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将军朱祐和汉光武帝刘秀有怎样的故事?

将军朱祐和汉光武帝刘秀有怎样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041 更新时间:2024/2/21 23:27:15

但凡在朱祐简介中,都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分不开的,这个人就是东汉的第一位皇帝,光武帝刘秀。因为朱祐和刘秀、刘演兄弟自幼相识,而且还一起在长安念过书,在新朝农民军四起的年代,刘秀、刘演兄弟在舂陵起兵,朱祐便成为了刘演的护军。后刘演被更始帝杀害,朱祐孤身一人去向刘秀报信,并一直在刘秀军中效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始元年,朱祐和刘秀一起征讨河北地区,他们先后击破盘踞在河北的王朗和数十支农民军,朱祐战功显赫。在扫平河北后,刘秀称帝,封朱祐为建义大将军。

同年七月,朱祐和刘植坚镡岑彭等人一起参与围攻洛阳的战役。这一场战役至关重要,对东汉势力定鼎中原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同时镇守洛阳的是参与杀害刘演的朱鲔。在朱祐等人的拼死力战之下,朱鲔投降。刘秀便定都在洛阳,朱祐被封为堵阳侯。

第二年,朱祐和王梁、贾复等人与五校农民军与檀乡农民军战于漳水,斩杀十余万人。之后又在羛阳之战中,迫降了五万五校军。

建武二年十一月,董訢、邓奉叛乱,朱祐奉刘秀之命前去平定,结果在和邓奉的交战中失败被俘。但邓奉没有杀朱祐,反而被朱祐劝降。

建武三年,汉军和黎王秦丰交战。汉军一路进展顺利,却在秦丰的都城黎丘城下久攻不下。刘秀十分愤怒,让朱祐在城破之后诛杀秦丰及其三族。朱祐经过两年时间的围城,终于迫使秦丰投降,但朱祐没有杀死秦丰,只将他押往洛阳听候处理。

建武九年,朱祐奉命讨伐依附匈奴的卢芳,但由于卢芳受到了匈奴的支援,因此朱祐被击退,他和王霸等人退兵常山郡的南行唐一带,组建防线,阻挡匈奴势力的南下。

建武十五年,朱祐主动刺去官职,赋闲在家,于十年后去世。

朱祐的故事

朱祐和汉光武帝刘秀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朋友,因此朱祐的故事,也大多和刘秀有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次,朱祐和刘秀一起在长安求学,不料刘秀得了重病,需要买蜂蜜入药。但当时的刘秀身上没钱,买不起蜂蜜。朱祐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钱,为刘秀买了蜂蜜。这件事刘秀一直记在心里,他在洛阳称帝后,就赏赐给朱祐一石白蜜,并对他说:“这些蜂蜜,和我们一起在长安时买的那些蜂蜜比起来怎么样?”由此可见,刘秀和朱祐的关系,亲密到如同兄弟一般。

还有一次,也是发生在刘秀和朱祐一起求学长安的时候。刘秀去找朱祐,等了朱祐很长时间,终于等到了他。但朱祐所做的第一件事,竟然不是去招待刘秀,而是先去经堂听课。后来刘秀成为了皇帝,去到朱祐家里。这一次,朱祐不敢怠慢,赶紧出门去迎接刘秀。刘秀看见他,笑着说“这一次,主人该不会又丢下我一个人去听课了吧?”

刘秀成为皇帝以后,和将领们的关系唯独和朱祐最好。而朱祐又直言敢谏,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在刘秀刚出河北的时候,在行军的路上,朱祐大骂更始帝,劝刘秀自立。刘秀怕人多而杂,十分生气,假装拿起剑要杀朱祐。在刘秀击破王朗之后,朱祐再次劝他自立,刘秀又假装生气,要把朱祐收监。虽然每一次朱祐劝刘秀自立,都会引得刘秀对他训斥一番,但两人的关系却越来越好。从这个朱祐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刘秀把朱祐当成自己的兄弟一样看待。

朱祐的评价

自古以来,一直都将“二十五史”作为中国历史的官方资料和权威信息,因此对于朱祐的评价,我们也应该先来看看范晔在《后汉书》中怎么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范晔首先说,朱祐“质直,尚儒学”。这句话已经透露出两个信息,说明朱祐生性耿直,而且对儒学有一定的研究。但是朱祐并非一个迂腐的文士,他除了在文化造诣上颇有成就之外,对于带兵打仗,也很有一套。因此范晔又提到了朱祐带兵打仗的事情,他除了能打胜仗,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宅心仁厚,所以他“将兵率众,多受降”。他打的胜仗,斩下的敌人首级很少,大多是逼降敌人。评价朱祐说宅心仁厚,也是有依据的。当刘秀和黎王秦丰交战时,汉军已经把黎王围困在黎丘。刘秀亲自去城下招降秦丰,不想被秦丰骂了一通。因此刘秀心里十分不爽,对朱祐说,攻下黎丘之后,一定要杀死秦丰,并诛灭其三族。朱祐在围城两年后,终于攻下黎丘。但是他并没有杀死秦丰,而是把他押往洛阳,让刘秀发落。有人因此弹劾朱祐,但刘秀觉得朱祐此举是大仁大义的行为,因此也没有责怪他。

《后汉书》同时对朱祐的评价说“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这一点,同样和朱祐的儒雅仁厚有关。他禁止士兵抢掠百姓,但士兵们都喜欢放纵,因此经常埋怨他。由此可见,在士兵之中,朱祐的评价并不高。

《国榷》的作者谈迁对朱祐评价说,朱佑、刘隆、刘植等人,有的立有汗马功劳,有的运筹帷幄,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名将,是东汉复兴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朝开国猛将虽然有些傲娇 但晚年却落个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小编和大家说说一位英勇杀敌,万军之中取敌军将帅首级的猛将。这位可是与三国演义中张飞和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一样,浓眉大眼,不怒自威,而且在后世中他的形象被人们当作门神供奉,说到这想必大家也都猜出来是谁了,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尉迟恭,字敬德。网络配图野史中记载,尉迟恭是打铁出身,所以练就了很强的臂力,这也

  • 揭秘中国史上爱逛青楼的皇帝 你知道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姜小白,辅助他建立霸业的相国管仲在都城临淄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青楼“女闾”,招养了不少美女,生意做得很大,赚得盆满钵圆,也使得齐国社会更和谐、民众更安定。网络配图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异人其次是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异人,当时在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商贾吕不韦在他身上下了个赌注,或者

  • 三国当中的六对上阵父子兵 一个比一个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当中,存在五花八门的人物,不论是智谋超群的文人谋士,还是武艺高强的各路猛将。于是乎,这其中就免不了存在一些父子兵,而且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也是对应了那句话,虎父无犬子,父辈和子辈都是英雄式的人物。网络配图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这个人就不用过多的介绍了,能和诸葛亮的才智所匹敌的岂是一般的

  • 揭秘:大宋宋太祖赵匡胤为何一点也不好色?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天下的皇帝好色的不少,贪淫成性的更是举不胜举,至于夺人妻女的也不在少数。不过也有例外的,有些皇帝能够贪色不迷,端的是大丈夫所为,让人景仰。如今却说一位大宋朝的开国皇帝,名叫赵匡胤,居然坐怀不乱,堪称君子风范。那时赵匡胤尚未登基,因触怒当朝权贵,提一条短棍齐眉,外出逃避,来到山西太原清油观。恰好遇上被

  • 左宗棠和曾国藩交恶解:任何君主都不希望将相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在湖南举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其后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两人更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人为了各自的名利而交恶,乃至绝交。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是确有其事,还是两人表演给清政府看的一出双簧……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人同为湖南同乡,自咸丰二年(1852),曾

  • 唐玄宗最喜爱的竟是温泉?远胜于喜爱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九黑山前摆战场,牧童识得旧刀枪。白发渔樵诸事懒,闲散,坐谈古今论兴亡。有夏商周秦连汉,三分南北至隋唐。看到史官褒贬处,得趣,不摇纨扇自然凉。台湾历史学家柏杨先生在总结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得失兴废以后,曾提出了一个“瓶颈”理论。他认为,就每个封建王朝来说,其开国君主故去后的三四十年乃是维持其正常统治的

  • 揭秘明朝首辅张居正真的是死于纵欲过度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万历帝十岁登基,张居正当了十年首辅,辅助皇帝处理朝政。他虽然不是皇帝,却肩负国家重任,以天下为己任。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甚至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但野史却说张居正死于纵欲过度……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梁启超(1873-1929)曾点评:“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要知道,明朝

  • 一个太监把持朝政被称作“立皇帝” 最终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有明一代,很好地解决了后宫干政,外戚依仗宫中有人而祸乱朝政的现象。但是却出现倒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宫中可依靠的人不多,太监成了香饽饽,最终阉党势力膨胀,甚嚣尘上。尤其是中后期,阉党把持朝政,祸害贤良,搞得全国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明朝阉党以刘瑾和魏忠贤为盛,尤其是刘瑾,人称魏忠贤为“九千岁”,而刘瑾则

  • 韩信不称帝 三国鼎立的原因不只是妇人之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易中天曾讲过韩信,说他不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是因“妇人之仁”。也有别人说,多归之于韩信主观上没有准备三分天下的决心、意志或缺乏政治头脑等。这些说法对吗?其实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韩信思想中充满了“妇人之仁”之类愚蠢想法,而失去了良机;另一种可能则是韩信审时度势,认为脱离刘邦自成第三势力是不可能的,因

  • 解密:毒士“贾诩”是如何做到“一计乱天下”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文和乱武,是指发生在东汉末期的一场掠夺东汉天子的事件。因为贾诩的字是文和,所以称为文和乱武。虽然贾诩字文和,他的行为可是与“文和”没什么关系。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正贾诩之谓也。网络配图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陈寿编写《三国志》时,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