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没有太子这个位置 皇帝的位置是如何继承的

清朝没有太子这个位置 皇帝的位置是如何继承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497 更新时间:2024/2/14 20:27:19

对清朝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古代帝王制社会时期,皇位的归属一直都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朝代中,都是依靠“太子制度”来明确皇位继承人的,这一制度到了明朝也发展得较为完善。

但在皇权发展到巅峰的清朝,却只有两名皇子被明确立为太子。

剩下的皇位继承人,都是通过“遗嘱和秘密立储”来实现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清朝作为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在发展初期,还没有完善的皇权制度。

第一任统治者努尔哈赤,更是自称为汗而非皇帝。

他在位时曾经试图效仿中原王朝的方式册立太子,但代善和褚英相继被废,这也让努尔哈赤对权力传承方式产生了疑虑。

▲努尔哈赤画像

因此在努尔哈赤伤重之后,提出了所谓“八旗共治”的解决方式。

希望通过类似议会的制度,来分享最高权力,但最后众皇子还是将皇太极,推举为了新的共主,这也保证了清朝初期的发展速度。

在皇太极继位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大大加强了自身的权力,有效削弱了努尔哈赤八旗共治的政治架构。

但在他去世之前,依然没有留下遗言确定继承人,最终皇九子福临在众人的支持下继承了皇位。

作为进入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在政治制度上,开始学习中原王朝。

其中也包括了太子制度,在顺治十四年的时候,他便将董鄂妃所生的皇子立为皇太子,并遣官告祭了天地、太庙和社稷。

不过这名皇子旋即夭折,顺治此后也没有再立太子了。

在顺治皇帝身染重病之后,他才在百官面前将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康熙并没有在顺治去世前,享受过太子的名号和待遇,因此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太子。

顺治帝显然是想设立太子制度的,而康熙也继承了自己父亲的意愿。

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就将皇子胤礽立为皇太子,并对其进行了悉心的栽培和教导。

但由于胤礽多次做出令康熙不满的事情,甚至还有威胁康熙皇位的举动,因此胤礽在当了三十三年太子后被康熙罢黜。

之后,康熙曾经一度想要再给胤礽一个机会,但这名太子依然是扶不起的阿斗,最终在复位三年后再次被废。

康熙此后也没有另立太子。

▲胤礽剧照

由于康熙在位后期,始终没有对皇位继承人做出过表示,这也让其皇位继承成为了历史的一大悬案之一。

雍正在继承皇位后,便要每天面对天下人的非议,这让他感到十分烦恼。

从清朝前期的皇位继承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清朝统治者是有立太子的想法的,但是由于皇权的过度膨胀,导致皇子们对于皇位有着极大的野心,并上演了九子夺嫡的大戏。

这让雍正不得不选择一种新的方式,来指定皇位继承人。

在雍正继位之后,其实已经对自己的接班人有了打算,那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皇四子弘历。

不过他担心弘历会重蹈胤礽的覆辙,因此他并没有将弘历立为太子,而是将这一决定写在了一份秘密文件上。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雍正始终没有提及自己的继承人问题,直到他身体渐感不支后,才将一众大臣召集到身边,将立弘历为太子的决定,告知众人。

在这份诏书之外,雍正还拿出了自己在雍正元年写好的文书。

上面有自己秘密册立弘历为皇太子的内容,两份文件联合在一起,便可消弭皇位传承的争议,弘历登基后也不会遇到自己当年经历的困境了。

在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对于要不要把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当作规制还经历了一段的思想斗争。

但最终他认为雍正发明的这一制度,是当前最好的选择,并在登基当年便秘密将皇次子永琏立为太子。

但是在乾隆三年的时候永琏便夭折了,此后乾隆曾经想册立皇五子以及皇七子为太子,但两人均英年早逝,乾隆也只好作罢。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他才又拟了一份秘密立储的文件,将皇十五子永琰立为皇太子,这也是乾隆的第二次秘密立储。

▲嘉庆皇帝剧照

到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为了不超过自己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乾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永琰。

于是他召集群臣,将自己二十二年前秘密立储的文件,公之于众。

此后永琰便以皇太子的身份活跃了几个月,然后从自己父亲的手中得到了皇位。

他也成了胤礽之后,清朝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明位皇太子”。

经过乾隆和嘉庆的皇位传承后,秘密立储制度也算正式成为了清朝的典章制度。

因此嘉庆在登基之后便对一众皇子进行考察,并在嘉庆四年的时候,将旻宁立为秘密太子。

在嘉庆皇帝去世后,旻宁也就是道光皇帝登上了帝位,其在位期间将奕詝立为皇太子,并留下了亲笔文书。

这份留存至今的文书,也成为了研究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关键文件之一。

▲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登基的皇帝咸丰

至此共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通过秘密立储制度登上了皇位。

他们在位的时候,也是清朝国力的鼎盛阶段,到了咸丰一朝,由于内忧外患,清朝已经走上了下坡路。

皇权的地位逐渐衰弱,秘密立储制度也逐渐走到了尽头。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中国已经成为了西方列强眼中的“猎物”。

这让咸丰忙于处理政务,没有将精力投放到继承人的选择之上。

另一个方面咸丰在去世的时候还很年轻。

在染病之前,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立储的重要性,因此直到其病入膏肓,他也没有秘密立储。

在咸丰弥留之际,他才召见了诸位重臣,要求他们尽心辅佐自己的儿子载淳

清政府的秘密立储制度,也自此中断。

光绪皇帝画像

同治帝和自己的父亲咸丰一样也是短命皇帝,在去世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子嗣,自然也没有秘密立储的基础。

无奈之下,只得由两宫太后出面,将醇亲王之子载湉立为皇太子,即清朝光绪皇帝。

在同治光绪两朝,身为西宫皇太后的慈禧拥有极大的权力。

尤其到了光绪年间,慈禧更是长期垂帘听政。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被慈禧软禁,这也让她成为了真正的清朝统治者。

而光绪作为一国之君被人囚禁,自然心绪不佳,以至于其和兄长同治一样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在光绪去世之后,慈禧只得选择溥仪作为新的小皇帝。

▲小皇帝溥仪

溥仪当时年仅三岁,自然也没有做过皇太子的经历,秘密立储更是无稽之谈。

因此清朝末年的皇位继承,其实全在慈禧一人掌控之下,这也预示着清王朝的衰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清朝,一共也只有四位皇帝是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继承皇位的。

但这一制度对清朝的政局,依然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和以往中原王朝明立皇太子的制度相比,秘密立储制度有其优点,也有诸多不足。

其最重要的优点是在没有明确太子的情况下,所有皇子都要接受严格的教育,这可以为皇室培养更多的人才,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乾清宫大殿

而且也不会出现大臣为了投机取巧,在太子羽翼下结党营私的行为,可以更好地稳定国家的政治局势。

不过秘密立储也有缺点。

首先是皇位继承人在登基之前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未来,这会让皇子们背负上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其成长存在负面影响。

而且皇帝也没有办法让他像之前朝代的皇太子那样独挑大梁,缺乏应有的执政锻炼。

虽然皇子们会接受相应的教育,但这和实际操作毕竟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隐患。

秘密立储制度之所以能够在清朝得以实行,其实也和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存在直接关系。

在以前的朝代中,册立太子是皇权正统的体现,是对于宗法制的维护。

但到了清朝,皇权已经发展到了不容置疑的程度,当时不可能有人妄议朝政。

士大夫官员们,也不敢对清朝皇室的地位,有丝毫质疑,因此秘密立储制度才得以实施。

▲慈禧太后剧照

不过皇权的过度发展,也让权力过度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的身上。

这让清朝末期,出现了慈禧独掌大权的尴尬局面。

即使慈禧经常做出错误判断,大臣们也不敢违抗她的意志,这也让清朝错过了与国际接轨的时机,最终埋葬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

由此可见,在封建独裁王朝中,是绝对不可能存在完美的皇位继承制度的。

这是封建社会的通病,也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只有摆脱了皇权的枷锁,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富强民主的道路。

本文关于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相关史实内容,参考自《清皇太子制度拾遗》,刊登于《清史研究》2022年5月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杨一清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杨一清,杨一青

    杨一清是明朝时期的名臣,号邃庵、石淙、三南居士,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杨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是明朝有数的名臣之一,他从明成化皇帝时期以进士身份入仕,一直到嘉靖皇帝时期被政敌气死,历经四朝,被誉为“出将入相,文德武功”,这个

  • 武则天退位前为何把江山还给李家 武则天是不是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则天为什么不把天下传给武家,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武则天的男宠

    对武则天还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还在滚滚向前。在我们逐渐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忘记历史,而是时时回顾历史。毕竟,我们国家的历史是非常宝贵的。不仅我国比较重视,就连国外的人也对我国的历史非常钦佩。就像在我国古代一样,虽然有过那么多

  • 荀彧为什么会忧郁而死呢(荀彧何时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db:关键词]

    东汉末期的士子荀彧有“王佐之才”,在他的一生中,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战略路线,成为曹操统一北方政权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然而,最后却“亡身殉节”!成为了东汉末年士族阶级的时代性悲剧。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在少年时期就颇负盛名,被南阳名士何颙盛赞为“王佐之才

  • 荀彧为何和曹操闹翻(荀彧跟曹操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db:关键词]

    先说家族势力和外来政权的斗争。这个问题在曹魏东吴季汉都存在,而三个势力中的二把手的处境很有趣:刘备这边,诸葛亮是外来势力,从隆中对就打算拿荆、益二州,在蜀地对益州派的压制是很严苛的,是和一把手利益最为一致的一个。陆逊就比较惨,属于本土势力,上面还是孙权这种专于玩弄权术的主子,帮别人卖命还要被打压,到

  • 荀彧为何和曹操闹翻(荀彧曹操为什么翻脸)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db:关键词]

    曹操最喜欢的谋臣当属郭嘉。在赤壁之败之后,他还痛惜郭嘉的早逝。而除郭嘉之外,曹操最厉害的谋臣当属荀彧。与郭嘉不同,曹郭二人是君臣,而荀彧和曹操则更像是一对老朋友。然而,最后这对老朋友却反目成仇,导致了一大悲剧。世人对荀彧日后的评价十分高,不仅仅在于他的智谋,更在于他的品德。就连日后的司马懿都评价道,

  • 荀彧为什么后面不支持曹操(荀彧不让曹操称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db:关键词]

    荀彧一直以来,那都是曹操的臣子,根本算不上什么汉臣。所以他一生的谋划,也都是为曹操做打算,压根就没有为恢复大汉江山设想过。可是荀彧晚年为什么又反对曹操称王了呢?难道他是在维护大汉江山吗?当然不是,一辈子都在为曹操谋划,凭什么到了晚年,要维护从来没给他发过工资的大汉江山呢?荀彧从一开始就知道曹操的野心

  • 荀彧和曹丕(曹植对荀彧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db:关键词]

    曹操有20多个儿子,但是随着长子曹昂和最受他宠爱的儿子曹冲去世之后,太子之争基本上就是曹丕和曹植之争了,双方各有支持者,明确支持曹丕的有曹休、曹真、夏侯尚等宗室以及崔琰、贾诩、司马懿、陈群、毛玠等重臣,明确支持曹植的有杨修、曹洪、丁仪等人,其他大部分人至少表面上保持中立,不过有一个人的态度却值得一说

  • 杨仪最后为何会落得一个自尽的下场?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仪之死,杨广之死的原因,张仪最后是什么下场

    杨仪最后为何会落得一个自尽的下场?发生了什么?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杨仪在早年间一直在荆州刺史傅群手下担任主簿,建安二十二年杨仪离开了傅群前往投奔关羽。关羽刺史担任襄阳太守一职,之后关羽将杨仪任命为功曹,话让他作为信使派他去面见刘备。一番交谈下

  • 夏皇后身为朱厚照的原配皇后,为什么说她是个可怜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见深皇后,王蓁皇后,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

    明朝时期出现了不少贤后,例如孝慈高皇后马氏、仁孝文皇后徐氏、孝庄睿皇后钱氏、诚孝昭皇后张氏等,而说到明朝最“透明”的皇后,小编认为应该是明武宗朱厚照的皇后夏氏。在明朝所有的皇后中,即使是明宪宗的废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详细事迹的记载,但明史对于夏皇后生前事迹的记载实在是少的可怜。夏皇后的祖上是应天府上

  • 司马懿造反都夺取了曹魏大权 司马懿为何没有选择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对司马懿造反不称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时期,高平陵之变是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即对曹魏甚至整个三国的历史走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249年,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大将军曹爽等人随行。得知这一消息后,司马懿上奏郭太后,请求罢免曹爽兄弟的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