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好奇害死猫”!庞涓在好奇什么把命都好奇没了?

“好奇害死猫”!庞涓在好奇什么把命都好奇没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92 更新时间:2024/2/17 8:59:01

“好奇害死猫”!庞涓在好奇什么把命都好奇没了?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孙膑)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初期,魏国独强。

就当时的局势而言,魏国是最能统一华夏的诸侯国,魏文侯的文韬武略,魏武侯的东征西讨,一个强大了魏国的经济实力,一个拓展了魏国的疆域版图。

正所谓:文始建侯,武实彊盛。

然而,魏国强大却稍纵即逝,虽然称雄百年,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如昙花一现,因为这一切都随着魏惠王的继位烟消云散了。

魏文侯

魏惠王之所以能称王,也仅仅只是他有一个好爷爷和一个好父亲,如果不是站在这两位巨人的肩膀上,魏惠王很难达到如此“高度”。

不过,在魏国衰弱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因为他是魏国军事实力大减的罪魁祸首,此人就是庞涓。

吴起时代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魏武卒,正是在庞涓的手中被败光的。

说到这,我们又不得不提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前者是魏国强大后第一次军事上的重大败北,虽然魏国在魏武侯时期也有过败仗,但未伤及元气,后者则直接让魏国跌下了霸主的宝座,而庞涓也在此战中被自己的好师弟孙膑射杀在马陵道上。

魏武侯

那么庞涓为何会死在马陵道?是因为孙膑太会算,当然是,因为他几乎把庞涓的每一步打算都提前算到了,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庞涓是有机会不死的,但他却没有安奈住自己的好奇心,所以可以说,庞涓之死,其过程充分演绎了何为“好奇害死猫”。

庞涓与孙膑的恩怨情仇。

庞涓和孙膑是一对好同窗,他们的师父是谁已经不可考了,不过后世之人总会把他们二人归入鬼谷子的门下,太史公司马迁对于二人的师承,也没有明确交代,只以“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一笔带过,飞鱼在此亦不深究。

不过从《史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二人都属于兵家,也都研习过兵法,按照时间推论,他们二人研习的应当为《孙子兵法》,毕竟春秋战国时期,这部兵法早已成为了权贵的典藏之物。

孙膑

至于《东周列国志》中,庞涓因为想要得到鬼谷子亲自注释的《孙子兵法》而加害孙膑,这亦是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的,当属小说类的艺术加工。

但是二人的同窗关系,随着庞涓当上魏国的上将军而发生裂痕,庞涓知道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能打败自己的话,一定是孙膑,所以当他“乃阴使召孙膑”,最后把孙膑的膝盖骨给挖了,让他一辈子无法成为带兵之将。

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

在古代有着受刑之人不得为将的规定,但是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齐威王不按常理出牌,不仅十分看重孙膑,而且想把他封为将军,但是孙膑婉言谢绝了,最后出任齐国的军师。

在齐国等待复仇的孙膑很快就等到了机会,因为魏国大举进攻赵国了,赵国不敌必会向齐国求救,这一切孙膑早已看穿,齐国朝堂得到了赵国的求救,一番商议之后,出兵救赵,这就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

救援赵国的是将军田忌和军事孙膑,采取的措施是“攻魏之必救”,让庞涓放弃赵国邯郸,从而在庞涓回救过程中,埋下伏兵,而此战的结果,就是魏军大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魏果去邯郸,与齐战於桂陵,大破梁军。

十三年后,魏国恢复了元气之后,又开始大举进攻韩国,韩国亦向齐国求救,结果孙膑又打了一次漂亮的围魏救韩,两次战役大体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孙膑发明了“新招”——减灶计。

庞涓的好奇心。

减灶计,是孙膑麻痹庞涓的办法,伪装成齐军溃不成军的样子,然后诱使庞涓追击,从而在有利位置选择伏击,这在兵法上曰:敌强示之以弱。

不过熟读兵法的庞涓,却没有感觉到异常,反而很兴奋,他觉得自己终于能洗刷十几年前的屈辱了,于是一步步走进了孙膑为他掘好的“坟墓”,在庞涓追击了几天后,孙膑选择了马陵道作为伏击点。

马陵之战示意图

他命令士兵,砍断道路两旁的树木,挡在路中间,并且在路中间的一棵大树上刮了树皮,写下了七个字,并对士兵做出约定,只要看见火光,就立即发射弩箭。

结果庞涓追到马陵道,被树木挡住了去路,如果庞涓命令士兵移开树木,继续前进,那么庞涓就能躲过一劫,偏偏庞涓看到了树皮上的隐隐约约有着字迹,但是却看不清。

于是命令士兵“钻火”,点燃火意图看清树上的字,结果当庞涓看清那行字是“庞涓死于此树下”时,伴随而来的是密布的箭雨。

飞鱼说:

这场战争的结果,就是庞涓自刎而死,魏武卒也全军覆没,既然孙膑伏击庞涓约定见火光再发射弩箭,那么如果庞涓不钻木取火还会死吗?或许不会,因为没有火光,齐国士兵不会放箭,这样庞涓就能带领魏军避过齐军的伏击圈。

说到这,您可能要说了,古代人夜间行军是要带火把的吧,其实也不尽然,如果带着火把,庞涓就不会命令士兵钻火了。

马陵之战

您或许又会说,魏军到了伏击圈,总会有声响吧,齐军也可以听见声音就放箭啊,但这种伏击起不到全歼魏军的效果,毕竟没有号令下的放箭,是做不到在同一时间发射的,对魏军的打击,也势必会衰弱。

此外,如果靠着声音的话,齐军还需要再次传达军令,这又会耗费不少时间,估计等到军令传达完,魏军也走出了伏击圈,可以说庞涓自刎身死,完美地解释了什么叫做“好奇害死猫”。

不过话又说回来,孙膑在这次战役中,算无遗策,当真是不世出的兵法大家,庞涓都不过孙膑,亦在情理之中。

标签: 春秋战国庞涓

更多文章

  • 鬼谷子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培养出庞涓、孙膑等大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鬼谷子,战国

    大家好,说起鬼谷子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如果你在看到这个标题,让你想出这样一个人,你脑海中或许浮现的是司马徽。历史文献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对他有所了解,毕竟门下有诸葛亮这样的弟子。他的成就不可否认,但导师界的代表仍然是接下来我要介绍的一位——鬼谷子。鬼谷子,历史上奇人之一,在足不出户的前提下却可以

  • 鬼谷子徒弟庞涓是怎么在魏国成名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庞涓,战国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庞涓的故事。鬼谷子通天彻地,人所不能及,他有四大学问,兵学、纵横学、数学、疗养学。鬼谷子收过很多徒弟,兵学方面最著名的是魏国的庞涓和齐国的孙膑。庞涓在成名之前,魏国与楚国正较劲。此时的楚国,占据长江中

  • 庞涓当初如此残忍的对待孙膑 最后孙膑是如何复仇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庞涓,孙膑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庞涓和孙膑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稍微读过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时虽军事上是战乱不断,但其实在文化上迎来了中国的第一次文化的大繁荣。一时诸子百家争奇斗艳,形成了各型各色的文化流派,从治国之道到君子哲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每逢战乱的时代,就总能涌现

  • 庞涓在孙膑脸上刺字、砍其双足、挖膝盖骨,他为什么要那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庞涓,战国

    对庞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只要你身处这凡世间,就必定会遭到别人的“攻击或陷害”,但古人告诉我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与其怀着满腔怒火去报仇,不如冷静下来,待到时机成熟再一举拿下对方即可。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们,

  • 庞涓为什么要对孙膑那么狠毒?其实两人都十分心狠手辣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庞涓,孙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庞涓的故事。春秋时期孙武著写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里头详细记载了战争的特性以及取胜之道。而战国时期有位名为孙膑的军事家,很多人都会将孙武与孙膑混为一谈,觉得这本书就是孙膑所写,可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次山东省发现的一

  • 经历过庞涓的陷害与嫉妒,孙膑后来是如何报复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庞涓,孙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庞涓的故事。战国时的军事家孙膑,相传是孙武的后人,在兵法上造诣极高。早年学习时,孙膑和同样天赋过人的庞涓是同学,也是挚友。孙膑对庞涓以诚相待,庞涓却当面假装亲近,背地里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认为这个才能略高于自己的同窗,将来会是

  •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学派:两者有何异同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庄子,老子,孔子,孟子

    庄子是道家学派,这是个很牛逼的学派,在诸子百家里面算是很聪明的了。它不光思考什么治国方略,更重要的是它有辩证思想,这是早期的哲学哇哲学。最有思想的学派,比压制人的儒家,有意思的多了。这个学派呢,创始人鼎鼎有名,叫做老子。这是个很受人尊敬的人物啊,思想境界什么的深刻极了。开个玩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

  • 《庄子》中的思想:最接近人性和自然的思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庄子,老子,孔子,孟子

    《论语》让我们发现了孔子。这个留着长髯的慈祥老者,总是穿着整齐干净的儒服,梳着庄严肃穆的发髻,语气祥和地说着那些礼仪教义;《孟子》让我们看到了孟子。一个永远激情飞扬,慷慨激昂的雄辩者,驾着马车穿梭在各个诸侯的府邸之中,用他尖利锋锐的言辞在战国尘土飞扬的画卷中划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庄子,不论读了《庄子》

  • 揭秘:庄子为什么会选择逍遥的这条道路?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庄子,老子,孔子,孟子

    我想,要是中国文化史没有庄子这样的哲学家,中国哲学的气韵一定会输不少;要是中国文学史没有《庄子》这部奇书,中国文学的明灯一定会黯几分。历经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谈庄子、看庄子,他是一个人?一部书?一个梦?还是一种文化现象?谁也说不清楚。我们雾里看花,但我们知道那是花,而且不是普通的花,那是怒放在中国

  • 庄子和惠子的故事 思想家庄子怎样对待生死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庄子和惠子,庄子怎样对待生死

    平时生活中我们都喜欢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朋友,或者有共同的爱好,或者是世界观、人生观相互接近或认同。如果说起经典的好朋友模范,我们想到的首先是俞伯牙和钟子期,或者是廉颇和蔺相如等等。很少有人会把庄子和惠子认定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朋友中的典范。然而事实上,他们确实是终生的挚友。庄子和惠子两人能成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