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乐羊是什么人?为什么说他注定没有办法成就周文王那样的霸业?

乐羊是什么人?为什么说他注定没有办法成就周文王那样的霸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515 更新时间:2023/12/29 5:30:44

你真的了解乐羊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传说殷纣王为了考验姬昌是不是贤人,就让他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姬昌为了能够逃回西岐,若无其事的吃了下去。后来,周文王帮助儿子姬发建立了周王朝。历史上还有一个类似的事情,就是乐羊为了攻打中山国,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但是乐羊却未能成就一番霸业。

魏文侯打算让乐羊去攻打中山国,但是考虑到乐羊儿子乐舒还在中山国当官,就很顾虑要不要换个人去。乐羊对着老板说:“大丈夫建功立业,各为其主,我们这点私情算的了什么。大王你就放心吧,我要是不能灭了中山国,你就把我军法处置了。”这个时候魏文侯放心的派乐羊去了,同时还派了西门豹做为先锋,给了他们精兵五万,目的就是消灭中山国。

中山国派了大将鼓须屯兵楸山,乐羊利用中秋月圆之夜中山国将士喝醉了酒放松了警惕,一把大火烧了楸山。鼓须兵败仓皇逃跑。乐羊乘胜追击包围了中山国的都城中人城(未迁都灵寿前,中山国都城在今唐县一带),这个时候的乐羊马上就要见到儿子乐舒了。

乐羊包围了中山国的都城,国君姬窟和一群大臣都乱了阵脚。这个时候士大夫公孙焦出主意说:“让乐舒去退兵吧,他是乐羊的儿子,肯定能行。”姬窟觉得这个计策好啊,相当于有人质在手里,乐羊能不退兵吗?他就威逼利诱乐舒说:“你去让你的父亲退兵,事成之后我封给你一个大邑,你觉得如何?”乐舒叹了一口气,他很明白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今各为其主,不是让他退兵就能退兵的。姬窟就逼着乐舒登上城楼去见乐羊。还没等乐舒说话,乐羊就说了:作为一个君子,不能居住在危险的国家,不在混乱的朝廷做事。你贪图富贵,不肯离开中山也就算了,你还有脸来劝我投降吗?我看你还是趁早去劝劝你们国君,趁早投降吧。

这个时候的乐舒两边难做人,他也明白劝父亲投降这个工作是做不来的。乐舒于是要求父亲能够暂缓攻城,宽限中山一个月,乐羊答应了。如此反复三次,西门豹忍不住了。他试探着问乐羊,我们这样一直拖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攻下中山啊?乐羊说,这就是个笼络人心的缓兵之计。

战争是残酷的,残酷的撕裂着亲情,毁灭着亲人。乐羊父子接下来的遭遇将更加惨烈,让人目不忍睹,心不敢想。

中山国不投降,乐羊下令攻城。中山国的城墙比较厚也很结实牢固,粮食也多。鼓须和公孙焦日夜仔细守护,拆下城中的木石,运到城墙上防御,也的确不好攻打。乐羊一连攻打了几个月,直到中山大将鼓须被射死,都城才在风雨中逐渐飘摇起来。

公孙焦又给姬窟献了一条计策,就说把乐舒绑在城墙的高杆上,让他高呼救命,说不定乐羊会暂缓攻击。没想到乐羊见到儿子大骂:“你要像个吃奶的小儿一样摇尾乞怜吗?”拿起弓箭,假装要射死乐舒。乐舒无奈下城,见了姬窟要以死谢罪,姬窟安慰他,不是你的罪过,不用这样。

事情发展到这样,或许乐羊父子的遭遇可以划上一个段落了。没想到恶毒的公孙焦对着姬窟说:“我们把乐舒杀了吧,杀了他我就有退兵的方法了。”姬窟情急马上赐剑,乐舒自刎而亡。公孙焦这时说出这个罪恶的主意:“把乐舒煮成肉羹,给乐羊送去,乐羊见了儿子的肉,必然心碎难忍,趁着他痛苦的时候,我们大军杀出城去,大战一场,肯定能破敌。”姬窟没有办法,只好听姬窟的话去做了。

乐羊看着肉羹,反而平静的对使者说,感谢你们君王赐我肉羹,我们军中也有,有空了让你们君主也来用。随后下令猛攻。还没等到城破,姬窟就自杀了,公孙焦居然打开城门投降了乐羊。

乐羊班师回朝的时候,魏文侯亲自出城迎接,沉痛地说:“将军为国家丧失了儿子,都是我的罪过。”能听到这样宽慰的话,乐羊痛苦的心灵可能有些许的安慰。喝酒庆功的时候,乐羊喝的不能控制自己,表现出满足的情绪。这在别人的眼里,又是另外一种看法了。庆功宴结束的时候,魏文侯送了乐羊两个大箱子,告诉他回家了再拆开。乐羊以为是魏文侯赏赐自己的金银财物,没想到满满都是群臣的奏本。群臣的意思都是乐羊带兵为了儿子不着急攻城,要造反的意思。乐羊大吃一惊,没想到朝臣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第二天,魏文侯在朝堂上和大臣商议给乐羊封赏的事情。乐羊表示自己就是出了微薄之力,不敢求封赏。魏文侯就坡下驴,把中山国的封地灵寿给了乐羊,让他安度晚年去了。

结论:乐羊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攻下了中山国,在别人的眼里看来,不是大公无私,而是六亲不认。乐羊能吃自己儿子的肉,还有谁的肉不敢吃呢。朝堂上很多人惧怕这样的人存在,留下乐羊就是一个祸患。在魏文侯看来,乐羊功高震主,不得不防。如果乐羊接受了魏文侯的封赏,他的下场应该和那些有功劳的大将一样,逃脱不了兔子死了被狗煮的悲剧。

乐羊和周文王的共同点都是吃了自己儿子的肉,不同的是乐羊是给魏文侯工作,周文王是自己创业。给老板工作做好了有赏,但是会得到别人的嫉妒,卸磨杀驴的老板还是不少的,功成身退就是最好的选择了。自己创业就是为了摆脱别人的控制,即使事情再难,也要想办法成功。乐羊给别人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功名,注定无法成就周文王那样的霸业。

标签: 乐羊战国

更多文章

  • 乐羊为了向君王表明忠心都做了什么事情?竟然在战场上吃掉儿子的肉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乐羊,战国

    说到乐羊,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个诸侯国为了地盘和权力,成天打来打去的,所以这个时期也是狠人辈出,而本文要说的狠人,便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乐羊。乐羊,魏国安邑人,著名军事家乐毅的先祖。起初,乐羊只是魏国相国翟璜府上一个籍籍无名小门客,而在不久之后,乐羊等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当时,魏

  • 乐羊:战国时期魏国名将,为何说他是最冷血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乐羊,战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乐羊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前406年的一天,中山国都城顾外围的军营中,一个中年男人看着眼前一碗肉汤,他怔怔的盯了一会儿,突然说道:这是我儿子的味道!说罢,一仰头就把眼前的肉羹喝了下去。看着中年男人喝下了肉羹,送肉的使者笑了笑说:将军

  • 李悝是哪一家代表人物?李悝变法成功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悝变法,法学家和改革家

    李悝是著名的法学家和改革家。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受到魏文侯的重用后,李悝开始了变法。李悝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变法的时候,他就将法治观念融入到国家治理中,让魏国的各个方面可以做到有法可依。除此之外,李悝他还写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就是《法经》。李悝这部著作汇集了多国法律的精华,里面涉及了方方

  • 李悝在哪个国家变法?李悝变法详情和措施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悝,李悝变法,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受到魏文侯的重用后,李悝开始了变法。李悝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变法的时候,他就将法治观念融入到国家治理中,让魏国的各个方面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李悝变法详情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并且是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法学家。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相比,国土面积都很微小。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在为扩充自己

  • 魏国李悝是怎么死的?司马迁对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悝

    李悝(lǐ kuī)(前455—前395年),河南濮阳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

  • 赵襄子为什么要放了豫让?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襄子,春秋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襄子为何放了想杀他的豫让?不是不怕死,是想给天下人做一场秀,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历史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处处会有意外。春秋末期,晋国公室的权柄已经被六位卿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六氏)瓜分,六卿之间相互倾轧,晋国的分裂已经成为了历史中的必然。但,六卿中究竟谁具备

  • 豫让和赵襄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豫让为什么要刺杀赵襄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豫让,赵襄子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豫让和赵襄子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三家分晋中,韩赵魏瓜分了晋国的土地,此前晋国的朝政被智伯把控,智伯是权臣,对赵襄子侮辱傲慢,赵襄子与之对抗,惹来智伯的攻打,赵襄子便暗中联合其他两家一起除掉智伯。曾经受过智伯诸多侮辱的赵襄子砍下智伯的头颅,剥其面皮,用其头

  • 晋阳有多重要?赵襄子为何放弃邯郸选择晋阳?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晋阳,赵襄子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晋阳有多重要?赵襄子放弃邯郸选择晋阳,才成就了战国七雄中的赵国,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邯郸的历史远比晋阳要早。邯郸赵氏的小宗起始于赵穿。赵穿是赵衰的侄儿、赵盾的堂弟,还娶了晋襄公的女儿。当然,在桃园弑杀小舅子晋灵公,甩锅给自己哥哥赵盾的也是赵穿。邯郸就是赵穿的封地,赵

  • 颜回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孔子对颜回评价最高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颜回,孔子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这里的回就是颜回,颜回是个优秀的学生,他不贰过、不迁怒,看重德行,是孔子三千学生里的七十二贤才之一,也是一个十分令人尊重的贤者。网络配图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又被称为颜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他是孔子最得意

  • 为什么颜回最受孔子喜欢?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这么多学生中,孔子最喜欢的无疑就是颜回了。“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和八个字是孔子感叹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之后,孔子几乎是痛不欲生,仰天长呼“天丧予,天丧予!”跟随他的弟子有不以为然的,就说,老师你真的这么悲痛吗?孔子回答说,不为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能为谁悲痛?鲁哀公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