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宋时期皇帝球迷多:宋太祖竟还擅长花式足球

唐宋时期皇帝球迷多:宋太祖竟还擅长花式足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04 更新时间:2023/12/4 18:49:20

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鞠者”。而说到蹴鞠的起源,《太平御览》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记黄帝,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令军事无事,得使蹴鞠。”可见在当时,蹴鞠是国家军队训练士兵体能和技巧的重要训练项目。

在汉代,由于汉高祖刘邦这位“超级球迷”的推行,蹴鞠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皇宫内开始出现专业足球场,即所谓“鞠城”,设有专门的球场,四周还有围墙和看台,球则是实心的。比赛分两队,双方各有队员12名,以踢入球门的球数多少来决定胜负,是现代足球的雏形。据说,此后西汉的皇帝如汉武帝刘彻、汉成帝刘骜都酷爱踢球,刘彻踢球时,还令其文学侍从作《蹴鞠赋》助兴。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

网络配图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时,球体明显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唐代的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

不仅皇宫中有这样的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球踢得有多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当时踢球习俗的普遍。

南宋时期,球员还组织了博纳养生杯,相当于今天的中超联赛。球员团体叫“齐云社”,是专门的蹴鞠组织,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而其提倡的志诚、温良、尊重、谦让的10个紧要章程,和戒多言、赌博、猖狂、酒色的10个禁戒,也成为我国最早的球队章程雏形。当然,有比赛就有球星。施耐庵《水浒全传》中描写的那位——由一个市井泼皮逆袭成为殿前都指挥使的高俅,便是宋朝球技高超、经常陪伺宋徽宗踢球的著名球星。小说虽然在人物描述上做了一些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真实情况。

网络配图

此外,宋代还有一批聚集在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内的职业球星,他们定期在皇宫蹴鞠宴会上表演踢球,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是当时地位较高的职业球星。唐朝时,唐太宗、唐玄宗都爱看“蹴鞠”,“蹴鞠”迅速流行,宫中大小官吏也爱上了“蹴鞠”。当时,蹴鞠的形式有很大改变,技术也有很大提高,更接近于现代足球。所用的球用动物膀胱充气做成,然后用8块皮缝起来,弹性非常好。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疯狂“球迷”,这从现存的《宋太祖蹴鞠图》中便可以看出。

《宋太祖蹴鞠图》宽28.6厘米,长56.3厘米,原作者为北宋的著名画家苏汉臣,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则是元代钱选的临摹品。画面设色淡雅,用线古拙,踢球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宋太宗,观看的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等4位宋朝开国功勋。赵匡胤踢球在当时是赫赫有名的,他尤其擅长“白打”,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的“花式足球”,即踢球时,用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灵活变化,随心所欲,可使“球终日不坠”。

网络配图

除了球技,宋代的蹴鞠制作工艺比唐代也有新的提高,已经形成制作的标准工艺,如球的表面从8片发展为12片,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蹴鞠做成后,重量还是“正重十二两”,规格要“碎凑十分圆”等。工艺的进步,为宋朝的蹴鞠热开了中国古代足球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时期。

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恐怕是历史上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柳宗元因何从青年才俊跌落为长居蛮荒的囚犯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古今有成就者,无不坎坷,但坎坷的形式各有不同:陶渊明不能忍受为五斗米折腰而躬耕归隐;苏东坡在入朝与远谪的起伏中,悟透人生的荒凉;还有人经历的是长夜漫漫的悲剧,历尽痛苦……将这样的苦难尝到极致的,也许就要算唐朝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柳宗元了。从一个活跃在中唐政坛的青年才俊,陡然跌落为长居蛮荒之

  • 后主刘禅并非“扶不起”:装傻只为保己命救蜀国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往往是这样:一个个人魅力太强、太完美的君主,给他的后代带来的压力,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也难以承受的。这种压力,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也是实实在在的政治和社会压力。这样的君主在离世之后,如果没有十分周密的安排,往往会给政治体制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形成权力的断层。而几乎所有的二世君主,都难免要面对一个这

  • 无耻小人李儒焚城究竟造成了什么样的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这本史书小说中,出现了很多谋士,他们有些有济世经邦的才华,如诸葛亮、周瑜等人;有些忧国忧民,以拯救汉室为己任,如王允等人;但有些却是品格低劣、心狠手辣,如贾诩、李儒等人。那么三国演义李儒到底做过什么行为呢?图片来源于网络李儒,字文优,他还有个别名是叫李孝儒。他曾经担任的是汉室朝廷里的郎中令

  • 一直信奉孔子的朱元璋为何要羞辱宋濂和“衍圣公”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读中国历史,当代人常会奇怪,君王淫威之下的人们肯定是极度缺乏尊严,天天垂头丧气的,特别是在自尊方面比较敏感的文人,但事实是,旧时代的士子们似乎并不觉得自己活得有多么窝囊,哪怕直接面对高高在上的君王,自认为该争的也还是要争个不亦乐乎,甚至常常至死方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那是因为,中国的读书

  • 慈禧为何总爱扮演观音菩萨?觉得能普度众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照相术自从在法国问世以后,没过几年就传入了我国,传入了清政府。当时照相的程序很复杂,成本也很昂贵,在民间并不是很普及。在照相技术传入我国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历代帝王的“照片”主要是肖像画。而当时大清的执政者慈禧在老年后便迷上了照相。网络配图照片中间为慈禧。 慈禧总是挑选合适的服装来将自己妆扮成观音菩萨

  • 李世民的重臣魏征为何会被评为“千古之名臣”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曾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哥哥李建成的重臣,他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早早下手杀掉李世民,以免后患,可李建成没有听魏征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宣武门事变后,李建成被自己的弟弟李世民杀死,李世民做了皇帝。李世民君临天下之后,有人就向李世民悄悄告状,说魏征曾经替李建成出过好多对李世民不利的主意。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召见魏征

  • 汉武帝时期的和亲公主 再嫁国王孙子生女儿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也不是一味的就知道打仗,让少数民族不敢冒犯。为了达到目的,汉武帝也曾派公主远嫁和亲,最有名的就是细君。汉武帝和匈奴征战多年发现一个规律,匈奴打不过就跑,稍微放松一点就又回来,不胜其烦。为了夹击匈奴,汉武帝远交近攻,打算联合西域其他国家,共同消灭匈奴。乌孙国实力强大,而且是匈奴的世仇,正好满足汉

  • 朱元璋为何杀刘伯温:麾下文臣两大集团内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 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 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

  • 13岁的大唐金城公主为何嫁给只有7岁的丈夫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大唐宗室之女13岁的金城公主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会落到她的头上!她被选为出嫁给吐蕃王——当时吐蕃赞普的王后,实现“唐蕃和亲”。如果按照现在的计算方式(周岁),金城公主十足的年龄才12岁,也就是一个孩子,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肩负着继文成公主数十年之后的政治使命,金城公主她能做好吗?这一天是唐中

  •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人生带着悲壮的色彩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里如是评价廉颇。名将廉颇的整个人生跟其他的名将一样也带着悲壮的色彩,廉颇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为赵国效力,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纵观他的整个人生,他在早期是相当辉煌的,而到了晚期,他的处境甚至可以说称得上叫做凄凉。网络配图“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