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蕃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陈蕃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96 更新时间:2024/1/30 11:39:27

每当一提起陈蕃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话说汉桓帝最依靠宦官力量诛杀权倾朝野多年的梁氏集团后,把立有首功的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都进行封侯,“新贵五侯” 随之骄横跋扈,无法无天。总之,朝廷在宦官集团的把控下,恶人当道,一些正义人士想有所作为,轻则遭遇“质疑”,重则被“诽谤”和“打压”。

宦官专权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阻断了仕途。这时的选举、征辟都要按照他们的爱憎行事,这就严重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当时的耿直派官员、太学生以及名士,无形中已结成了反抗宦官集团的统一战线,宦官集团把他们称为“党人”。

这时,一位牛人出现了,他就是尚书令陈蕃。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陈蕃是典型的“落拓官三代”。他的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但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显威乡里。在汉朝时,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吏的形式是“举孝廉”。陈蕃也不例外,在20岁刚出头时以举孝廉入仕,拜为郎中。不久,其母病故,陈弃官守丧。三年后,刺史周景任命他为别驾从事,他却因与周景谏诤不合,又弃官而去。这之后,公府也曾举荐其为方正,率直的陈蕃再次推掉。一直到太尉李固举荐,陈蕃这才离家为官,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陈蕃在乐安任太守时,正值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弄事之时。有一次,汉顺帝之妻梁皇后的哥哥、时任大将军的梁冀写了一封信给陈蕃,让陈为他做一件事。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能攀上像梁冀这样的高官无疑能青云直上,这是一般为官者梦寐以求的事。但陈蕃却不以为然。梁冀的信使来找陈蕃,陈蕃拒而不见,信使便假传大将军求见。陈蕃一怒之下,用皮鞭将信使打死。这种有悖情理的做法当然为一贯飞扬跋扈的梁冀所不容。他在皇帝面前一番“声讨”,陈蕃便被贬到修武县做了一名县令。幸运的是,由于陈蕃在任时政绩显著,没过多久,汉顺帝再次起用陈蕃,拜尚书,到汉灵帝时官至太傅。

此时,眼看汉桓帝如此重用宦官,眼看朝中腐败如斯,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的他为此专门上疏给汉桓帝,推荐了五位隐居高士出来当官。他们是:豫章人徐稚、彭城人姜肱、汝南人袁闳、京兆人韦著、颍川人李昙。“五处士”的推荐理由如下:

徐稚的绰号叫“有道高士”。他品德好,谦逊节俭,待人礼让、严肃。然而他宁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决不做官,他虽然不愿为官,但一旦听到朝中忠臣良将的死讯,一定会背着书箱前往吊丧。

姜肱的绰号是“孝敬居士”。他和两个弟弟都以孝敬父母、善待兄弟而出名。他与兄弟经常同盖一条被子睡觉,而不肯答应官府的聘请。典型事例:姜肱曾经和他的弟弟姜季江一起前往郡府,夜间在道路上遇到抢劫。强盗要杀他俩,姜肱对强盗说:“我的弟弟年龄还小,深得父母的疼爱,加上还没有订亲娶妻,我希望你们把我杀掉,保全我弟弟的性命。”然而,弟弟姜季江却争着对强盗说:“我哥哥年龄比我大,品德比我高,是我们家的珍宝,也是国家的英才,请来杀我,我愿代哥哥一死。”强盗听了这兄弟俩的对话,很受感动,就将他俩放了。

袁闳的绰号是“雨耕居士”,他是袁安的玄孙。以“袁安困雪”闻名的袁安,因为在匈奴政策上与汉章帝保持一致,坚持以和为贵,在公元86年升任三公之一的司空,成为袁家“四世三公”中的第一人,后又出任司徒。从此,袁氏家族开始发迹,到了袁闳时,他在继承袁氏古风的同时,一生谨慎做到四个字:苦身修节(古代士人的苦行主义者,筑土室独居十八年,困苦身体,保持名节),不愿接受官府和朝廷的征召。

韦著的绰号叫“卧龙居士”。他隐居在家,讲授经书,吟诗作赋,以自舒豁,不肯过问世事。作出了与诸葛亮《梁甫吟》相媲美的诗词《夜窗吟》。

李昙的绰号叫“贤德居士”。他的继母非常凶恶,可是李昙对她的奉养却越发恭谨。比方说,只要他得到四季珍贵玩物,从来没有不先行礼,而后送给继母的,乡里都将他作为榜样。

这样五位不世之才当然是国之栋梁了,能为朝廷效力,那就是国之大幸了。好在,这个时候的汉桓帝虽然被宦官和美女弄昏了头,但还没彻底昏过头。面对陈蕃提出的人才计划,他“清醒”过来,欣然采纳,马上对这五人备上两大厚礼前去聘请:

一是送去安车(上古乘车一般都是站立在车厢里,而“安车”因可以安然乘坐而得名)。

二是送上玄(黑)、纁(赤)二色(二色在古代分别象征天地)的币帛。

然而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面对汉桓帝如此的礼贤下士,五位居士的表现却是惊人地一致,9个字:拒绝接受聘礼和官职。

征召五人无人应,这也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由此可见,汉桓帝执政时期,前有梁冀作恶多端,后有宦官作福作威、狐假虎威、豺狼当道,天下的仁人志士都寒了心,当然不肯出来当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隋文帝唯一的皇后,独孤伽罗与佛教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独孤皇后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前段时间热播的《独孤皇后》以及《独孤天下》,可谓是狠狠地赚了一把观众的眼球。在封建古代,男子三妻四妾稀松平常,女子地位低,不得不接受丈夫纳妾,也早已成为常态。然而,这位名满天下的隋朝文献独孤皇后,却有魄力做到,和身为皇帝的杨坚“一生一

  • 金匮之盟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吗?赵光义的上位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赵光义,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于万岁殿,随后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古往今来关于赵光义继位之事,都充满了诸多疑点,因此赵光义在后来为了彰显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丢出太后遗诏“金匮之盟”,来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但“金匮之盟”真的存在吗?赵匡胤当真早就有意传位于赵光义吗?跟

  • 元世祖忽必烈是个怎样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有什么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元世祖忽必烈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元世祖忽必烈,说到忽必烈可能大家并不是非常清楚这个人忽必烈是元朝的一位皇帝,同时,可以说,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创者。其实,忽必烈能够这么顺利的缔造元朝,少不了自己的爷爷成吉思汗,当时的成吉思汗已经为忽必烈消除了很大的

  • 元成宗为什么能成为元朝第二位皇帝?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元成宗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当时的开国皇帝准确来说应该是忽必烈,关于忽必烈的能够上位称帝,其实,这还要说到成吉思汗了,成吉思汗是元朝的奠基者,当时成吉思汗非常不走运,还没有等到元朝的建立便驾崩了,成吉思汗建立

  • 秦始皇的一生竟被这三样东西毁了?震惊世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做到了真正的一统天下,并且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他的雄才伟略很快就被三样东西给消耗殆尽,以至于他转变成为暴君。网络配图先吃苦后富贵的人往往有着共同的特点:贪婪,且又吝啬。早年在邯郸与母亲相依为命吃尽苦头的嬴政也不例外,而且

  • 李广是三朝元老又身经百战 却为何不受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李广是中国西汉名将,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赞美李广的诗句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出自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大大的赞美了李广的能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网络配图为什么要称李广为飞将军呢?飞将军一词是匈奴人给李广起的,因为匈奴人对李广是又敬又怕。

  • 揭秘汉武帝皇后孝武思卫子夫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卫氏子夫,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在后位三十八年,最后以自杀落幕,死后草草下葬,无异寻常百姓,不见一丝生前尊崇。图片来源于网络卫子夫的死因其实集合了宫斗戏中的很多经典桥段:一、年老色衰恩宠不在皇帝的后宫说白了就是精品女人集中营,各色美女才女汇聚一堂,各种比啊斗啊,彼时汉武帝的身边围绕着李夫人、尹婕妤、邢夫

  • 揭秘:唐玄宗为何能容忍杨贵妃帮其他男人洗澡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杨玉环到底有多漂亮?唐代最有名的三个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诗夸过她。李白的《清平调》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杜甫《哀江头》诗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 好基友魏征与唐太宗相爱相杀不离不弃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

  • 揭秘从贫民窟出来的朱元璋是不是个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朱元璋是暴君吗这个问题不能光看历史记载,历史记载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们要看朱元璋带给百姓的东西,在来看朱元璋是暴君吗这个问题。图片来源于网络许多人认为朱元璋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暴君,其实不然,大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对于国家之事十分的勤奋,他关心百姓的穿衣温饱,最值得赞扬的就是朱元璋明察秋毫,对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