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名人故事之“人屠”将军白起,白起最后是怎么死的?

中国名人故事之“人屠”将军白起,白起最后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695 更新时间:2023/12/20 5:01:20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将军是以杀人出名的,他们中首屈一指的,自然是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白起是战国四名将之一,擅长野战和攻城战。他征战四方,分别与楚国、魏国、韩国、赵国交 战多次,攻取七十余城,是个常胜将军,被誉为中国“战神”。然而,在赫赫战功之后,他也是个杀人魔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白起的杀人记录如下:秦昭王十四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秦昭王三十四年,攻魏,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秦昭王四十三年,攻韩,斩首五万。这样算下来,在白起导演的最负盛名的长平战役前,他已杀了四十来万人。不过,真正大规模的屠杀 是在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一战。

战国纷争数百年,强国之道百家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闹哄哄的局面太久,渐有大统一之势,各个国家既然不能靠签订契约、联盟来形成安定团 结的局面,就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当时军事实力最强的无过于秦、赵,长平一役正是决定了秦赵两国未来命运的一战,也间接决定了结束乱世统一中国的主人。众所周知,战争乃是政治之延续,可算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赵国尽管良将精兵不逊于秦国,可赵王大大不如秦王,赵国的政治手段大大不如秦国,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了。长平之战的较量,看似刀兵相见,然决定胜负的关键在战场之外。

秦国采纳范睢“远交 近攻”战略以来,于公元前262年,即秦昭王四十五年伐韩,此为长平战役的开始,此役历时三年,最后几个月才是赵括和白起决战。

韩国以“上党 归赵”换取赵国参战。上党 高地是邯郸战略屏障,秦之伐韩亦是把矛头指向赵,所以赵王经廷议之后决心接受上党 ,抗击秦军。

公元前260年,秦军围攻上党 ,赵使良将廉颇应之,初战赵军不利,廉颇遂以坚壁待秦。廉颇以弱示敌,旨在利用地势打持久战,而秦军补给线太长,只可速战。秦军几番出击,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士气低落,长此下去,形势对秦极为不利,所以秦国开始试图让赵军改变战略。

秦国略施小计,就使赵王换下了廉颇,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取代廉颇后按照赵王的意图采取主动进攻的战术,白起则避其锋芒,先退兵,再阻隔,大胆穿插,控制据点,形成合围,消耗到赵军粮绝而取胜,这一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大规模敌军的包围战,极为罕见,凭借和敌人差不多的士兵数量,要围困四十万的敌兵,这种战术实施相当困难,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的,不过白起成功了。

当时政治形势是:赵国遵行唯利是图的战略,时纵时横。当秦危及自身安全时,就合纵抗秦;当秦的威胁解除时,又与秦的关系暖昧,连横攻城掠地。山东诸国对赵国很不信任。长平战役初期,赵国举棋不定,试图同秦国讲和,从而失去了和纵的机会。而秦国却密切注视着合纵成败,秦国的意图是“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可惜赵国不知道。到后来赵军陷入困境,粮道断了,赵国再“急请粟于齐、魏、楚”,自然无任何一国响应。

就在此时,秦王听说赵国食道断了,于是动用了倾国之力来对付赵国,而赵国无动于衷,不闻有任何援军,也不见打通粮道,更没有政治外交 上卓有成效的努力争取,轻轻松松便丢了国运。长平之惨败,首当其冲是赵王之失算。

长平之战的结果是:秦国方面,秦军惨胜,死伤过半;赵国方面,主将赵括战死,降者数十万,都饿得疲惫不堪。白起这时候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降秦的赵军四十多万全部坑杀,只留下了二百四十人归赵。尽管有人认为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但它仍为历史上罕见的大屠杀 。白起一生功过因长平大屠杀 受到后人的长久批评。长平之战是白起的最后一战,战后白起和丞相范睢闹意见,不欢而散,后来得罪秦王,被逼自杀。在他死前,说了这样的话:“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名人故事之周礼之父周公,周公治下出现了什么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他一生经历了文王、武王、成王三代,曾辅佐武王灭掉殷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分封诸侯,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从小就孝敬父

  • 中国名人故事之汉初名相萧何,萧何为何被刘邦评为首功?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著名丞相。沛县丰邑(今属江 苏丰县)人。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即帝位,接着就论功行赏。5月,刘邦在洛陽南宫摆酒大宴

  • 中国名人故事之凿空西域的张骞,张骞是哪一年回到汉朝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古时侯,我国把今天的新疆和新疆以西的地区统称为“西域”。中原和西域虽然距离遥远,交 通险阻,但很早就有了密切联系和频繁往来。西汉时期,张骞就曾作为朝廷的使者出使了西域。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张骞是汉中成固(今陕西成固)人,西汉外交 家、探险家、旅行家。他是我国历史上

  • 中国名人故事之贞观明镜魏征,李世民是怎么评价魏征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 ,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唐王李世民告发

  • 中国名人故事之官场不倒翁冯道,冯道一生共事多少位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五代,不过五、六十年的光景,王朝却是频繁更迭,一共换了五个朝代,出了五姓皇帝。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然短命的皇帝统领的也都是一批短命的大臣,他们往往做不了几年官,就随着王朝的倾颓而荣华过去转眼成烟。但也并非没有在这不断的变换更迭中泰然自若从未倒下一次的人。冯道便是其中的一个。他先后事四姓

  • 中国名人故事之进退皆忧范仲淹,范仲淹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同时也用文笔留下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

  • 中国名人故事之勤政的皇帝雍正,雍正开创的立储制度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雍正帝,名胤禛。1678年出生。1723年,45岁时即位。1735年病死,时年58岁。在位13年。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雍正帝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皇帝。雍正一朝,他在政治、经济方面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做法。在经济上,他进行了摊丁入亩的重大改革。摊丁入亩是一场税收改革。清

  • 中国名人故事之谋略家的鼻祖吕尚,吕尚为何被称为兵家鼻祖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大水,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

  • 中国名人故事之战国策士之雄张仪,张仪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马陵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合起来并且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

  • 中国名人故事之战国说客之冠苏秦,苏秦是怎么游说各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子人九出使晋国,用一句话形容苏秦,战国时期的苏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

    苏秦是东周洛陽人,被人们认为是有名的辩土,生卒年不详。在公元前三世纪初的历史舞台上,他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为了燕国的强大而进行频繁的外交 活动,同时又大大影响齐、赵、魏等国的政治决策,为燕伐齐做了准备。他取法诸子百家的学说加以融汇,游说诸侯国君,讲究机谋权变,被推为张仪之后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