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为何死的毫无尊严?只因骨子里缺少这个

韩信为何死的毫无尊严?只因骨子里缺少这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59 更新时间:2024/2/21 23:27:31

韩信是受到后人推崇的“兵仙”、“战神”。刘邦说他“战无不胜”,萧何称他“国士无双”,但是韩信最终的结局非常悲惨,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杀死在长乐宫中。在军事指挥上叱咤风云的韩信,做人如此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韩信骨子里缺少了一种东西,就是血性。在韩信年少的时候,有一个屠夫拦住他的去路。说你长得高高大大的,还每天佩着剑招摇过市,但是我看你其实是就个胆小鬼。如果你有种就拿剑刺我,没种的话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想了想,就伏下身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等他爬起来,看到的是路人的鄙夷和嘲笑。在史记的原文里,屠夫用的是“中情怯尔”四个字,意思是韩信的内心是害怕的,也就是怂。而这四个字也贯穿韩信的一生,韩信的失败皆因不敢冒险。

网络配图

在韩信接受胯下之辱的一千多年以后,有一个叫做郭威的少年面临同样的情况。一个屠夫站在他的面前,让他选择:杀了我,或者跪下钻过去。郭威毫不犹豫,一刀杀死了对方。郭威被关进监狱,不过并没有死。后来郭威从军,在戎马生涯中不断壮大自己,最后成为后周的创始人。

对比一下韩信和郭威,我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事情。那就是,你越是活得小心翼翼,越是害怕,不好的事就越会找上你。韩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之后一直逆来顺受。却因为功高震主,在35岁那年被杀死在长乐宫的钟室,不得善终。而郭威,他的名气远没有韩信那么大,而且生性鲁莽、脾气暴躁,按理说本该早就挂掉才对。可是他却当了皇帝,最终活到了50多岁。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没有错。韩信谨慎小心的性格,让他犹豫不决,患得患失,迟迟不能作出决定。特别是在和刘邦的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仍然对刘邦心存幻想,希望对方念在自己功劳的份上,饶过自己一命。他想不到的是,正因为他的功劳太大,所以才必须死!并不是没有人提醒过韩信,谋士蒯通一直在劝说韩信“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又说“‘时乎时,不再来”,劝说韩信把握住机会自立为王,但是韩信不听。

网络配图

韩信的核心问题是他不敢冒险。这说起来很矛盾,因为韩信毕竟是创造了“背水一战”这种著名的战例啊,但是他面对屠夫的时候却甘愿受胯下之辱也不敢反抗。这说明,韩信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是敢于冒险的,因为这种别人看起来很危险的事,对于战神韩信来说,危险性并不大。就如同普通人觉得百米跑进10秒以内是不可能的任务,而对于博尔特来说就是很轻松能办得到的。但是在自己擅长的军事领域之外,韩信就非常的纠结,他的人性的弱点就充分的暴露出来了。

如果单纯从军事上来说,韩信是不怵任何人的。但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竞赛。刘邦曾经两次闯入韩信的军营轻易夺取了韩信的兵权,而韩信也亲眼目睹了另一位战神西楚霸王项羽是怎么失败的。可以说,刘邦的政治才能对韩信来说是高高在上的碾压式的存在,韩信一直在心里把韩信当作是自己无法战胜的人物。这就是韩信的性格弱点,如果是项羽,肯定不会想这么多,直接开打就行了。虽然最后项羽也输给了刘邦,但是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可以赢的。而韩信呢,韩信从一开始就分析出来自己没有胜算,所以他不会行动。他并不是没有野心,而是一直在等待一个100的机会,一直等到死。

韩信的这种性格,如果是个普通人,也许总会受点欺负,但是因为安分守己,也能凑合的活一辈子。但是韩信不能,因为偏偏他有着无以伦比的才华,和一颗不安分的心。韩信从小就胸有大志,想要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他也有这个本事。但是由于性格的原因,他只能借助别人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却无法建立自己的平台。他只能成为一个高级打工者,但是这样一个有能力的打工者,老板能容得下你吗?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容忍身边有这样的威胁。所以韩信别无选择,他的结局除了造反,只有死路一条。

网络配图

由于内心缺乏血性,导致韩信的一生都是被动的,从来不会主动出击把握机会。韩信最早在项羽的手下打工,由于得不到信任,就跳槽去刘邦那里。可是刘邦仍然看不起他,于是韩信又要离开,最后被萧何追了回来。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萧何”呢?因为没有萧何韩信注定被埋没,他不会推销自己,面对挫折也只会逃避和退缩,不被人赏识就换个地方,从来不会想主动去掌控自己的命运。所以之后韩信带兵打仗,从讨要齐王到改封楚王,到被剥夺王爵改封淮阴侯,一步一步无不是被刘邦攥在手里的。

传说韩信临死的时候,被吊在长乐宫的大钟之内,头被大钟罩住,向上看不到天,脚下悬空,向下碰不到地面。因为刘邦曾经说过:只要韩信“顶天立地於汉土,绝不加兵刃於身”。所以吕后把韩信吊在钟里就不能顶天立地了。而韩信具体怎么死的,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宫女手拿棒锤,乱棒锤死。另外一种是被用竹片到或者桃木剑杀死,没有用兵刃,就不算是违背当年的承诺。无论是哪一种,韩信都死的毫无尊严。没有血性,缺乏器量,不敢冒险,缺乏主动掌控命运的能力,让韩信这位千古名将,兵仙神帅,最终在深宫里毫无尊严的死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将军朱祐和汉光武帝刘秀有怎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但凡在朱祐简介中,都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分不开的,这个人就是东汉的第一位皇帝,光武帝刘秀。因为朱祐和刘秀、刘演兄弟自幼相识,而且还一起在长安念过书,在新朝农民军四起的年代,刘秀、刘演兄弟在舂陵起兵,朱祐便成为了刘演的护军。后刘演被更始帝杀害,朱祐孤身一人去向刘秀报信,并一直在刘秀军中效力。图片来源于网

  • 唐朝开国猛将虽然有些傲娇 但晚年却落个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小编和大家说说一位英勇杀敌,万军之中取敌军将帅首级的猛将。这位可是与三国演义中张飞和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一样,浓眉大眼,不怒自威,而且在后世中他的形象被人们当作门神供奉,说到这想必大家也都猜出来是谁了,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尉迟恭,字敬德。网络配图野史中记载,尉迟恭是打铁出身,所以练就了很强的臂力,这也

  • 揭秘中国史上爱逛青楼的皇帝 你知道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姜小白,辅助他建立霸业的相国管仲在都城临淄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青楼“女闾”,招养了不少美女,生意做得很大,赚得盆满钵圆,也使得齐国社会更和谐、民众更安定。网络配图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异人其次是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异人,当时在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商贾吕不韦在他身上下了个赌注,或者

  • 三国当中的六对上阵父子兵 一个比一个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当中,存在五花八门的人物,不论是智谋超群的文人谋士,还是武艺高强的各路猛将。于是乎,这其中就免不了存在一些父子兵,而且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也是对应了那句话,虎父无犬子,父辈和子辈都是英雄式的人物。网络配图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这个人就不用过多的介绍了,能和诸葛亮的才智所匹敌的岂是一般的

  • 揭秘:大宋宋太祖赵匡胤为何一点也不好色?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天下的皇帝好色的不少,贪淫成性的更是举不胜举,至于夺人妻女的也不在少数。不过也有例外的,有些皇帝能够贪色不迷,端的是大丈夫所为,让人景仰。如今却说一位大宋朝的开国皇帝,名叫赵匡胤,居然坐怀不乱,堪称君子风范。那时赵匡胤尚未登基,因触怒当朝权贵,提一条短棍齐眉,外出逃避,来到山西太原清油观。恰好遇上被

  • 左宗棠和曾国藩交恶解:任何君主都不希望将相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湖南举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其后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两人更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人为了各自的名利而交恶,乃至绝交。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是确有其事,还是两人表演给清政府看的一出双簧……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人同为湖南同乡,自咸丰二年(1852),曾

  • 唐玄宗最喜爱的竟是温泉?远胜于喜爱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九黑山前摆战场,牧童识得旧刀枪。白发渔樵诸事懒,闲散,坐谈古今论兴亡。有夏商周秦连汉,三分南北至隋唐。看到史官褒贬处,得趣,不摇纨扇自然凉。台湾历史学家柏杨先生在总结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得失兴废以后,曾提出了一个“瓶颈”理论。他认为,就每个封建王朝来说,其开国君主故去后的三四十年乃是维持其正常统治的

  • 揭秘明朝首辅张居正真的是死于纵欲过度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万历帝十岁登基,张居正当了十年首辅,辅助皇帝处理朝政。他虽然不是皇帝,却肩负国家重任,以天下为己任。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甚至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但野史却说张居正死于纵欲过度……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梁启超(1873-1929)曾点评:“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要知道,明朝

  • 一个太监把持朝政被称作“立皇帝” 最终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有明一代,很好地解决了后宫干政,外戚依仗宫中有人而祸乱朝政的现象。但是却出现倒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宫中可依靠的人不多,太监成了香饽饽,最终阉党势力膨胀,甚嚣尘上。尤其是中后期,阉党把持朝政,祸害贤良,搞得全国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明朝阉党以刘瑾和魏忠贤为盛,尤其是刘瑾,人称魏忠贤为“九千岁”,而刘瑾则

  • 韩信不称帝 三国鼎立的原因不只是妇人之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易中天曾讲过韩信,说他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之仁”。也有别人说,多归之于韩信主观上没有准备三分天下的决心、意志或缺乏政治头脑等。这些说法对吗?其实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思想中充满了“妇人之仁”之类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机;另一种可能则是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