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代善后人在雍正登基之后是什么下场?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代善后人在雍正登基之后是什么下场?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868 更新时间:2023/12/6 0:54:54

胤禛,康熙帝第四子,清朝第五位君主、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二十日,清圣祖、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皇帝受遗诏继位。

雍正登基后,将康熙遗诏颁布天下,在这份遗诏的最后,康熙皇帝特地交代后世之君,要善待礼亲王代善一脉之子孙:

至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康熙为何要在遗诏中特意叮嘱后世之君要关注和善待礼亲王代善子孙?

原因也不难深究,主要是从清太宗皇太极开始,至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连续两任清朝皇帝的帝位,都是在代善的支持下坐稳的。

在拥立两任皇帝的过程中,代善甚至还杀掉了自己的亲儿子和亲孙子

当然,代善支持皇太极一脉,有一个前提,就是他自己失去了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可能性。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且跟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一样,都是努尔哈赤的发妻所生,地位尊贵。

特别是在褚英被努尔哈赤废除了继承人之位,并死去后,代善成为了大贝勒,也成为了新的汗位当然的继承人。

但代善因为不能治家,在发妻李佳氏死后,受次妻叶赫纳喇氏蛊惑,没有善待发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岳托跟硕托。甚至导致硕托差点叛逃,被愤怒的努尔哈赤废除了继承人之位,《旧满洲档·昃字档》中记载:

先前袭父之国,故曾立为太子,现废除太子,将其专主之僚友、部众,尽行夺取。

从此后,代善虽然没有被剥夺多少权力,依旧掌控着满八旗中的正红旗、镶红旗两旗,在努尔哈赤诸子侄中的实力首屈一指,但从法理上,已经失去了汗位继承权。

其实,在努尔哈赤死后,代善不是没有继位的可能,他的单独实力最强,可以用武力胁迫其余诸贝勒妥协。

要说他完全没有继承汗位之心,估计也不可能。

不过,法理上的缺失,让代善在跟其余三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的争斗中,陷入被动。

代善的实力是最强,但抵挡不住诸贝勒的联合。

他如果站出来争位,其余的贝勒会以努尔哈赤已经废除了他的继承权为理由,联合起来对抗他。

所以,代善从大局着想,放弃了争位,改为支持他人上位。

代善一人就掌握着两旗实力,他不论支持谁,谁就是当然的后金大汗。

根据《清史稿·诸王二》中的记载,代善在汗位之争中,最后是被儿子岳讬和萨哈璘说服,全力支持皇太极上位:

十一年八月,太祖崩,岳讬与其弟萨哈璘告代善,请奉太宗嗣位,代善曰:“是吾心也!”告诸贝勒定策。太宗辞让再三,代善等请益坚,乃即位。

皇太极继任大汗后,虽然为巩固自己的权势,持续的在打压代善,但代善的首席拥立之功,是无法抹杀的。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驾崩,死前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代善再一次面临着争位的选择。

在这一次的皇位争夺战中,代善首先否决了多铎提出的“论年纪,应当立礼亲王代善”的提议,表示自己“年老体衰,难得胜任”。

其后,在豪格跟多尔衮之争中,他本来是支持豪格的。

可政治上极度稚嫩的豪格并没有抓住机会,言语失当且没有担当,以一句“德小福薄”让代善及其余支持者大失所望。

但多尔衮也没有成功,掌握着两红旗的代善,皇太极遗留下来的两黄旗,都坚持立子的原则,多尔衮被迫提出了让年幼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

至此,“王(代善)与诸王、贝勒、大臣奉世祖即位。”

这一次皇位之争中,代善的态度保证了皇位留在皇太极一脉中,并且,在大位确定后,他还杀掉了支持多尔衮的儿子跟孙子,《清史稿·诸王二》中记载:

又发贝子硕讬、郡王阿达礼私议立睿亲王,下法司,诛之。硕讬,王次子;阿达礼,萨哈璘子,王孙也。

代善拥戴皇太极及其子继位不说,还搞了这么一出大义灭亲,皇太极一脉所有的清朝后继之君,当然要承代善的情。

没有代善的支持,或许就没有皇太极一脉的皇位,也就没有康熙的皇位。

在康熙执政时期,代善的孙子、和硕康亲王杰书,在三藩之乱及收复台湾时,也立有旷世之功,这也让康熙对代善一脉的感恩之心更浓厚。

因此,康熙在遗诏中要求后继之君关注和善待代善后人,一点都不唐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任得敬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一德,子敬是谁,则谁敬

    任得敬,原为宋朝西安州通判,西夏大臣。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西夏时期有一位前宋朝大臣任得敬得到重用,掌控了朝政大权,几乎灭了西夏。那么任得敬是如何差点亡夏的一,靖康之变天庆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起兵攻辽。金军屡战屡胜,直逼辽上京。北宋见金军屡胜,与金结海上之盟,

  • 曹魏江山最后被司马懿夺走 曹魏前三代君王为何不杀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司马懿怎么夺得曹魏大权的,司马懿怎么取代魏国,曹丕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魏国前面三代君王都聪明,他们为什么都没有杀司马懿?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都知道曹操努力了半辈子的江山被曹丕继承了,接着是曹丕的儿子曹睿,曹魏江山最后落到了司马懿的手里,曹魏前三代皇帝都很聪明,三人为什么不杀司马懿?这里边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那么我们就逐个分析一下,这三人为什么没有下手?对于曹操来说,司

  • 刘邦身份不是比中山靖王更大吗 刘备为何不称刘邦之后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里面的中山靖王是谁,刘备和中山靖王隔几代,刘备和中山靖王是什么关系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后裔,为啥不直接提刘邦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一部小说《三国演义》让很多人知道了刘备,也了解了他的仁义。而且很多人更是从他的这份仁义中窥见分析出刘备就是汉室后裔,完全也不辱没他的中山靖王后裔。因为汉室就以仁政为核心进行统治。然

  • 刘裕称帝有汉室血统 国号为什么不是汉而是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为什么具有汉室血统的刘裕称帝后国号不是汉而是宋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宋武帝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

  • 在政治、文学等方面,苏辙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苏辙在文学上最擅长写什么,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苏辙对苏轼的影响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

  • 魏国衰落是因为孙膑离开吗 真相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膑在魏国呆了多少年,为什么战国魏国衰落的这么快,魏国变法与衰落

    对魏国的衰落,真是因为孙膑的离开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战国时期的魏国是怎么衰落的?从英雄史观的角度来看,是因为魏惠王有眼无珠,放走了两个可以让魏国持续伟大的人物——孙膑、商鞅。商鞅以后再聊,本期重点讲孙膑。孙膑的故事是这样的:孙膑与师兄庞涓,同时拜鬼谷子为师。

  • 苏辙:北宋文学家、宰相,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苏辙最高官职,苏辙典故,苏轼当宰相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

  • 三国时期文丑和关羽交战时,为何没有用箭制胜?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文丑为什么打不过关羽,颜良文丑有多厉害,文丑为何不愿与刘备同行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文丑是和颜良齐名的猛将,勇冠三军,张辽和徐晃双战文丑,文丑力敌二将,一箭射中张辽头盔,再一箭射倒张辽战马,文丑来杀张辽,危急时刻,徐晃截住文丑,但败给了文丑,文丑以一敌而取胜。试想,文丑和关羽交战时,为何不箭射关羽

  • 曹丕作为继承人缺资质平平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辅佐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司马懿说曹丕是潜龙,曹丕有爱过甄宓吗,曹丕下一个继承人是谁

    你真的了解曹丕各方面资质平平,司马懿却为何选择辅佐他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司马懿出仕的时候,正是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的世时代。司马懿作为大家族的出身,他对于曹操的身份背景其实是很不屑的,因此当曹操以天子的名义下诏征辟的时候,司马懿完全不在乎,一点都不心动,甚至直接拒绝出仕效力。但是

  • 有哪些与苏洵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苏洵简介及生平事迹,苏洵对苏轼的影响,苏洵的生平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