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夷陵之战陆逊胜利原因(请问在夷陵之战中,陆逊退兵的原因是害怕)

夷陵之战陆逊胜利原因(请问在夷陵之战中,陆逊退兵的原因是害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966 更新时间:2024/1/19 12:29:24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经过多年的角逐之后,有三股势力脱颖而出,即曹操、孙权、刘备。如果细读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例如这三大巨头,都曾怀有万全的把握,主动进攻他人,最终却惨败而归,使自己遭遇了巨大的打击。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想要一统华夏,结果被孙刘联军在赤壁击败;公元215年,孙权亲率十大军,进攻只有七千守将的合肥,结果让张辽创下了,以八百破十万的神话;公元221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讨伐孙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狼狈逃窜,最终托孤白帝城。

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曹操败于赤壁之时,虽留下曹仁断后,却也遭到了孙刘联军的竭力追击;逃亡之路好不艰辛;孙权败于合肥,并准备退兵之时,遭到了张辽的伏击,差点遭到生擒;然而刘备败于夷陵之后,陆逊却没有全力追赶,反而让刘备平安返回了白帝城。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陆逊终于想起了孙刘联盟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陆逊心系吴蜀联盟,他便不会设计坑杀关羽;也不会在夷陵之战中,让刘备陷入绝境,更不会在掌权之后,对蜀汉严防死守。那么他不尽全力追杀刘备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陈到与白毦兵不容小觑

受近代一些学者的影响,很多人在提起赵云的时候,都认为他仅是刘备的保镖,算不得名将,其实不然,赵云一生中有多次亲自统兵的机会,且战功赫赫,而刘备的保镖,也另有其人,这个人正是陈到。陈到,字叔至,他从刘备任豫州牧的时候,便前来投奔了。

此人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无论是武艺,还是能力,都非常的卓越,而他统领的部曲,更是蜀汉最精锐的部队白毦兵。据记载,夷陵之战的时候,为刘备断后的傅肜等人战死,陈到不但没有怂,反而更加英勇,率领白毦兵奋力杀敌,力图为傅肜报仇。他和白毦兵的勇猛,震慑到了吴军,陆逊派来的追兵,被生生杀退,刘备得以逃出生天。

二、赵云已率援军前来

刘备被火烧连营之后,损失惨重,如果陈到的白毦兵,只是一支孤军,或许陆逊会选择硬碰硬,可是在这此危急时刻,督江州的赵云,率领援军前来了。虽然刘备在世的时候,赵云的官职并不高,但他的确是一代名将,他不但勇武不凡,曾在汉水之战中,仅率几十骑,几度冲散数万曹军的阵型;还是一个非常稳妥的人,最擅长的便是力挽狂澜。如果他加入战场,刘备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的状况,就会出现改变。这一点,也是陆逊放弃追击,选择退兵的原因之一。

三、曹魏对东吴虎视眈眈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孙权求和不成,转而向曹魏称臣,并请求曹丕的帮助,曹丕的确率兵前来了,但是他并没有参与到吴蜀两方的战斗中,而是坐山观虎斗。而当东吴将主力投入到战争之后,曹魏便开始觊觎江东之地了。作为一个能够入选,七十二名将榜的大才,作为孙吴四英杰之一,陆逊早早的看透了这一点,于是他放弃追击刘备的机会,选择了退兵。

这一点见载于《三国志·陆逊传》中:“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奸心,谨决计辄还。”意思是说,刘备停留在白帝城之后,徐盛等人向孙权进言,想要继续进军,生擒刘备。孙权与陆逊商议此事,陆逊认为曹丕虽然名义上,是前来帮助东吴的,但是包藏着祸心,很可能进攻东吴。为了避免后方有失,东吴主动结束了这场战争,退兵而去。这一点也是陆逊放弃追击的主要原因。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却主动放弃了追击,并非是他不想追,而是不能追,毕竟当时,前有赵云率大军来援,战场上有白毦兵让他忌惮,后方还有曹魏大军虎视眈眈,因此,虽然生擒刘备,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但是陆逊只能忍痛放弃。这其中的无奈,估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吧?

标签: [db:关键词]

更多文章

  • 庞统和陆逊谁厉害(陆逊和姜维谁更厉害啊)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db:关键词]

    众所周知,陆逊和姜维可以说是东吴和西蜀两位股肱之臣。单看这两人在演义当中的水平,显然都可以说是演义后期当中蜀国和东吴最高端的武将了。那么在演义当中,这两个武将,到底谁的能力更胜一筹呢?接下来就以三国演义为范本详细的分析一下这姜维和陆逊到底谁的能力更强一些呢?首先,先来说一说陆逊这个人。在演义当中,陆

  • 陆逊北伐过吗(陆逊为什么不北伐知乎)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db:关键词]

    纵观历史,三国时代虽然战乱频繁,却也是名臣猛将辈出的年代。能臣谋士各投明主,导致魏蜀吴三方势力割据半个多世纪,一时间谁也无法征服谁。不过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就会发现,三国之间主要以魏蜀之间交战较多,大多数时候,东吴其实是偏安一隅的。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明知“益州疲敝”也要多次北伐,为此不惜耗尽心血,最终命

  • 陆逊为什么能单独列传诸葛亮(陆逊单独立传)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db:关键词]

    江汉风尘客,平生负所期。换人咯,关于曹操的内容先暂且搁置,最近的文章应该都是围绕这位同学,陆逊,字伯言。写在前面,其实初读《三国志》的时候,就有过疑惑:各传记中的人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布的?比如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仪七人就并作一传,还有像诸葛亮、陆逊这样身为臣子却被拉出来单独列传的。本

  • 孙权在武昌定都 最后为何迁都到建业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权在哪里定都,孙权当时的都城,孙权从武昌迁都建业

    还不知道:东吴都城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这里的武昌不是今天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而是今天湖北省的鄂州市,鄂州与武昌离得很近,只有77公里,但却是两个地方,之后没多久,孙权又把都城从武昌(鄂州)迁到了建业,建业就是今天江苏省会南京市。

  • 蜀汉都已经灭亡了 姜维为何还想匡扶蜀汉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姜维在蜀汉后期是什么地位,姜维为何降蜀,蜀国有可能灭掉魏国吗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姜维和蜀汉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63年,已成亡国之君的刘禅忽然收到姜维写来了一封密函,上书:“愿陛下忍耐数日,臣欲使社稷转危为安,日月幽而复明。”刘禅读罢,含泪叹息说:“干戈再起,可怜蜀中百姓难免生灵涂炭了。”明明蜀国已经亡了,为何姜

  • 法正曾经背叛过刘璋 刘备为何更信任法正而不是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为什么法正能劝阻刘备,刘备杀刘璋,刘备和刘璋有什么关系

    还不知道:法正和诸葛亮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众所周知,法正曾经背叛刘璋,根本比不上对刘备从一而终的诸葛亮,但是,刘备似乎更信任法正,对诸葛亮却很一般!魏蜀吴三国老大都有自己的亲信,东吴孙权手下有周瑜张昭和鲁肃,都是可以登堂入室,拜见家人的关系,而诸曹夏侯则是曹

  • 项伯当初多次胳膊肘往外拐 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项伯为何害自己的亲侄,项伯的儿子,胳膊肘往外拐怎么矫正

    对项伯结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楚汉争霸”时期,项伯可以说完全就是个反面典型,他虽为项氏宗族,深受项梁和项羽的信任,然而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却多次“胳膊肘往外拐”,甚至不少人将项羽的败亡怪罪于项伯。那么,项羽被消灭后,项伯的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胳膊

  • 陆逊和孙权有什么仇(陆逊是被孙权气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db:关键词]

    在东吴的历史上,陆逊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不在赤壁之战中挽救东吴的周瑜之下。他除了在众所周知的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外,在很多东吴对外的战争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吕蒙破关羽夺取荆州,还是石亭之战中击败曹魏大将曹休,陆逊都是东吴方面重要的将领。这些赫赫战功也让陆逊成为东吴孙权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

  • 为什么东吴的大都督命都不长(东吴大都督为什么短命)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db:关键词]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终身中阅历了四个大都督,但是这些大都督都不是被贬还是“病故”,都是新奇的非自然死亡的。大都督这个官职是江东集团仅次于孙权绝对指导者,具有十分大的权益,这些当上大都督的人也不是普通人,在孙权手下做大都督的一共有四人。第一个就是周瑜,这个人的功劳就不用再说了,赤壁之战的主要决策者。鲁

  • 东吴几大都督(东吴四大都督为什么短命)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db:关键词]

    四个东吴都督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其中周瑜活了36岁,鲁肃活了46岁,吕蒙活了43岁,陆逊活了63岁,周瑜死了3个,吕蒙死了3个,只有鲁肃是正常死亡。周瑜领导了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并于战后建议孙权不要把南郡借给刘备,南郡为基地攻取益州,全据长江以南,怀曹操划江而治,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孙权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