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的首席秘书: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宋濂

朱元璋的首席秘书: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宋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542 更新时间:2023/12/12 17:16:57

宋濂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元末明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萧条期,政治晦暗,战乱四起,儒家文化被严重边缘化,文人学士不受重视,中华文明礼仪遭到严重破坏。在这场文化浩劫中,一代大儒宋濂担负起了华夏文化传播者、振兴者的使命,为明朝初年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濂出身官宦家庭,父亲宋文昭在元朝至正年间官至礼部尚书。他的母亲怀胎7月就生下了他,致使他从小体弱多病,吹到风就会昏迷数日。但他脑子特别灵光,记忆力、理解力超群,又特别爱读书,所以年龄不大,已经满腹经文,被人誉为“神童”。他成年后跟着吴莱、柳贯黄溍等文坛大家学习,才名远播。元廷曾邀请他为官,被他拒绝,隐居山林做了一名道士,潜心做学问,直到吴王朱元璋诚心相邀,他才出山一展抱负。

宋濂和刘基都是明初文臣的杰出代表,但两人的本事不一样,刘基是军师、参谋,为朱元璋谋划战斗事宜,很多时候用的是拿不上台面的“阴谋”;而宋濂的特长是教书育人,推行文治,谋划的都是治国兴教的“阳谋”。虽然宋濂的知名度没有刘基那么大,但他对明朝立国以后发展的贡献却比刘基要大得多,朱元璋将其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刘基、章溢、叶琛等3人并称“浙东四先生”,是朝廷中浙东派的代表人物。

宋濂初到朱元璋身边时,朱元璋让他教长子朱标读书,他和朱标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368年明朝建国后,宋濂接受了一项重大而又急迫的任务——修撰《元史》。后世为前朝修史,这是惯例,没啥可说的。但朱元璋催得特别急,让宋濂等人用最快的时间完成。他大概是想用修元史这件事,向天下宣告元朝已经灭亡。

宋濂的史学功底比较扎实,他与王袆等人密切协作,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在1369年底将百万余字的《元史》初步修成。第二年,根据搜集到的有关元朝史料,宋濂等人又进行了续修,终于完成了《元史》的修撰工作。由于时间仓促,加上宋濂等人不懂蒙古文,单靠翻译无法辨别一些史料的真伪,所以《元史》中存有不少错漏之处。到了民国年间,柯劭忞又重新编纂了一部《新元史》。

作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担任了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等职务,堪称朱元璋的首席秘书,主要任务是替朱元璋起草重要旨令、文告,制定国家有关典章制度。他起草了《大明日历》《皇明宝训》《大明律》《洪武圣政记》等明朝初年的重要文献,制定了国子监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规则,主持大本堂(皇家图书馆+皇子读书处),辅导太子和其他皇子读书。

这些事说起来没有多少趣味,但对文化传承作用巨大、影响深远。比如很多人诟病的明代科举,虽然内容形式上比较呆板教条,但却降低了科举门槛,给了草根阶层更多的读书入仕机会,儒家文化也得以发扬广大。宋濂作为明代科举考试规则的制定者,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忙于朝廷政务,宋濂也勤于诗文创作,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造诣精深,与刘基、高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为人谦虚低调,谨慎检点,有汉朝宰相孔光“不言温树”的良好作风。他是朱元璋的首席秘书加政务顾问,两人经常有一些很私密的谈话,他守口如瓶,从不对任何人讲。他写奏章的底稿,用完就焚毁,从不留存。他也从不在朱元璋面前说别人的坏话。朱元璋很欣赏他这种作风,当着很多大臣的面称赞说“宋濂在我跟前19年,没有说过一句假话,没有说过一个人的坏话,宠辱不惊,真称得上是个贤人。”

朱元璋对宋濂的这番评价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他曾经派锦衣卫潜入宋府侦查,并将情况画成图。有一天早朝后,朱元璋留下宋濂闲谈,装作不经意地问他昨晚干啥了。宋濂没有多想,如实回禀说“跟一些老朋友喝酒聊天”。朱元璋又问参加人员、吃的东西和座次情况,宋濂也都一一回答。朱元璋听完很满意,高兴地说:“你果然是个诚实君子,没有欺骗朕。”说完从袖口中拿出一张图,图上将宋濂昨晚在家中宴客的情况描绘得非常详细。

但就是朱元璋检验过的这个老实人,到最后仍旧没有摆脱被株连构陷的命运。宋濂68岁时退休回乡,他两耳不闻窗外事,谨言慎行,布衣粗食,过得犹如乡下老农一般。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被牵连到了胡惟庸案中,宋氏一家全部被捕入狱,而后宋慎被杀,宋濂也被定为死罪。多亏太子朱标和马皇后苦苦哀求,朱元璋才赦免其死罪,将他全家流放到茂州。流放途中,77岁的宋濂不堪其辱其累,在夔州凄惨离世。天下士人无不为之伤心哭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最后却被腰斩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那是英文怎么写,你是的英语怎么写,东西的英文怎么写

    高启是明朝初年的大学者、大诗人,与刘伯温、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要知道,元末明初盛行的主流文学是戏曲和演义小说,诗歌创作已经相对弱化。高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独领风骚,担负起了诗歌发展的重任。他的诗清新脱俗,豪迈雄健,深受人们喜爱,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称高启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 能文能武的大明宦官,此人究竟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能文能武的古代人物,明朝末年宦官当道,做个能文能武的人

    明朝内廷+外廷的特殊政治体制,决定了司礼监、御马监的宦官头子会经常参与政务军务处置,再加上他们靠近皇帝的特殊优势,时间一长就容易形成自己的势力圈。整个明代最出名的权宦有四个,按时间先后排列,第一个是英宗朝的王振,第二个是宪宗朝的汪直,第三个是武宗朝的刘瑾,第四个是熹宗朝的魏忠贤。汪直在四大权宦里是比

  • 秦始皇晚年焚书坑儒,在当时有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是否真的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占地为王,拥兵自重,都想自己组建国家,称王称霸,这也导致了霸主遍地都是的局面。到了战国,发展成了七雄争霸,各个霸主的实力起初都是差不多,相互制约,没有谁一家独大的情况,直到秦始皇嬴政上场,荡平六国,统一了天下。秦始皇晚年焚书坑儒,苛政虐民,项羽和刘邦为何不敢在他生前谋反?感兴趣

  • 曹植的文学成就有多高?在当时都算数一数二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曹植的才华有多高,曹植的文学造诣高吗,苏轼在多个领域有成就

    首先杨修不同于祢衡、孔融的对曹操或取批判、或势不两立,他对曹操取拥护态度,张松反难杨修时就揭了他的短,他被操所杀不是政治态度引起的,而是才智过人,胆识超群,却不善用,不能巧用其智识,结果触犯主子的忌讳而送命,他的才华胆略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为人却使人鄙薄。或许他这位名门望族的才子,也许压根就看不

  • 一个小小的县令却带兵抗敌,他就是张巡!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抗战:从新兵连开始打造无敌强兵,抗战:开局一支加强连免费阅读,抗战:从孤军营开始当军阀免费阅读

    唐朝天宝年间,张巡在睢阳县任县令,这年平庐、范阳两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了叛乱,(即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整个中原大地顿时战火四起,烽烟滚滚。十几万叛军长驱南下,渡过黄河,攻陷洛阳,接着又攻破潼关天险,占领了唐朝的都城长安。皇帝唐玄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去了,但是各地军民都纷纷组织起来,抗击叛军。当时睢阳

  • 李崇:北魏时期大臣,一生清廉正直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崇慧,朱棣时期的大臣,嘉庆时期大臣列表

    北魏时期,河东太守李崇是个廉洁奉公,办事很认真的清官,自从任河东太守以来,为百姓们做了不少好事,公正地办理了许多案子,老百姓们尊称他为“李青天”。现在,咱们讲一个李崇智破诬陷案的故事,定州府的解家,是个非常有名的财主,解家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庆宾,老二叫思安,这兄弟俩个,从小不学好。因为仗着家中有万贯

  • 唐宪宗为什么选择李恒作为太子?唐穆宗时期的宫廷局势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穆宗是昏君吗,李世民为什么选李治为太子,李恒后面的皇帝名字

    唐穆宗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说到唐穆宗那是唐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的父亲是唐宪宗,唐宪宗是唐朝很厉害的一位皇帝,在位期间作出的贡献还是非常大的,当然了,唐宪宗也有这小玄宗的叫法,说明后人对唐宪宗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唐穆宗上位后,还沉浸在自己父亲打下的江山的安

  • 大唐第一任宰相裴寂,他最后的下场有多凄凉?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大唐之宰相饶命,裴寂,王莽绝后了吗

    唐朝的宰相,说起来名人不少,有名满天下的房玄龄、狄仁杰、姚崇,也有臭名昭著的李林甫这样的人。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虽然从名气上看,不如房玄龄、狄仁杰,但是其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位,因为他是大唐一朝的第一位宰相裴寂。裴寂是什么人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裴寂字玄真,裴寂从小父母双亡,

  • 周朝末代天子姬延的晚年经历怎么样?年逾八十被债主堵门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穆王活了105岁,周赧王为什么长寿,姬延

    周朝末代天子姬延的晚年经历怎么样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历史大剧《大秦赋》正在热播,其中涉及到周王朝覆亡前后的史实,颇有戏剧性,也让观众颇为感慨。那么,作为周王朝的末代天子,周赧(音同南,三声)王姬延是如何把王朝带向绝路的?他在亡国前都遭遇过哪些不堪回首的经历?最终归宿又如何?

  • 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有着怎样的表现?他是如何入仕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建文帝是姚广孝,靖难之役其他藩王做什么,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姚广孝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说到姚广孝其实不太了解的网友也知道这个人也还是很有个性的,而且在历史上也是功绩满满啊,但是最后他还是造反了,发动了靖难之役,他是最为主要的策划者之一,那么他会有着什么样的传奇人生呢?下面就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