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杜甫曾当上“工部员外郎”为何晚年却穷困潦倒

杜甫曾当上“工部员外郎”为何晚年却穷困潦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263 更新时间:2024/4/3 0:44:13

大诗人杜甫就曾被节度使严武聘入幕府当参谋,叫“节度参谋”,但是又在京朝挂个虚衔,叫“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常叫他“杜工部”,其实他压根儿没去工部上过一天班。这里头有无讲究呢?

网络配图

“自家人”的第二层次是幕僚,也就是人们已在小说弹词、故事评话之类文艺作品中经常遇见的“绍兴师爷”。

要说幕僚,又得从“官僚”一词讲起。中国古代官场上,向来有一种把各级衙门行政官员通称作官吏或官僚的习惯,其实严格地说,官与吏有区分,官与僚也有区别。商周时代,僚的含义略近奴仆,所谓“僚者,劳也”;入秦汉后,僚又转换成僚属的意思,比如《三国志·魏书·王观传》云,王观“治身清廉,帅以下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很明显,这个“僚”就是主官属员的概念,由这个概念对应一个“官”字,僚与官的主从关系再清楚不过了。那么“僚”字前面又何以加个“幕”字呢?原来“幕”本是帷幄的通称,古代时,天子或将帅率领部队出征,治无常处,就以在野外搭起的帐篷作为指挥部,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就是缘此发生的。起先是幄幕被称为幕府,后来高级一点的军政大员官署,也都被叫作幕府了。从秦汉直到隋唐,凡一个方面的军政主官,都有按一定程序自行聘用秘书、参谋、副官性质佐员的权力,这种人就可叫作幕僚了。比如大诗人杜甫就曾被节度使严武聘入幕府当参谋,叫“节度参谋”,但是又在京朝挂个虚衔,叫“检校工部员郎”,因此人们常叫他“杜工部”,其实他压根儿没去工部上过一天班。这里头有无讲究呢?

当然有,如果你真是吏部除授的职官,就有一份编制内的俸钱,退休后还可以打个折扣地领下去;但你这个节度参谋是严武私聘的幕僚性质,不在正官系统,对不起,这一笔俸钱得由严武自己从节度使办公经费中开销了,退休后亦无折扣俸禄可享,那就怪不得杜老夫子晚年潦倒食物中毒而死了。

网络配图

这一比,也就把幕僚性质的佐员和在正官编制里的佐员之区分凸现出来了,前者是吃主官私人的料,形成了一种幕主与幕宾的关系,他们的荣辱升降,全系在幕主的官运浮沉上,所以大都只知幕主而不知朝廷;而后者,是吃国家的俸,和主官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能否官运亨通,当然与领导对你的看法有一定关系,但最终还得落实在考核、升黜等一套制度上,从利害上着眼,自然是先有朝廷,后才是长官了。这种现象普及开后,在中国官场里形成了一种双轨现象:幕与府分离,府是冠冕堂皇的议政场所,幕是主官私人的小班子,决策于私幕,施行于府署。《世说新语》上晋朝时大臣谢安王坦之常找权臣桓温讨论公事,桓温让亲信郗超躲在帷帐后偷听,风动帐开,谢安大笑说,“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这句话可算是把幕僚身份虽然低微但却可以参预机要的实质点透了。北宋建国后,太祖赵匡胤为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专门针对这种幕僚现象订了个制度,无论哪一级衙门,凡记室(秘书)、参谋一类幕职,概由朝廷委派,不许主官私聘。从此,幕僚又还原到正官系统内。

降及明清,尤其是清朝中叶以后,情况又起了变化:地方衙门中吏胥盘结,凭他们通晓办事律令、格式和成例的资本,蒙骗乃至挟制官员,而那些一榜两榜出身的官员,做八股文头头是道,做“亲民之官”则昏昏如也,要挣脱这个网局,非得找人帮忙不可;至于更多的靠世袭、保举甚至是花钱买官做的人呢,有的连字也识不得几个,那就更窘了。

网络配图

比如独逸窝退士所辑《笑笑录》上,谓汴中有个由九品杂职慢慢保举到知县任上的老爷,全不懂坐堂规矩。第一回升厅审案时,刑房书吏事先准备好了一张传讯当事人和证人的名单,依公文格式,起首照例是“计开”两字。这位老爷不通,惊堂木一拍,先用朱笔在“计开”两字上点了一下,喝令“传计开”。

那刑房书吏肚子里好笑,又不便说破,竟诡词答曰:“计开未到。”这一案审过,又审下一案了,名单上还是“计开”为首,老爷又用朱笔点传,书吏仍以“计开未到”为答。老爷大怒云:“今日两案俱是‘计开’为首,乃敢抗传不到,明系差役买放!”马上就要请快班公人吃板子,急得捕快大叫“计开不是个人!”还有比这好歹识“计开”两字更次一等的,如明人冯梦龙所著《笑府》,谓某县丞纯粹是个文盲,凡买东西,都画个形状在账簿上。有一天知县来丞厅有事商量,恰巧县丞走开了,知县看见摊在公桌上的账簿,左看右看不懂,就用朱笔一行一行抹去。这时县丞回来了,只见账簿上多了那么多红杠杠,不由发急:“你衙内买红烛,如何也记在我簿上?”这种货色,可怎么做官办事呢?再进一步说吧,即便是一些很精干的州县官员,面对繁剧的征赋审案、发役科派等事务,也有不胜其劳的感受,稍有差池,轻则吃训,重则丢官,况且好多可以额外捞钱的事,也需要保密才行,哪能事事自己出头呢?好,正是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原因,催发了幕僚现象的再度兴盛。——当老爷的自己花钱聘用私人,我做官,你做事;又因为你是我花钱雇来的,所以你做事,我放心,也成了衙门里的“自家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备为什么不顾诸葛亮求情一定要杀张裕?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没分寸感的“聪明人”,在哪里都很难有好下场,你还没法怪人家领导不识货。兰花是好东西,可是长得不是地方,挡了人家的道儿,那能不给锄掉吗?网络配图三国时代有一段时间,蜀汉和东吴关系比较紧张时候,大臣伊籍奉命出使东吴。见了孙权,照例行了拜见之礼,孙权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寒暄说:“老伊啊,侍奉无道之君,辛苦了。

  • 史上的伟大皇帝之一:宋太祖完美的人格魅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无疑是历史上的伟大皇帝之一,是他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

  • 秦宣太后芈月跟西楚霸王项羽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芈月传》前段时间各大影视热播,很多影视迷观众突然瞬间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文盲,“芈”这个字难倒了一片粉丝,这个字作为姓氏是真实存在的,“芈”是古代楚国王公贵族的族姓。那么很多人就很好奇,芈月跟项羽什么关系。图片来源于网络从楚国的起源,以及可考察的历史记载资料上来看,楚国的人民大多是由芈姓季连部落组

  • 揭秘顺治与董鄂妃传奇般痴恋一生的爱恨情仇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皇帝们向来都是爱美人更爱江山的。可偏偏顺治帝是个异类,与其说他是个皇帝不如说他是个多情的诗人。他的浪漫与惆怅让他厌恶包办婚姻,在董鄂妃出现之前这个与众不如的皇帝一直是过着有性无爱的生活。直到顺治与董鄂妃相遇后,顺治帝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爱情。他痴迷的爱着董鄂妃,爱到可以抛弃江山

  • 他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刘禅,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在一些小说和影视剧中,一般把刘禅刻画成一个单纯、懦弱、没有责任感这样一个人物。因为:刘禅亲政后信小人远君子。但是,皇帝身边

  • 末路英雄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时间是什么时候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千百年来,一段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广为流传,更通过京剧名篇的演绎,真实还原了一代枭雄项羽兵败刘邦,与爱妻生死决别的感人故事。历史上,有关项羽虞姬怎么认识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由于没有确切史料的记载,此疑问至今尚无定论。图片来源于网络《史记·项羽本纪》曾经提略微到过,虞姬是项羽一生唯一挚爱的女子,却

  • 这位又懒又傻的皇帝怎样救回了濒死的大明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是一个明朝人记忆中,景况极度残酷的年头。这年的困难程度,以这时的五品学士,几年后铁腕强人张居正的晚年回忆讲:曾有异于汉唐末世乎?从辽东到甘肃,鞑靼土蛮骑兵动辄十几万人,组团打砸抢烧,从江西到广东,不是民乱就是海匪。还有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组团闹,中央的钱粮储备,最窘只够用三

  • 南宋抗金将士高宠竟然只是个虚拟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高宠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他是在小说《说岳全传》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在小说的设定中,高宠是岳家军中最勇猛的将领,南宋著名的抗金将士。高宠还是开平王高怀德的后人,祖先是高思继。高宠因为用得一手好枪,所以被称为是南宋抗金时期的第一枪。高宠之所以枪法如此之好,是因为他的先祖高思继是五代十国时候的第一名枪,所以高

  • 乾隆后妃比康熙少为何被后人评为“风流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终年八十九岁,年寿之高是任何皇帝都无法比拟的。再说他执政六十年,把皇位让给了皇十五子颙琰,改年号为嘉庆,那是出于无可奈何,因为乾隆皇帝登基时就宣称: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对他万分器重,为表示他要报答祖父的恩德,自己在位年数一定不能超过祖父在

  • 雍正皇帝暴毙之谜:真的被吕四娘刺死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雍正之死,史书记载非常简单,只是说,前一天,雍正在圆明园行宫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急召大臣,当晚即死掉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的死亡,史料没有记载。图片来源于网络据雍正的心腹大臣张廷玉的私人记录,当时雍正七窍流血,令他“惊骇欲绝”。雍正暴卒,官书不记载其原因,这自然就引起人们的疑惑,再加上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