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步棋是不是走错了?

历史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步棋是不是走错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944 更新时间:2023/12/23 8:32:31

根据历史记载,高句丽是由古代扶余人建立的国家,它位于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很多人疑惑历史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步棋是不是走错了?

高句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历代王朝的藩属国,然而从隋代开始,高句丽屡次向其宗主国隋王朝发起挑衅,由此才引发了隋朝四次规模浩大的远征。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几场看似实力相差极为悬殊的战争却成为隋朝国运的转折点,一度强大无比的隋王朝因战争导致国力耗竭,最终被风起云涌的国内起义浪潮所吞噬。

隋朝灭亡后,唐朝取而代之。到了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唐朝国力达到了空前强大的程度。

李世民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帝王,他认为高句丽本是汉朝四郡之地,只是后来国家不武才导致沦为异域,所以收复高句丽,完成隋朝两代帝王的未竟之业也成了李世民心中的一个目标。

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高句丽内部发生政变。权臣渊盖苏文弑君篡权,成为了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不久,高句丽与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联合出兵,欲攻灭半岛南部的另一个国家新罗。新罗扛不住两大强敌的夹击,因此急忙向唐朝发出求救。唐朝以宗主国身份介入调停,要求高句丽即刻罢兵,结果遭拒。于是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高句丽,由此拉开了唐灭高句丽之战的序幕。

贞观十八年(644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合计六万人,从陆路进攻辽东;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海军四万三千人,从海路进发,配合陆军行动。次年二月,李世民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

当时唐军战斗力正处于最巅峰时期,再加上皇帝亲征对军队士气的加持作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唐军就接连攻克十余座城镇,并成功消灭了高句丽的军队主力。然而,唐军在围攻辽东最后一座重镇安市城(今辽宁鞍山营城子镇)时却遭到了高句丽人的顽强抵抗。唐军用尽各种攻城手段,甚至尝试过在城外搭建一座高于城墙的土台,可最终都收效甚微。

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就要进入寒冷的深秋了。与此同时,后方还传来情报说漠北地区的薛延陀蠢蠢欲动,似乎有趁虚而入的意思。战场经验极为丰富的李世民知道此时最佳的选择就是退兵,于是在贞观十九年(645年)九月十八日下达了班师回朝的命令。李世民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战就这样无果而终了。

后世有不少人认为李世民的这次亲征高句丽之战和当年隋炀帝杨广发起的东征行动如出一辙,结果都是黯然退兵。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杨广第一次东征高句丽出动了百万大军,耗费的财力、物力更是不计其数。结果不仅铩羽而归,还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一下子就拖垮了国家财政。而李世民的这次东征虽然没达到主要目的,但对总体国力的影响非常有限。而且唐军横扫辽东,歼灭了对方主力部队,为后来的攻灭高句丽之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不像杨广那样越失败越疯狂。他很快就总结了这次没能获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忽视了张亮所率海军的作用,没能起到海陆并进效果;二是过于倚重陆地运输线,以至于唐军主力不敢绕开安市城长驱直入,因为怕后勤线被安市城的守军切断。

有鉴于此,李世民很快就作出针对性布局。他下诏以举国之力建造大船,在短时间内就打造出了一支天下无敌的庞大海军。同时为保障后勤供给,唐军在原陆地运输线之外又新开辟了一条海上运输线。这样一来,即便大军绕开一些重要据点,长驱直入,也不必担心后勤线被切断导致全军覆没的风险。此外,为了不让高句丽得到喘息之机,李世民还不断派军队进行袭扰作战,从国力上对其进行碾压。所以李世民的这次亲征高句丽虽然没能成功,但从各方面来看,这一仗真的一点都不亏。

在完成了一系列精心准备后,高句丽灭亡其实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然而天不假年,上苍没有给予李世民亲手征服高句丽的时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享年五十二岁。

几年后,唐高宗李治承袭父亲的遗志对高句丽发起东征,最终成功将其攻灭。虽然高句丽亡于高宗之手,但这一切成功的背后,又何尝不是因为高宗站在了太宗这位“巨人”的肩膀之上呢?如果没有太宗的“栽树”,你觉得高宗李治是否有能力完成这项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唐初民间流传“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世民是如何应对流言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代奇闻异事的小说称为,唐朝民间文化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那么唐初民间流传“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世民是如何应对流言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世民的前半生过得顺风顺水,期间虽然也遇到过一些波折,但这些困难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事。可到了年近五旬时,糟心事却一桩接着一桩到来,其中最令他痛

  • 历史上雍正皇帝真的是个很残酷的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雍正皇帝为什么被骂的那么惨,雍正皇帝是怎么驾崩的,乾隆皇帝是哪里人

    雍正皇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雍正上位后残酷对待兄弟加政敌允禩、允禟等,不但把侮辱性的词语改成他们的名字,还将他们幽禁致死,据说允禟在被幽禁期间还备受雍正亲信的折磨。除主要政敌允禩、允禟外,雍正还将多位兄弟囚禁关押,由此,雍正变成了人们口中对兄弟们最

  • 李世民在柏壁之战中的表现怎么样?最后是如何获胜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窦建德虎牢关之战,李世民西河之战,战神李世民

    柏壁之战是发生在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与北方割据势力刘武周、宋金刚之间的一场战役,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公元619年十月,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传入长安。李渊起兵的老巢,山西太原地区,竟然被北方的刘武周攻陷了。这个消息,对于当时刚刚建立一年的唐朝来说,无疑是一声惊雷。而山西地区的变故,也

  • 夷陵之战陆逊怎么战败刘备的(夷陵之战陆逊没有救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db:关键词]

    从公元21年冬季开始,吴、蜀双方对峙了七八个月,蜀军一直找不到机会同吴军决战。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大江南北暑气蒸人,蜀军士兵个个叫苦,斗志也逐渐涣散了。刘备没有办法,只得把驻扎在山谷里的军队开到谷外,把江面上的军队移到陆地,把军营驻扎在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结营四十多个。刘备决定暂时休整军队,待到秋后

  • 孙权对陆逊(夷陵之战陆逊用了什么计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db:关键词]

    夷陵之战被蜀国大军围困,陆逊为何不发兵救援孙桓?孙桓是东吴的宗亲身处险境,诸将都主张救援,陆逊为何不去救援呢?我们依据正史来分析下!孙桓是东吴孙权的宗亲,也是一位擅长领兵的优秀将领孙桓是孙河(与孙坚是同族子弟)的第三子,孙桓长相仪表堂堂,器怀聪朗,读书博学强记,被孙权称赞为”宗室颜渊”,是东吴年轻二

  • 刘备和陆逊之战(刘备为何在夷陵之战中败给陆逊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db:关键词]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任命陆逊为总

  • 陆逊诸葛亮赵云(陆逊为何不追击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db:关键词]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就是在夷陵之战末期,刘备被陆逊以火攻打败,被迫撤回西川。东吴的将士在陆逊的率领下,一路追杀刘备。可是到了白帝城附近,突然遇到了蜀军的一位白袍老将。这位白袍老将威不可当,一枪就把不可一世的吴军将领朱然刺于马下。陆逊见此情景,便率领吴军回去了。这位白袍老将是谁?就是当年在

  • 陆逊朱恒全宗打败了谁(陆逊和朱恒打败了魏国哪一个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db:关键词]

    三国时期孙权是三方势力中最后称帝的,而且令孙权有称帝资本的一战,就是石亭之战,东吴用计,引诱曹休率大军南下,陆逊率部合围曹军,斩获万余,粮草辎重无数,曹魏也是在此战之后20余年没有发动对东吴的大规模征讨,孙权在外部环境稳定后,次年决定称帝。值得探讨的是,在石亭之战中,吴将朱桓曾建议陆逊,派兵断绝曹休

  • 孙权和陆逊有仇吗(孙权为什么恨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db:关键词]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除了三国的君主之外,将相大臣们一般都是几个人物合为一卷,但是却只有诸葛亮和陆逊两人各独占一卷,可见陆迅在三国史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陆逊作为江东四英将之一,曾因火烧刘备的七百里连营而声名远扬。孙权与陆逊是一对相知相得数十年,配合默契,留下许多佳话易事的君臣,然而陆逊在人生最辉煌的时

  • 李严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为何会被贬?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备临死前在哪里托孤,刘璋的部下有哪些投降了刘备,刘备临终托孤

    李严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为何会被贬?发生了什么?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李严,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李严在早年间是郡中的专职吏员,之后被调任到郡中各县任职,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短短三月间,荆州的主要郡就落入曹操手中。 不失马,不失兵,不用箭的情况下曹操就顺利了占据了荆州。在曹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