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废除太子之后 康熙为什么还要再立一次太子

康熙废除太子之后 康熙为什么还要再立一次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457 更新时间:2024/1/16 15:09:05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废太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因为政治需要。

康熙第一次废除胤礽,主要因三件事:

比如,大阿哥胤諟在当时向康熙报告了胤礽几个罪状:苛刻对待贵族。贪污截留蒙古贵族朝贡的礼品。当时康熙没有追究废太子,但显然是相信大阿哥的。

2、不悌。康熙47年出巡时,十八阿哥病死,胤礽毫无哀色令康熙很不满,当时就呵斥废太子。当然,由于康熙最初的刻意宠爱,废太子从小就认为自己是君,兄弟们是臣。自我认为身份高贵的废太子,又怎么会对一个庶出也毫无背景的十八弟哀伤?

3、帐殿夜警。不悌事件后,废太子心中郁闷恍惚,不久路过康熙帐篷(帐殿),竟从裂缝处张望,被里面的康熙发现。这就是帐殿夜警事件。不管是太子还是儿子,偷窥父亲和皇帝的行踪肯定是有罪。在这里,裂布窥视有两个解释:主动用匕首划开去看窥视,当然是最严重的行为。其次,路过时偶然发现有自然裂缝,或别人故意留的圈套,废太子好奇去看,则属于无心之失。

不过,很显然这事应该属于后者,毕竟太子哪怕真想窥视康熙行踪,也绝对没有亲自出马去执行的道理。

不管哪一种情况,康熙对废太子积累的怒火一下子爆发了,召集大臣,宣布罪状公开逮捕,废黜胤礽太子身份。

废太子后的诡异局面

三十年的太子被废黜,剩下的皇子当然就是纷纷出手了。

大阿哥上蹿下跳,想当继承人。更是急不可耐地到康熙面前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应立即处置胤礽这个罪魁祸首,如果皇父下不了手的话,我这个长子愿意为君父分忧。

康熙当场翻脸,将大阿哥臭骂一顿。公开宣布这个蠢猪没有机会。

大阿哥见自己不行,又立即推荐自己的小弟八阿哥,说什么贤王可立。三阿哥出手了,主动揭发大阿哥与几个蒙古喇嘛勾结,在太子宫中埋设巫蛊。得到证实的康熙立即关押大阿哥(到死),其实也对三阿哥很不满,你早为何不报?

咬人入骨的三阿哥:

所以,连续看走了眼的康熙又想起了废太子的好处,哎呦,我的嫡儿,原来你行为乖张是因为被诅咒了的,所以释放废太子,给予养病及公布原因出去。

此时,大阿哥的母亲惠妃发挥出极强的政治能力,上书康熙说:胤諟不孝,请置国法(处死)。这赌博还是成功的,康熙对长子又有了可怜,不再处置,平时给予待遇,甚至送很多秀女。

嗯,这样的家庭关系,康熙也算倒霉了。

康熙要求推荐太子

实际上,康熙最看重的就是废太子。还是因为原配皇后赫舍里。少年夫妻,共同渡过鳌拜专权时期,感情深厚。所谓活人永远争不过死人,就是这道理。

所以康熙册封太子,给最好的经济待遇,请最好的老师,甚至默许索额图贪污受贿以组织党羽,拱卫废太子。被康熙故意饿死的索额图:

所以康熙听说废太子因为被巫蛊,就心中后悔了很多,决定复立太子。但才废太子,总得有一个说法才行啊。康熙认为,大阿哥被圈禁,罪状公布了,大臣们应该明白废太子是无辜的。估计保举废太子的人哪怕不过半,最少也是领先,自己就能顺坡下驴,重新册封胤礽。

现实很打脸。八阿哥崛起了。而且踩着大阿哥上位。

八阿哥母亲身份低,从小被惠妃抚养,一直是大阿哥跟班。但后面娶安亲王外孙女得到基本支持力量,又因年龄接近,得到九十两阿哥支持,所以八阿哥实力迅速膨胀:

本系安亲王势力。大阿哥倒下后,惠妃为了儿子将来能被释放,转而支持养子八阿哥。因此大阿哥党羽损失不大,大多转奉八阿哥。

九、十两阿哥及母族力量。不甘寂寞的退职公爵佟国维

康熙舅舅佟国维、上书房大臣马奇两人都错误判断局势,居中联络官员,共同推举八阿哥。导致一部分中立官员也参加到推举八阿哥阵营。

因此,康熙47年底的公推太子令康熙意外感觉到危险:八成多官员爵者——中央政权五品以上,地方三品以上官员,整齐推举八阿哥这样的贤王,则八阿哥发动政变都够了。

所以,康熙再册胤礽就更多了个原因。

让废太子以太子身份压倒大阿哥同党,看看胤礽是否可以托付。如果不能,则胤礽就是用来抵挡八阿哥集团的靶子,乱斗之下才利于观察与发现其他合格者。

到此,康熙与废太子所谓脉脉温情,已经完全变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南宋词人陈允平,他的仕途之路有多坎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仕途坎坷的意思,陈允平的诗,仕途坎坷的人

    对陈允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人们知道,古时科考是文人们寻求出路的最主要途径。所谓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龙门翻身。十数年的刻苦读书,也只是为了科举成名,让人生得以步入仕途光宗耀祖。这是众多学子们的共同心愿。从宋代时起,科考受到极力重视,文人成为朝堂主要的权力执行者,

  • 掘墓鞭尸的伍子胥是怎么如何找到楚平王的墓?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伍子胥后人,伍子胥掘墓鞭尸民愤,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故事

    每当一提起伍子胥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冤有头,债有主,楚平王虽然已死,但他的墓还在。想到这里,伍子胥起身对吴王阖闾说:“请大王允许我挖开楚平王的墓地,砍了他的头颅,以平息我心头之恨。”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合蔡国和唐国打败楚国,占领了郢都。他大宴群臣,论功

  • 从龙功臣的陈平备受器重,为何周勃却一直被排挤?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邦和周勃的关系,汉文帝周勃,史记周勃世家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周勃的故事。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将领就很少能够善终。但同样是功臣,待遇也会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同样是扶汉文帝上位的功臣,陈平就能屹立不倒,而周勃却屡遭打压。为何两人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分

  • 汉文帝刘恒为何要给自己的舅舅薄昭设置灵堂?他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文帝诛杀薄昭,汉文帝的舅舅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汉文帝刘恒的故事。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却不是秦始皇的妃子,而是刘邦的发妻吕雉。秦始皇之所以不立皇后,很大程度是跟自己的经历有关,毕竟秦国历史上曾出过一个宣太后把持朝政

  • 乾隆南巡的原因是什么 乾隆六下江南真的铺张浪费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乾隆6次下江南,乾隆南巡01,乾隆几下江南的去了哪里

    你真的了解乾隆南巡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很多人说,乾隆帝六下江南,给清王朝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但实际上不是的。乾隆帝六次南巡的总支出大概是2000万两白银上下,历次南巡的平均开支差不多只占该年国家财政盈余的5%~10%左右。而且,在乾隆帝六次南巡期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是在

  • 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他是如何处理政务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不上朝的皇帝,嘉靖不上朝为什么能控制皇权,万历皇帝为什么30年不上朝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即位后,对朝会制度进行了修改。除了大朝外,朱元璋几乎每天都会举行常朝,接见文武百官,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可是到了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也就是嘉靖帝时,他几乎二十多年不上朝。那么嘉靖帝到底在做什么呢?他为什么不肯上朝呢?嘉靖帝非常崇信道教,甚至在宫中开辟出专门的地方,

  •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史记中地位并不高?其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信什么水平,韩信在史记哪个部分,韩信出自哪一本书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史记中地位并不高,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史记是我国最为出名的史书之一,它由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进行编著,对汉武帝之前三百多年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和记录。并根据人物的地位不同,在史记中曾经将这些对历史有过影响的任务做了分类整理。但是为什么同为汉初三杰,韩信在

  • 明武宗朱厚照与母亲张皇后的关系真的很差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厚照的母亲是谁,明武宗生母,明孝宗朱佑樘与张皇后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按照史书的记载,他是明孝宗与张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可是明武宗即位后,却与母亲张皇后的关系非常冷淡,明武宗在宫中只住了一年多,就搬到了宫外的“豹房”,自此不再踏足皇宫,直到最后死在豹房。古代的时候,讲究“晨昏定省”,早晚要向父母问安,可是明武宗从来不见自己的母亲。我爱历史网

  • 西施在误国灭亡之后是什么结局?她去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范蠡西施的结局,唐朝灭亡后皇室的结局,西施的真实结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西施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花容月貌之貌,闭月羞花之容”。当代人非常稀饭用花容月貌这个词语来描述嘴脸俊俏的女性。不过毕竟上这句话的本意实在是描述传统绝世美女西施。信赖许多人都听闻过西施的绝世玉容,不过毕竟上西施却是一个

  • 臧洪在东郡有多得人心?他为什么和袁绍反目?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议潮收复河西,平定商团叛乱,李重进叛乱

    臧洪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臧洪是汉末群雄之一,当时臧洪非常受到百姓的爱戴,要知道在当时军阀突起真乱纷飞的年代还有百姓喜欢的将领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不过臧洪似乎并没有那么的出名,因为臧洪之后被袁绍的军队杀死,非常的惋惜。袁绍一生错过那么多次好机会也是有点天命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