴起为了当将军亲手杀了发妻 杀了三十多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吴起,春秋战国

    说起中国的军事家,我们首先能够想起的人自然就是孙武与吴起了,这两个人都是罕见的军事天才。孙武暂且不提,因为他这一生所亲自指挥的战斗太少。倒是吴起,被后人盛赞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在中国牙牙学语的小孩子都会背诵“起翦颇牧”的千字文。而吴起本人也不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还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更是一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