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代宗出逃后,皇宫里都发生了什么?

唐代宗出逃后,皇宫里都发生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198 更新时间:2023/12/17 10:52:37

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唐代宗,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占长安,唐代宗被迫出逃。

代宗出逃后,人们再次开始站队。

他们当时主要有上中下三种选择。

上策,自然就是落井下石,总而言之,皇帝昏庸无道,现在他落难了,我再补上一脚,让他见鬼去吧。

这种选择的优点就是,能让以后上位的皇帝知道,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天下,从而在做事时,会顾忌别人的感受。

这种选择的缺点就是,如果皇帝渡过这个坎,难免会和你秋后算账的,在这种绝顶的政治舞台上,秋后算账的时候,可不是简单的交出一个脑袋可以赎了罪,因为这通常是死全家的事。

这种选择,让无耻小人去说,自然是高大上的。总而言之,皇帝代表天下人的利益,才叫天子;皇帝不能代表天下人的利益,那就是独夫民贼。你现在对皇帝玩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绝不是乱臣贼子,而是反暴政的勇士。

问题是,让正人君子去说,这种选择肯定是端不上台面的。因为皇帝再昏庸无道,他也是皇帝啊!关键是,你从前像狗一样的爬在皇帝前面,皇帝也从来没有断你的狗粮啊,现在皇帝有事,你就对皇帝痛打落水狗,你还叫人吗?

下策呢?自然就是趁机表忠心。总而言之,皇帝再昏庸无道,皇帝也拥有巨大的资源。现在人们都反对皇帝,你雪中送炭的给皇帝送温暖,皇帝肯定会记你一辈子的好,如果皇帝渡过这个坎,你一辈子恐怕也吃不完这种红利。

皇帝可以高高在上,主要原因就在于,心怀这种盘算的聪明人,实在太多了。

这种选择,抛开大道理去说,就是狗一样的选择。因为你一心想通过讨好昏君获取好处,你还叫人吗?

但是用大道理去说,那可了不得了,因为这就是圣人的选择。一切是显然的,皇帝是个昏君,他宠幸奸臣,祸国殃民,而且猜忌你、打压你、甚至还有可能要杀你,但是你依然无怨无悔的忠于他,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让无耻的小人说,这就是一种不当人非要当狗的精神;但是让正人君子去说,这就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事实上,皇帝可以高高在上,主要就是因为这种人实在太多了。因为不论表面上看起来,大家都在反对皇帝,但是只要进入操作阶段,总会有许多人不约而同的站在皇帝一边。

这样一折腾,那些积极反对皇帝的人,都会家破人亡了,而且成为乱臣贼子任人唾骂;那些在关键时候向皇帝表忠心的人,却会因此加官晋爵,而且成为忠义之士被人们学习赞叹。

中策呢?自然就是当吃瓜群众。总而言之,皇帝现在有难了,你既不落井下石,也不积极救助,而是在旁边假装啥也不知道。

这种选择的优点是,现在大家都看皇帝笑话,还有人对皇帝一个劲扔石头,你也在旁边看皇帝笑话,就算皇帝度过了这个坎,通常也不会清算到你的头上。万一皇帝因此退出历史舞台,新皇帝上位时,你也不会因为站在老皇帝一边,而受到各种牵连。

这种选择的缺点是,这种大奖摆在你面前,你不积极争取,日后难免会后悔的。我是说,皇帝有难,你积极救助,就可以获得无穷的红利,你竟然坐视这种机会流失,日后想起了,你能做到不后悔吗?

关键是,如果皇帝认为以前对你非常好,日后想起你在他有难时,竟然跟没事人一样,你觉得,一定能保住你的脑袋吗?

从这层意义上,单纯的基于利害选择,人们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做。

因为面对人生的选择,单纯的基于利害盘算,就有永远的上中下三策选择,而且各策都是有利又有弊。

唐代宗逃出长安城后,马上就有人选择对他落井下石了。

因为简单看,现在就是有人可以复制唐肃宗的成功。异族入侵,皇帝不管不顾的率众逃离帝国都城,现在你拥立一个皇族成员称帝,然后收复了长安城,再以此号令天下,可以获得的红利,那得多大啊?

而且从最简单的事实,你也可以分析出来,吐蕃人并没有占据关中的实力。因为关中距吐蕃人的军政中心太远了,吐蕃人到关中,其实已到了鞭长莫及的地方。皇帝之所以逃出长安城,主要是因为惹怒了军人集团,所以大家都有意无意的想看皇帝的笑话。否则,吐蕃人哪有机会杀到长安城下,更哪有机会杀入长安城呢?

从这层意义上,只要大家重新改组中央政府,稳定了军人集团的情绪,把吐蕃人赶出关中,那就是分分钟钟的事啊!

至少,吐蕃人不可能有力量控制关中地区,那是显而易见的事。如果有人愿意重组大唐中央政府,并且愿意和吐蕃人签订附有政治、经济利益的条约,吐蕃人没有理由拒绝啊。

从这层意义上,把吐蕃人赶出关中,并没有什么难度。唐代宗逃出帝国都城,主要是因为突然枪杆子失灵了,并不是因为吐蕃人有多厉害。

在这种背景下,丰王李珙在大家的支持下,试图坐镇关中复制唐肃宗当年上位的成功。而且简单的看,也未必没有机会。

丰王李珙是唐肃宗的弟弟,唐代宗的叔叔。而且在安史之乱后,也曾拥有过极高的军政地位。拥戴他当皇帝,从理论上没有多大问题。

而且此时,他们还有一张自己认为的王牌,那就是郭子仪会站在他们一边的。

唐代宗一上台,就剥夺了郭子仪的军权。从情理上,郭子仪应该会希望唐代宗消失于政治舞台上的。现在郭子仪就在关中,以郭子仪的影响力,如果郭子愿意与他们合作,他们就算成功一半了。

问题是,这些人与郭子仪一联系,郭子仪的态度非常简单,那就是我永远忠于皇帝!

郭子仪的这种表态,直接让丰王李珙一伙不知如何是好了。

毕竟以他们的军界影响力,不能取得郭子仪的支持,实在不足以实现他们的目标。

这样一来,他们当时就陷入万劫不复之中了,因为郭子仪架着高大上的名义,直接就把他们拘捕,因为他们这是标准的造反作乱啊。

郭子仪之所以愿意站在皇帝身后,是因为皇帝手里,还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存在。因为当时鱼朝恩坐镇陕州,而且第一时间就表态,永远忠于唐代宗。

鱼朝恩之所以忠于唐代宗,就是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如果唐代宗真被人清理出局,鱼朝恩一点活路也没有,因为从理论上,鱼朝恩就是祸国殃民的邪恶化身;就算他积极支持新皇帝上位,新皇帝也不会放过他的。

唐玄宗时代的大太监边令诚,听到唐肃宗灵武称帝,哭着喊着从安禄山控制的长安城跑到灵武,按理说,就算有天大的罪过,就凭他这份忠心,也应该可以免于一死了。结果让唐肃宗一刀把他砍了,因为这种邪恶化身的太监,代表正义上位的新皇帝是绝不会原谅的。

内侍边令诚复自贼中逃归,上斩之。

我们不知道边令诚临死前会想到什么,因为早知如此,跟着安禄山混,最多也就是这种结局吧,而且还能多活几年。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利害关系,自然就会知道,只要宦官控制着军队,人们敢动皇帝,就得想好后果。

事实上,大唐帝国的太监政治在此后得到强化,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因为通过这个惨痛的经历,大唐皇帝更真切的感受到,太监才是最自己可靠的力量,只有把更多的军权交给太监,自己才有机会面对已呈失控之势的军人集团。

皇帝的身份、军方大佬郭子仪旗帜鲜明的支持、鱼朝恩控制的军队坚定站在身后。大唐皇帝手上的筹码,已多于任何一个实权派了。而大唐皇帝的手上的筹码,并不只这些。

文官集团呢,肯定也是支持唐代宗的,如果唐代宗被军人集团运作下台,军人力量就会更上一层的楼的。

因为军人集团与文官集团一直存在排座次之争。

在地方政府中,坐头把交椅的官员,应该是什么人呢?在皇权控制力不足的地方,肯定是军方大佬;而在皇权控制力充足的地方,肯定是文职官员。这几乎就是最普遍存在的事实。

面对此情此景,不用说什么大道理,你是文职官员会希望加强皇权,还是希望皇权削弱呢?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事实,大约就会知道,唐代宗虽然逃出了长安城,拥有的权力资源,依然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总的来说,军人集团已被分割成碎片了,他们不论实现怎么的默契,也只是原始的、不稳定的联盟。这种默契,虽然可以动摇一下皇帝权力的根基,但是真想把皇帝摇下宝座,却显然需要可遇不可求的因素。

在此时此刻,皇帝感觉无法控制军队了,但是军人集团主要手段,也就是拒绝与皇帝合作,真正起来造反的力量,少得可以忽略不计。

当时跳得最欢的力量莫过于仆固怀恩,而仆固怀恩也维持着与皇帝最基本的合作;当时梁崇义已公然割据襄阳了,但他也没有扔掉皇帝的大旗;甚至河北的安史余部,现在也高举着皇帝的大旗。

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人敢站出来公然反对皇帝,恐怕分分钟钟就会让皇帝打得万劫不复。

现在就看支持皇帝的力量,能不能把吐蕃人赶出关中呢?

如果他们长时间无法把吐蕃赶出长安城,唐代宗的权力依然有可能失控。

但是吐蕃人到了关中这种鞭长莫及的地方,根本不可能长久驻扎。所以经过郭子仪的简单运作,吐蕃人就全面撤出了关中。

史书常常夸大郭子仪的神功无敌,总而言之,郭子仪一出场,就挽救了大唐帝国。

其实呢,吐蕃人进入关中,已到了鞭长莫及的地方,他们能取得这种胜利,纯粹就是抓住大奖的事。只要他们感觉大唐随时可能反攻时,自然会想着跑路的,因为不跑路,等大唐皇帝控制了局势,他们想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总的来说,长安城离吐蕃的军政中心太远了,远到了,吐蕃人根本无力控制的地步。因为在这种地方与大唐军队展开决战,吐蕃人是一点胜算也没有。

事情发展到此时此记得,真正的问题就是,皇帝敢不敢回关中了?

因为这样一折腾,郭子仪的地位,多少有些如日中天了,如果唐代宗回到关中,郭子仪一个想不开,会发生什么事,谁也不敢保证。所以有一段时间,唐代宗都不敢回长安了。

元振惧,又以子仪复立功,不欲天子还京,劝帝且都洛阳以避蕃冠,代宗然之,下诏有日。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犹豫、思考、运作,唐代宗终于还是决定返回长安城。

事情发展到此时,李光弼就比较尴尬了。

因为他作为与郭子仪齐名的将领,在皇帝处于危急的时刻,他竟然一直按兵不动,他这是想干什么?

当然了,事情发展到此时,程元振也需要当作替罪羊被交出来了。毕竟帝国发生那样的大问题,总得有个说法吧。

如果说皇帝没有犯根本性的错误,那些在关键时候看皇帝笑话的人,算怎么回事呢?问题是,皇帝怎么能背这种罪名呢?所以,主要罪过得找一个替罪羊,于是程元振被推了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魏忠贤在朝廷中只手遮天 魏忠贤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忠贤和雷震天谁厉害,魏忠贤为什么让崇祯继位,雨化田和魏忠贤谁厉害

    对魏忠贤和崇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即皇帝位。十一月初一日,崇祯帝办完皇兄的丧事,立即惩治魏忠贤。嘉兴贡生钱嘉征劾魏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脧

  • 杜预是什么人?第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受祭拜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上同时进文武二庙,文庙和武庙的区别,武庙祭祀谁

    杜预是什么人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文庙武庙最早是,祭祀孔子和姜太公,到唐朝之后把及历代文臣良将也设置进去享受祭拜,对于古代的文武大臣来说,能青史留名被记住和祭拜想必也是很多人的梦想,中国古代同入文庙和武庙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一个就是三国后期西晋初年的杜预,唐

  • 秦惠文王登基后,为什么一定要杀商鞅?他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对秦惠文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刚刚根基的秦惠文王下令将主持变法几十年的商鞅车裂处死。商鞅牺牲后,那些之前因变法而利益受损的旧贵族欢欣鼓舞,认为商鞅的新法马上会被废除。但奇怪的是,虽然用残酷的刑罚杀死了商鞅并灭了他的家族,但秦惠文王

  • 北魏冯太后是怎么改变历史的走向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北魏冯太后是怎么改变历史的走向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政治、权谋是男人的玩物,却也有一些女人能够走上舞台,比如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著名女政治家冯太后。前面几期我们介绍过,冯太后利用自己的权术,在刚做太后没多久就将逆臣乙浑诛杀。本来她将权力放

  • 对于难以确定疑犯的案件,司马芝是如何处理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你知道司马芝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古代掌管刑狱的官员为了政绩,追求所谓的结案率,往往会不惜手段,获得所谓的口供,因此,这屈打成招的事情也就经常发生。现代司法制度区别于封建法律,主要的在于,审理上不得刑讯逼供,而在判决上则是疑罪从无。其实,这种重事实重证据的做法在古代也有,三

  • 韩信的个人能力如何?韩信有哪些缺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韩信应该是汉初三杰中最出名的一位了,他也被认为是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的最大功臣。只不过谁都没想到韩信最后会落得一个狡兔死,良狗烹的下场,实际上这也暴露出了一些他的问题。其实纵观韩信一生,他的确立有诸多成就,但从个人能力这个角度来看,他多多少少

  • 刘邦拥有张良和萧何两位谋士,为何还打不过项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项羽为什么打不过刘邦,刘邦和项羽打仗最后谁赢了,韩信张良萧何哪个功劳最大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张良、萧何与韩信并称汉初三杰,也许众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疑虑,为何在韩信加入之前,确是僵持不下,而在韩信加入后,才扭转局面呢?项羽的实力毋庸置疑,能僵持不下已是艰难在刘邦的手下有着众多运筹帷幄之人,而若论勇将,却只有樊哙一位,可以说刘邦

  • 秦始皇为何没有除杀开国功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匡胤为什么不杀功臣,秦始皇没有杀过一个大臣,秦始皇不杀功臣吗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始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封建王朝初建,不是因为皇帝一个人打下的江山,而是更多的将军出生入死换来的天下太平,所以很多开国皇帝开国以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封功臣,然后开始杀功臣,为什么非要杀功臣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功高盖主,手握大权,这两点无非让皇帝很担心,于是便起了

  • 奇葩君主张献忠:在给部下的圣旨中也大骂脏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大中华民族复仇主义宣言仇圣,真实的张献忠,张献忠给刘进忠的圣旨

    明末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剽悍凶猛,自称“西营八大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攻破成都后,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后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称帝。张献忠部将刘进忠驻兵四川遂宁,屡次想进攻清兵占据的汉中。张献忠告诫其不要轻易发兵,刘进忠不以为然,执意出兵,导致大败。张献忠闻

  • 真相揭秘:李广和冯唐为什么不被重用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广是谁,李广被称为什么,类似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句子

    冯唐、李广性格中的显着特点即为憨直而不善逢迎,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非常透彻。而正因为如此,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在对待冯唐、李广的态度上,逐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雅量,能听得进逆耳之言的汉文帝比较欣赏冯唐、李广。网络配图《史记》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一次汉文帝与冯唐等人闲聊,因为匈奴入侵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