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郑庄公为什么要采取掘地孝母?

揭秘:郑庄公为什么要采取掘地孝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438 更新时间:2024/1/17 12:16:00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郑庄公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公元前770年,春秋战国时期,周平王东迁,秦襄公亲领本国兵马,前来相送,声势浩大,群臣云涌。忽见洛邑三市,人鼎兴旺,风水宜人,楼阁飞檐俏壁,赛似天上月宫,便将洛邑定为京都。

平王心存感激,见秦襄公迀都护驾有功,很想重赏他,可国力不强,区域不大,无一地可赏,灵机一动,对其道:“你若将占领岐丰的戎兵赶走,本王便将那些土地赏赐于你。”

秦襄公忙恭手道:“臣谢主隆恩!”领兵而去。

秦襄公指挥若定,历时三年,将西戎之兵击退,夺回岐丰,历精图治,成为强国,定都于雍。

在此期间,郑国地处龙脉,上下齐心,国家逐渐强大起来,郑武公甚至独秉周朝的朝政。

郑武公有一夫人,貌美如花,姓武名姜,生有两子,长子名寤生,次子名段,长子为人忠厚,降生时难产,几乎断母性命。次子乖巧灵性,深得母心,她便谋发奇想,让次子段继承君位。

郑武公劝告曰:“夫人有所不知,若废长立幼,定然生乱。”其夫人默然,武公仍立寤生为世子,仅将共城封给次子段,人称共叔段

兄弟二人,相距甚远,平安无事,好景不长,武公死后,窹生继承了郑国君位,史称郑庄公。

姜氏见次子无权,终日不悦,忽一日见郑庄公,便对其子道:“如今全国均归你所有,可你弟仅一共城之地,可否将制邑封给他?”

郑庄公一听,心惊肉跳,然母命难违,便迎头解说道:“制邑乃郑国险要,父亲生前有言,此地不得分封。”

姜氏见其声容,竞拿遗命回绝,心中更加不满,正色道:“那将京邑封给他!若这也不行,不如将你弟赶走。”

寤生见母发怒,倒头便拜:“不敢,儿谨遵母命!”

武姜见其松口,亦不多话,仍愤愤不平,拂袖而去。

大臣祭足得之,忙进宫相劝,跪言道:“京邑和都城建制规格相同,这样做等一国有两都,一国有二主,岂不荒唐?”

郑庄公听其厉声,非但没怒,反而叹息道:“卿之言有理,唉,母命难违呀!”

众臣及祭足凄然。

共叔段得到京邑封地之后,姜氏又与其密谋,你兄待你太薄,今日将京邑之地封给你,乃属无奈之举,一有机会,便立即起兵。

此时,人们改称段为太叔段,他常将本不属他管辖的地方官史找来,对他们施行控制,命令道:“从今以后,你等都属我管,一切贡税均要到我封地来交,兵马车辆听从我的调遣!”

官员们摄于权威,敢怒不敢言。

太叔段招兵买马,积草屯粮,日夜训练军队,并借打猎之名,占据了靠近卫国的大片土地,郑庄公闻知后,对此似乎无动于衷。

上卿公子吕向郑庄公警告道:“太叔段近日所为,实是别有用心,郑国上下已是议论纷纷,主公对此竟不闻不问,只恐日后兵连祸结……”

郑庄公笑道:“段是我母娇子,又是我弟,我能怎样?”

公子吕见庄公仍是不置可否,便向祭足诉说自已的忧虑。

“祭兄,主公只顾亲情,却置社稷大事于不顾,后果令人担忧哇!”

祭足点了点头,随口道:“主公才智过人,定有应对良策!”其实他早心中有数。

不久,祭足去见庄公。

“主公,如今,太叔段肆意妄为,依主公之意,应如何应对?”

郑庄公早知其意,笑道:“卿可放心,他多行不义,必遭众人反对,最终将自入食恶果。”

祭足见庄公态度明确,立即献上一计道:“为防祸患,不如设计以探虚实,主公可假意外出,暗中都埋下伏兵,太叔段若乘机出兵来袭,便可将其拿下。

邓庄公手扶下额,点头道:“不妨一试!”

于是,京城议论纷纷,消息不径而走。

姜氏得知庄公要远离都城,便马上写了一封密信,派人给太叔段送去,信中约好举事日期。

可姜氏的信差却被祭足派人截获,祭足立即将密信给郑庄公。庄幺看后,又将信原样封好,派人假扮姜氏的信差,将信送给了太叔段。

太叔段见信大喜,他立即回信说将如约兴兵袭取都城,并要姜氏做好内应。郑庄公看后深感悲痛,叹道:“唉!手足相残已成必然了。”

庄公立命公子吕调集战车,在京城附近埋伏,并派人假扮成商人,混进太叔段所管辖的京城,约好只要太叔段率兵一出京城,便抢占城门,放火接应城外的伏兵。

举事那天,太叔段亲自率兵,刚出京城,就见城四门一齐着起大伙。公子吕率领伏兵似自天而降,一举占领了城池。太叔段知事已败露,只得逃亡而去。

这时,太叔段的手下将士已知其谋反判乱,纷纷弃械逃离,其军队迅速土崩瓦解,多有逃亡。

太叔段逃至原封地共城。公子吕的兵马很快追赶而来,守城将士立即开城投降,太叔段只得拔剑自刎。

后来,庄公将太叔段与姜氏往来的密信交给母亲姜氏,其母看了,无地自容,庄公命祭足将她送往颍地安置。

庄公恨母亲教唆弟弟干下这种无情无义之事,当众立下誓言:不到黄泉,决不相见!

姜氏见举事失败,爱子自杀身亡,顿时悔恨交加,自觉已无脸见人,只好随祭足离开后宫,一路痛哭,往居颍地。

人去楼空,庄公睹物思人,常常仰天长叹:“为社稷事,弟弟被逼自尽,我已是追悔莫及,哪里还忍心和母亲离别,可如今我已对天发誓,这叫我如何是好?”

颍地有一官史,名叫余有叔,此人正直刚毅,崇尚孝道。他得知郑庄公将母亲赶出后宫,并发下毒誓,便常思功谏。

后来,他闻听庄公对此已有悔意,便赶往都城面见主公。

他随路猎得几只鹰,以进献野味之名求见庄公。

庄公欣然接见了他,行跪拜礼后,他举鹰说道:“此鸟名鸮,幼时由母捕食哺养,可它长大之后,反啄食母肉。对此不孝之鸟,人们总是捕而食之。”

随堂群臣骇之,庄公沉默不语。

几时之后,庄公似有所悟,便赐羊肉餐食,余有叔却将羊肉包了起来,庄公不解其意。

余有叔道:“我家境贫寒,无钱买肉给家中老母食用,谢主公赐我美味,若老母吃不到,我又岂能咽下?”

庄公叹曰:“你有老母奉养,能尽孝心,我却不能,唉!”

余有叔道:“人人皆言主公孝顺,此时定然思念太夫人,主公虽发下黄泉之誓,但臣有一法可使主公既不违背誓言,又可尽人子之孝道。”

“请讲!”

“主公,黄泉乃地下之水,非死人独享。若派人挖个地道,深见泉水,内筑地宫,并请太夫人先居其中。主公与母在地下相见之后,再将太夫人请出,这岂不是既尽孝心,又不违背誓言吗?”

“此策甚好!”

标签: 郑庄公春秋

更多文章

  • 郑庄公为什么没有成为春秋五霸?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郑庄公,春秋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为什么郑庄公不能入选春秋五霸,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春秋战国时期时期是中国古代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其中春秋时期历来有春秋五霸的说法。所谓“春秋五霸”,是指的春秋时期不同时间段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走向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诸侯国的国君。关于春秋

  • 郑庄公为什么会被诅咒成为了“古今大恶”之人?他做过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郑庄公,春秋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郑庄公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与齐、晋、燕、楚等老牌诸侯国相比,郑国的诞生时间晚得多。它是周宣王于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把郑地封给了弟弟友,这才正式建国的。友,也就成为了郑国的第一任国君——史称“郑桓公”。这里特别说明一下,郑桓公的“桓”是他死后获得的

  • 历史上郑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成就春秋霸业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郑庄公,春秋

    说到郑庄公,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郑国,在春秋诸国中只能算个二线的国家,但郑国在春秋时代的早期,也曾称"小霸"于诸侯,而郑国的这次兴起并非其国力的强盛,而是当时执政的郑庄公,以其过人的政治智慧和手腕获得的,而其中最让人深刻的,是他的“忍”字诀。一忍再忍,平定内乱郑庄公,是郑武公的嫡长子,其母武姜,当年在

  • 周平王为什么要撤掉郑庄公在周王室的职务?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周平王,周朝

    周平王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说到周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周朝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史上比较富裕的一个朝代了,小编也是看到网上关于周朝的消息还是有很多的,说到周朝不得不提的人有周平王了,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周平王为什么拿儿子做人质求原谅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中国智慧故事之郑庄公智平叛乱,该故事揭露了什么哲学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郑庄公智平叛乱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郑庄公智平叛乱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春秋时期,有著名的“五霸”,其实在“五霸”之前,就有郑庄公称霸于诸侯。郑庄公名叫寤生。虽然他是一国之主,但他的母亲武姜却不喜欢他,时时偏护他的弟弟共叔段,总想把小儿子推上王位。郑庄公封给弟弟共叔段一个叫“制”的地方,武

  • 淳于髡其貌不扬口才出众博闻强记能言善辩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淳于髡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网络配图齐康公十九年(前386年),齐国历史上着名的齐威王继位。当时,田齐正式取代姜齐已经近三十年,但这三十年间,齐国尚未从姜

  • 淳于髡与孟子的“男女”辩论:嫂子落水小叔子到底该不该救?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淳于髡,孟子,春秋,战国

    孟子是出了名的好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看见就头大。但孟子也有头晕的人,就是当时齐国著名杂家学者、太子老师、滑稽大师和著名外交家淳于髡。据说现在临淄还流传着“孟子遇见淳于髡,不死也得头发昏”,可见,淳于髡是孟子旗鼓相当的对手。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很欣赏淳于髡,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浓墨重彩地为淳于髡列传,而给

  • 齐有善喻者 乱世贤臣——淳于髡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战国,春秋,淳于髡

    淳于髡,(约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识,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公元前349年,楚国侵齐,他奉命使赵,说服了赵王,得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 邹衍是阴阳家代表,他的思想和儒家如何区别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邹衍

    邹衍,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 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齐宣王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改攻阴阳五行学说,然而终以儒术为其旨归。“邹衍以儒 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邹子之作 变化之

  • 邹衍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邹衍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邹衍,战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来说说邹衍的故事。邹衍,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可以说,先秦时期的邹衍,比起同时代的孔子、孟子等人,他的名字似乎很没有存在感。甚至于,连司马迁著文时,都只是将其放于《孟子荀卿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