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学者:张居正被无限拔高改革理念与同僚相同

学者:张居正被无限拔高改革理念与同僚相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135 更新时间:2024/2/7 20:18:08

许多学者认为,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不畏讥弹,敢于担当,有传统政治家的优秀政治品格,他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但从历史大背景看,他的一些政策,实在谈不上是改革。我认为,对张居正无限拔高的做法是不妥的。

张居正的改革,与同朝大多数官僚的治国理念并无不同

《明史·张居正传》以“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概括了张居正施政。也就是说,张居正是在原有的政治框架中,通过强化控制、加强管理达到行政目的。张居正与同朝的大多数官僚治国理念并无不同,他的前任高拱,主张整饬吏治,加强边备、加强法制、加强理财,甚至自嘉靖后期以来的施政大都如此。张居正在政见上与高拱、徐阶等人相比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只是他比那些人更强悍,更有政治手段,因而执行起来也更有成效。正因此,张居正在当时才得到普遍的赞扬。

张居正最值得炫耀的事就是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不加赋如何国用足?因为核准征收赋税的土地增加了,这主要得益于清丈土地。从根本上说,当时国家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而是因为官府控制的征收赋税的土地增加了。无疑,就征收总量而言确实是加了赋的,而且这些赋税最后的实际承担者还是普通农民,地主有的是办法把他们的负担转嫁到普通农民身上。

还有,万历头十年的振兴,也并非完全是因为张居正一当了首辅就立竿见影,当时所谓“中外乂安,海内殷阜”,在很大程度上是收获了从嘉靖到隆庆年间所栽种的果实,是从徐阶到高拱等一系列能臣多年努力的结果。张居正的历史作用被夸大了。

至于一条鞭法的推行,张居正从中得到了过多的荣誉,也有可议之处。一条鞭法的产生和推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人一时之功。首先,一条鞭法不是张居正创造的,它是从嘉靖初年到隆庆年间由潘季驯、庞尚鹏、海瑞等人创立,先后在广东、浙江等地推行并逐渐完善的。由于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手续,便于操作,受到各地方官的欢迎,不少地方官热衷于推行一条鞭法,这种态势经嘉靖后期、隆庆年间一直延续到万历初年。张居正直到万历九年(1581)才提出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无疑,以张居正的身份,更利于一条鞭法的推行。但这也不过是顺势而行,“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不过因势而行之。”(《清经世文编》卷二十九,引自《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任源祥文)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1582),并且旋即遭到反攻清算,而此时一条鞭法的继续推行,就与张居正无关了。另外,一些人过大估计了一条鞭法的意义,说它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云云。实际上,一条鞭法的主要意义在于简化征收手续。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因此减轻。强行征收白银看似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实则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而加强专制控制,则是张居正执政的主要特征。这在施政理念上了无新意。强化专制权力,压制不同意见,做到令行禁止,不论皇帝专制,还是首辅专制,其目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万历七年(1579)正月戊辰,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毁天下书院。“是时士大夫竞讲学,张居正特恶之,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明通鉴》卷六十七)

禁止书院讲学,隆庆年间,在高拱等人的推动下就已经开始了。(《国榷》卷六十六,隆庆四年三月《禁提学宪臣聚徒讲学诏》)只是后来张居正的禁讲学更为严厉、更彻底。张居正在书信中有一篇夫子自道,他说:“(讲学)其徒侣众盛,异趋为事,大者摇撼朝廷,爽乱名实,小者匿蔽丑秽,趋利逃名。嘉隆之间,深被其祸,今犹未殄,此主持世教者所深忧也。”(《张太岳文集》卷二十九,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上《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造成各级官员“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因此他力主“不许别创书院”。(《张太岳文集》卷三十九)

讲学一事,不论就其内容而言,还是参与人员而言,都可以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过,士大夫对讲学趋之若鹜,各种新说层出不穷,就讲学活动本身和讲学内容的主流而言,它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如果说,大臣们畏惧舆论,甚至不惜对抗诏旨,蔑视官法,更反映出民间思想的觉醒和舆论力量的强大,这在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上都被认为是进步,而且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然而,一些人为了拔高张居正,对他加强专制钳制舆论的事,不是不提就是轻描淡写。

张居正的施政几乎没有受到多少批评,被批评的是他的贪权、专权、个人操守和政治道德

以往,评价者为了突出张居正受到的攻击,说他因是改革家,所以受到保守派的攻击,把他形容为“改革家没有好下场”的代表人物。其实是一种错位的评价。张居正的施政几乎没有受到多少批评,因为以强化专制为核心的政策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他所推行的一套政策在当时是被普遍接受的。

张居正被批评的是贪权、专权。明人沈德符批评张居正把自己比为历史上的霍光宇文护一类人物,说他“要挟圣主,如同婴孺,积忿许久而发。其得后祸已晚矣。”(《万历野获编》卷九)《明史》批评他“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清朝四库馆臣评价张居正说:“要其振作有为之功,与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近人邓之诚更明确指出张居正的“骄倨”,甚至“与人书自称孤或曰不榖。上表乞休,而曰拜手稽首归政。明明以摄自居。”(《中华二千年史》卷五,六,明代之政治)

张居正被批评的还有个人操守和政治道德,包括勾结冯保阴谋打倒高拱,捏造案件陷害异己,贪恋权位,乃至奢侈自恣,科场作弊,等等。

对张居正作出公正评价的历史尺度

我不非难张居正的专权。在当时的体制下不专权就做不成事。而个人操守也不是我们评价政治家的主要依据。我们评价张居正,主要看他的政绩和影响。无疑,他是明朝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具有传统政治家的优秀的政治品格。他曾说:“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真是大吕黄钟般的铮铮之言。他教育、辅佐幼主十年,弼成万历初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一代良相。张居正利用专制权力,强化管理,振衰起弊,使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是少有的治世能臣,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政治家。

张居正对旧制度修修补补,使其得到加固,如同给垂死的旧制度服了一剂强心剂,延缓了它的寿命。但是,通过加强专制巩固旧制度,是与当时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思想解放潮流背道而驰的。所以,张居正死后,社会变迁的潮流如同洪水冲决堤岸,不可阻挡,明朝历史进入了转型期。张居正成了最后的卫道士,历史走向了他的反面。

(作者为毛佩琦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主题链接

张居正评价诸说

海 瑞:“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王世贞:“器满而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 鱼烂不复顾”,“没身之后,名秽家灭。”

李 贽:“江陵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

邹元标:“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尔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臣,奚愧焉!”

陈子龙:“江陵辅政十年,国帑余千余万”,“是时九边晏然,内库充积,后来五十年太平,此基之矣。”

万斯同:“虽曰瑕不掩瑜,而瑕实甚矣”,“挟宫闱之势,以骄蹇无礼于其主”。

刘献庭:“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超:“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

熊十力:“窃叹江陵湮没三百年,非江陵之不幸,实中国之不幸。”

黄仁宇:“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

柏 杨:“他没有公孙鞅当时的背景,和王安石所具有的道德声望,更没有触及到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制度不合理的核心,他不过像一个只锯箭杆的外科医生一样,只对外在的已废弛了的纪律加以整饬。”

樊树志:“近人由于对张居正的敬仰与同情,对这位‘磊落奇伟之士’的另一面三缄其口,甚至为之百般辩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阎崇年揭皇太极死因:三高症患者 死于心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为延续前两册精彩内容,本书将视野集中于对明清最高权力斗争有巨大影响之皇室宗亲,及密切影响宫廷政治生活之宫女太监,详解其成败关键与命运走向,并透过对御药御膳之解析、国宝文物之品鉴,真实再现一个纵横捭阖、饮食男女、金帛珠玉里的宫廷世界。沈阳是清朝留都(陪都),沈阳故宫是“大故宫”姻系中最北边的一座皇家宫

  • 曹雪芹先祖后金时期住抚顺?新观点引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曹雪芹家族后金时期祖居地在抚顺。”抚顺市地方史学会常务理事白凤羽经过研究考证,在其撰写的《曹雪芹后金祖居地抚顺及其人物略传》中提出这一观点。日前,在抚顺市社科院召开的首届理论研讨会上,来自各方的专家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证。翻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找到考证依据参加研讨会的有抚顺市社科院原副院长曹德全、抚

  • 朝鲜历史上的张玉贞是谁? 张玉贞的历史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朝鲜肃宗之妃张禧嫔,本名张玉贞,朝鲜肃宗之宠妃,史书上多作“禧嫔张氏”。张玉贞出身自官宦之家,由于家族获罪而抄没入宫,为身份卑微普通侍女,因美貌出众被肃宗垂青,后因宫廷斗争被赶出王宫。几年后,再度被肃宗接回并宠爱百般,最后又因卷入党争而服毒自弑。诞有长嗣李昀(朝鲜景宗),景宗即位后曾追封生母

  • 陆贞原型北齐女相陆大姬 陆大姬是历史人物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陆大姬生活在北齐,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职位较高的女官,官拜侍中(宰相),权势显赫。据王世贞(1526——1590)撰的明代传奇小说集《艳异编》卷八 宫掖部四 中提到“后主皇后穆氏,名邪利。本斛律后从婢也。母名轻霄,本穆子伦婢也。转入侍中宋钦道家,奸私而生后,莫知氏族。或云,后即钦道女子也。小字黄花,后

  • 访朝后获启发 齐奥塞斯库强拆毁掉罗马尼亚首都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罗马尼亚来说,1977年的大地震给了齐奥塞斯库以机会,重建他心目中的首都。不过,地震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很多历史学家指出,1971年对朝鲜的访问,才是齐奥塞斯库改造布加勒斯特想法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这次访问对他的整个人生都是一个重要转折。那是令齐奥塞斯库夫妇无法忘却的访问,平壤如同一个

  • 齐奥塞斯库强拆毁掉罗马尼亚首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罗马尼亚来说,1977年的大地震给了齐奥塞斯库以机会,重建他心目中的首都。不过,地震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很多历史学家指出,1971年对朝鲜的访问,才是齐奥塞斯库改造布加勒斯特想法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这次访问对他的整个人生都是一个重要转折。那是令齐奥塞斯库夫妇无法忘却的访问,平壤如同一个

  • 与朱令室友祖父相关的一起清华学生命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原载于《文史精华》2005年12期这是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年轻人的死亡档案。说他年轻,是因为他死的时候只有34岁。如果他活到今天,该是一位76岁的老人。1963年5月11日,人们发现他死在单位一间破败不堪的独身宿舍里。极少有人去过他的住处,因为“那里埋汰,臭味熏人”(调查人李文发、马杰、张丙中196

  • 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至今仍疑点重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洋遭投毒被害身亡案已有初步结论。19年前,相似惨剧也发生在清华大学女生朱令身上。如今朱令全身瘫痪、100%伤残、双目近乎失明、大脑迟钝,如果不是当年的铊中毒事件,她也许将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多年来,朱令案件的重重疑点一直未被完全揭开。警方已认定此案系投毒,但究竟是谁投的毒?案件最

  • 赵俪生:革命队伍里的自由主义者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赵俪生先生(1917年4月25日——2007年11月27日)是百年中国史学地图上,一位具有独特思想和传奇经历的学者。按照辈分,赵俪生介乎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间,王瑶、冯契、陈旭麓之属。赵俪生的学思历程和思想路线,都受到正能量的熏陶。抗战时期,先知先觉,加入革命队伍,要是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这位“老八路

  • 陈浩武:下一个三十年历史学的任务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搜狐历史频道要我为其写几句话。大意是谈谈关于历史学者的责任云云。我不是历史学者,我现在主要在做关于信仰和文化方面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排斥我也愿意发表一下关于历史问题的看法。要谈历史学者的责任,首先,我觉得要对现阶段的历史现状作一个判断。我一直有一个"三个三十年"的历史观。我认为,中国近代自辛亥革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