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卫温、诸葛直为何会被孙权所杀?

历史上卫温、诸葛直为何会被孙权所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304 更新时间:2024/1/14 17:51:25

孙权是吴国的开国皇帝,史称东吴大帝。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230年(黄龙二年),称帝后的孙权命卫温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战船三十艘,浮海求夷州(台湾)、亶州。卫温和诸葛直等人是史料记载的最早到达台湾的人,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到元世祖时,台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因为卫温、诸葛直是大陆最早和台湾交流的代表人物,所以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很高,就像张骞出使西域一样,因此有人曾提议我们的航母应该命名为“卫温”。虽然后世对卫温评价很高,但当卫温、诸葛直在回到吴国后,却被孙权以“违诏无功”下狱诛杀。

孙权为何要找寻夷洲、亶州

要想知道孙权什么要杀卫温、诸葛直,首先要搞清楚孙权派卫温去找夷洲(台湾)的目的。孙权不是秦始皇、汉武帝,他派人去海外转悠,不是为了搞长生不老药,他很务实,他想去抓壮丁,扩充吴国的兵源。

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一家独大,东汉十三州曹魏自己占了8个,蜀国只有益州一地,吴国虽然有荆州、扬州,但当时开发程度还不够,人口不多。所以吴国的兵源比较少,对内孙权一直靠打山越扩充军队,现在孙权从《禹贡》等古书中找到了关于夷洲(台湾)、亶洲(日本)的记载,而且那里人口很多。

于是,孙权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派人去找寻这两个地方,然后占领,源源不断的把兵源送回吴国,这样吴国就可以组建数量庞大的军队,再然后……但其实,他这个想法不太靠谱,因为海路漫漫,没人知道这两个地方在那,到底什么情况。所以当时陆逊全琮等人极力反对,但反对无效,孙权自己说了算。

卫温、诸葛直的探索

东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卫温和诸葛直经过充分准备,组建了三十余艘船的队伍,带着足够的食物和淡水,率兵士一万,扬帆出海,浩浩荡荡,开始去寻找夷洲。经过日夜航行,数月之后,按照《禹贡》上的记载,他们终于到达夷洲。

吴军刚刚登陆,岛上的高山族居纷纷拿着长矛、弓箭、木棍冲了过来,卫温和诸葛直赶紧迎击了高山族人。高山族人虽然奋勇厮杀,但他们的兵器落后。此时的吴国士兵穿戴的都是铁甲、钢盔;而高山族人用的长矛都是用兽角制造的,箭头是用青石做的,又没经过训练,抵挡不住吴军的攻势,结果纷纷后退。

高山族人退去后,卫温鸣金收兵放弃追赶,就地扎起营寨。正在这时,士兵前来报告说有高山族代表求见。于是两人赶紧出帐迎接,交谈中才知道高山族人以为他们是强盗,才奋力抵抗的,现在按照当地习惯,打败方要派人到对方道谢,赠送礼物,算是和解。卫温、诸葛直马上说明他们的来意,并派代表带上礼物回拜。

三国时期,高山族还处在氏族公社阶段,没有私有财产,过着原始社会生活,他们分成许多部落,日常劳作,按照性别、年龄、强壮程度,男子担负上山狩猎、下海捕鱼、保卫部落、守护财产;妇女、儿童主要是在部落的管辖范围内采集树种、野果、植物根茎,为全体部落成员准备饭食,烤肉,大家一起吃饭,平均分配食物。

部落中最高首领是酋长,氏族内部完全平等,酋长的住房和大家一样,都是石房。在房子周围围上一圈木栅栏。酋长房中唯一特别的就是摆着许多人头骨,因为按当地风俗,室内陈列的人头骨越多,表示杀死的敌人越多,本领也越大。在氏族部落中,没有法律,只按习惯来处理问题,有事大家召开部落会议共同商议。

高山族的酋长为了表示对吴军友好,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夺目、质地精致,色彩斑斓的氏族服装,脚腕都带着玉石制成的镯子,成群结队,欢声雷动,载歌载舞,从白天一直到晚上,又架起篝火,吴军士兵也加入了歌舞的人群,卫温、诸葛直等与当地酋长一行人频频举杯欢庆。

卫温等人开始在夷洲住了下来,帮助高山族人耕种,并教给他们农业生产技术和铸造技术,和高山族人相处得非常友好,但是由于水土不服,许多吴军士兵生了病,高山族人热情帮助他们医治。由于他们的医疗水平也比较落后,吴军所携带的药物也使用完了,病死的人越来越多。

卫温和诸葛直商量后作出决定,返回吴国,有的高山族人愿意跟他们一同去吴国,于是卫温、诸葛直和夷洲高山族人洒泪作别,带着数千高山族人和剩余士兵回到吴国。从此,夷洲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卫温、诸葛直替孙权背了锅

东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从夷洲归来后,卫温诸葛直被孙权以“违诏无功”入狱,后被诛杀。

卫温、诸葛直带领一万多人出海,病死者十之八九,却只带回了几千当地土著,这妥妥的折本买卖。而且孙权这还是不顾陆逊等人的强烈反对,所以在孙权看来,是卫温、诸葛直两人不听从自己的命令,把事情搞砸了。所以,他俩只好替孙权背锅了,稀里糊涂的就被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当初在大肆屠杀功臣的时候 朱元璋为何会放过汤和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杀功臣最多的皇帝,朱元璋都把哪些功臣杀了,朱元璋杀功臣的典故

    对朱元璋和汤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大肆屠杀功臣,为何却独独放过汤和?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朱元璋个性猜忌多疑、无情刻薄,登上皇位后,便把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杀光了,但历史上却独独放过一

  • 黄忠斩杀夏侯渊 最后造成了什么样的震撼和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正史黄忠亲手斩夏侯渊么,谁辅助黄忠杀了夏侯渊,夏侯渊是被黄忠亲手杀死的吗

    对夏侯渊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黄忠斩夏侯渊造成了多大震撼?皆知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战役。而这些著名战役,又通常跟某一两位名将,直接挂钩。如“官渡之战”,绑定了关羽和颜良,虽这仅仅是官渡之战的一次小规模战斗,但却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因为颜良是袁绍手中的王牌,

  • 清朝妃子受宠之后 妃子第二天为何都要人扶着走路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皇上后期爱甄嬛爱的卑微,嘉庆皇帝最爱的嫔妃,甄嬛回宫后还爱皇上吗

    还不了解:清代妃子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宫妃子在受宠之后,次日为什么要被扶着走?要问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当中,最羡慕哪个人的生活,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说皇帝,他们不仅是主要的朝廷之上的政权人物,还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更不允许任何人谋逆。要提起诸多男性比较羡慕

  •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明朝大臣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自成最终的下场,李自成杀了多少明朝大臣,李自成打不过清军的原因

    李自成人称闯王、李闯。明末农民军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的建立者。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之后,明朝皇帝和皇后自尽,以身殉国,有的大臣也自杀殉国了,而那些没死的大臣,可就倒霉了,倒不是李自成残虐他们,而是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等人残虐

  • 三国时期诸葛亮死后,坚持北伐的始终只有姜维一人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姜维兵败何处,诸葛亮北伐不可能成功,诸葛亮不属于三国时期

    诸葛亮,是中国民众心中的“智圣”,是智慧的化身。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29年的命运,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总统国事的是蒋琬;中七年是费祎;后十年是姜维。《三国志·蜀书·卷十四》把蒋琬、费祎、姜维合为一传,蒋琬、费祎、姜维实际上诸葛亮的三大弟子。虽然蒋琬、费

  • 齐抗:唐朝时期宰相,没有远谋,为官时过度重视细节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唐朝历任宰相,宋朝官员冗杂

    齐抗(740年—804年5月29日),字遐举,瀛州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人。唐朝宰相,左龙武仓曹参军齐翧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齐抗的祖父齐澣是开元年间的名臣,其父齐翧(一说齐翱)为左龙武仓曹参军,累赠国子祭酒。齐抗年幼时和母亲避居于会稽郯中,就在当地读

  • 秦武王后是什么人?她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武王和秦始皇关系,秦泗是秦始皇的什么人,秦武王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秦武王嬴荡、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惠文王之子。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秦武王后是为了政治联姻嫁给秦武王的,最后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秦武王后,生卒年不详,姓名不详,魏国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武王的王后。秦武王虽然只在位四年,最后死得也不太光荣,是和人斗

  • 李斯不是扶苏的岳父吗 李斯为何不支持扶苏上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斯为何不帮自己女婿扶苏,李斯为什么要害扶苏,李斯和谁害死扶苏

    还不了解:胡亥和李斯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斯是扶苏岳父,为什么李斯不帮扶苏,反而帮胡亥登上皇位?一切权利的争纷,毫无疑问都是利益的争夺。说白了李斯之所以不帮助扶苏,就是和自己的利益有关。李斯本就是一个功利之人,通过老鼠哲学,一路摸爬滚打,好不容易升到大秦宰相

  • 后世是如何评价郑余庆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世说新语中杨修的故事,顾荣施炙有哪些启示,顾荣在洛阳文言文启示

    郑余庆(745年-820年),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朝宰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郑余庆出身于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入严震幕府,历任山南西道从事、殿中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后以中书侍郎之职拜相,授同平章事,不久

  • 郑余庆:唐朝时期宰相,历居要职,其清廉节俭深为时人所称道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历任宰相,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列表,清朝宰相列表

    郑余庆(745年-820年),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朝宰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郑余庆出身于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入严震幕府,历任山南西道从事、殿中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后以中书侍郎之职拜相,授同平章事,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