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不称帝 三国鼎立的原因不只是妇人之仁

韩信不称帝 三国鼎立的原因不只是妇人之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743 更新时间:2024/2/14 10:26:33

易中天曾讲过韩信,说他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之仁”。也有别人说,多归之于韩信主观上没有准备三分天下的决心、意志或缺乏政治头脑等。这些说法对吗?其实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思想中充满了“妇人之仁”之类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机;另一种可能则是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而放弃了。当然第二种可能性要比第一种可能性大。

网络配图

韩信脱离刘邦自成一系的时机应该在项羽和刘邦相持,谁也无法取胜,而他正好消灭了项羽派去攻他的龙且大军,兵力大增时。这时有两人劝说他:一是项羽派去的武涉,韩信拒绝了,这很正常,说客是为项羽的利益而来的,项羽终究是敌国。另一人则是蒯彻(即蒯通),没有其他背景,从其说辞中看也确是从韩信的利益出发的。

蒯彻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鼎足天下。其说辞要点有四: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军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二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以原来是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为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勾践、文仲、范蠡为例说明;四是时机难得易失,不能犹豫。其逻辑性极强,所举例子也很恰当。以韩信之智,绝不会不明白。

网络配图

在蒯彻讲了前三点,韩信想了几天后,决定还是留在刘邦手下。这是韩信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吗?韩信是常胜将军,决不会有需要决断时犹豫不决的毛病。不能想象韩信用了几天时间,只是因为“妇人之仁”而不知该怎能么办。

这几天在干什么?很可能是在考虑分析蒯彻之计是否可行。韩信在初见刘邦时,曾为之分析项羽优点弱点,十分中肯,可见韩信绝非除了打仗不明白别事的呆子。能为常胜将军,必然能准确地分析了解敌方将领和我方人员,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会不了解刘邦吗?不可能。蒯彻所说确打动了他,他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去考虑。韩信一生作战从没败过,这说明他是非常谨慎的人,不是冒失鬼,不可能成功的事他是不做的。

网络配图

韩信仔细考虑后,认识到他由刘邦麾下独立出去的风险太大,不大可能成功,这样蒯彻再劝他不要失时机之类说法也就没有用了。至于韩信说刘邦对他有恩之类的话当然没错,但在那个战乱年代,相对于人们的利欲来说,恩情的作用只是一张遮羞的薄布。如果恩情能起那样重要作用,韩信就不会要刘邦承认他为假齐王,也不会在垓下之战前刘邦没正式封他为王他就不发兵。没有历史记载可以证明这样的判断,但是从情理上讲,这样说是最合理的。

问题在于当时韩信兵力那样强,似乎他想三分天下是没有什么人能挡住他的,为什么他会可能认为不成功呢?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刘邦善于“将将”。成功的君主都应该有“将将”的能力的:能识人、用人、控制人。这可不像易中天说的是很简单的事,从古到今能做好这些的人不多,刘邦是其中的佼佼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解密:毒士“贾诩”是如何做到“一计乱天下”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文和乱武,是指发生在东汉末期的一场掠夺东汉天子的事件。因为贾诩的字是文和,所以称为文和乱武。虽然贾诩字文和,他的行为可是与“文和”没什么关系。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正贾诩之谓也。网络配图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陈寿编写《三国志》时,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

  • 解密为何说明宪宗朱见深的万贵妃是“堕胎狂魔”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明宪宗朱见深身边的万贵妃,是历史上有名的“奸妃”。她相貌平凡,体格壮硕,比朱见深大十多岁,却获得了朱见深的专宠,在后宫中飞扬跋扈,祸乱宫闱。不仅如此,在后世史家的记载中,万贵妃还有一件更大的罪行:大肆戕害“龙种”,差点令朱见深绝嗣。她自己难以生育,也不让别的妃子生育,常常用药使别的妃子流产。网络配图

  • 揭秘:汉武帝唐太宗康熙三帝为何都犯同一个错?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康熙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都号称“千古一帝”他们的人生经历也挺像的,尤其是在立太子的时候,这三位都过早的立自己的嫡长子为太子,最后的结果是三个太子都没有当上皇帝,难道“千古一帝”的看人眼光有问题,或者说都看错了自己的儿子,这其中有什么隐情?汉武帝的太子刘据:网络配图虽然晚

  • 解密:历史上的隋文帝为何只有皇后没有嫔妃?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多半嫔妃一大票。其中数量最多的可能是伪天王洪秀全,一百多个,没有名字只有编号,今天从零零一睡到零零七,明天从二百三睡到二百五。这些皇帝中,有两个皇帝没有嫔妃,隋文帝和明孝宗。明孝宗没有嫔妃是因为他做皇子的时候就跟原配张皇后感情非常好,所以一登基就不愿意娶了。隋文帝没有嫔妃是因为太忙

  • 揭秘一代贤后卫子夫竟然是汉武帝的外甥女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李广利、李延年、李夫人的家族是“倡”,也就是歌舞世家,一直到1949年之前,都算是垫底的社会地位了,不抬举实在拿不出手。那“舞女皇后”卫子夫呢?探究她的家世,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爹”,史书有记载的是她的母亲卫媪,而没有父亲的名字,反倒是卫青这个私生子,父亲是郑季,说得很清楚。网络配图《史记·卫将军骠

  • 秦始皇能统一天下最应该感谢的不是长平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其功绩不可计数。其中,结束春秋战国数百年分裂局面,可谓秦始皇的首要大功。而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奋六世余烈和商鞅变法都是重要因素。当然,秦始皇可以剪灭六国,不断的兼并战争。但是,在笔者看来,在秦始皇的对外战争,有一场战争的意义不下于长平之战。一定程度上,秦国

  • 永乐大帝朱棣造反的原因竟然是这样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朱棣造反的事件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389年,朱元璋驾崩,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世袭。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听取大臣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开始采取“削藩”政策。图片来源于网络先帝朱元璋为了抵御外患,巩固疆土,将他的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藩王势力日

  • 梅妃被杨贵妃逼入冷宫之谜:梅妃为何被打入冷宫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梅妃(姓江,名采苹),敏慧能文,颇见宠于唐玄宗,但为杨贵妃所忌而失宠,最后死于安史之乱。梅妃江采苹,莆田人,其父江仲逊世代为医。江采苹聪明过人,九岁时就能诵读《诗经》中《周南》、《召南》等诗篇,并对父亲云:“我虽女子,当以此诗为志。”江仲逊便以《诗经?召南》里《采苹》一诗的题目为女儿名字,表示对女儿

  • 揭秘陈平:汉高祖刘邦的智多星居然是吃软饭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身边有一个神秘的人物,亦正亦邪,让人琢磨不透。司马迁说他志存高远、智慧超群,常能出奇谋,救刘邦于水火之中。清代学者王鸣盛则认为他是阴谋家、两面三刀的小人。他就是汉初名臣陈平。秦末天下大乱,陈平告别妻子,在魏王咎帐下做太仆。陈平有谋略,常进言献策,但是魏王咎不仅不采纳,还听信小人谗言为难他。于是陈

  • 揭秘:项羽乌江自刎后,麾下将领何去何从?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垓下之战是楚汉争雄的最后决战,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项羽兵败自杀。不过大家是否想过,项羽自杀时是孤身一人,他手下的那些将士都是什么结局呢?项伯严格来说,项伯不能算项羽的部下,而是项羽的叔叔。但项伯却是吃着项羽的,想着刘邦的。鸿门宴上,是项伯给刘邦通风报信,替刘邦挡剑;项羽分封诸侯时,项伯接受张良、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