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访朝后获启发 齐奥塞斯库强拆毁掉罗马尼亚首都

访朝后获启发 齐奥塞斯库强拆毁掉罗马尼亚首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260 更新时间:2024/2/7 20:17:51

对于罗马尼亚来说,1977年的大地震给了齐奥塞斯库以机会,重建他心目中的首都。不过,地震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很多历史学家指出,1971年对朝鲜的访问,才是齐奥塞斯库改造布加勒斯特想法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这次访问对他的整个人生都是一个重要转折。那是令齐奥塞斯库夫妇无法忘却的访问,平壤如同一个宏伟而又规整的兵营一般,充斥着对领袖金日成的崇拜传诵。盛大的游行和阅兵、穿着鲜艳衣服的可爱少先队员、无数佩着金日成像章的狂热群众,一切秩序井然,整齐划一。这使得齐奥塞斯库对布加勒斯特那些庞杂的具有不同时代背景和风格建筑的混搭风格感到厌恶脏乱的街头,党政机关的大楼挨着东正教的教堂,旧朝的纪念碑对着蹩脚的微缩版纽约式大厦,那些年迈而肥胖的乡下妇女,她们衣衫褴褛,穿着后跟已经磨破的靴子,毫无生气地清扫着首都街道的积雪。

夫人埃列娜也起到了怂恿的作用,她让齐奥塞斯库感受到,布加勒斯特和罗马尼亚都配不上他,他“太伟大了”。齐奥塞斯库决意要改造他的国家和首都,要建立一座干净、洁白、光彩夺目的城市,一个与伟大的自己相称的伟大首都。建立起宽广的主干道,把党政机关主要干部的9000栋住宅集中到同一地区,摧毁古老的布加勒斯特,将其纳入到“标准化”体系,一如在其他方面对罗马尼亚的民族、精神和化的统一性改造一样。

大拆迁的序幕徐拉开,仅仅在大地震后的半年后即1977年11月,政府的历史古迹局被关闭。局里的建筑师、工程师和工人被遣散。布加勒斯特大学历史系、人类学系和考古系的学者们也被勒令闭嘴。布加勒斯特不再需要历史、追溯、文化,推土机不会发问,不会质疑,只会坚定地去执行那“铁的意志”。

城里的许多座古教堂、宫殿、公共建筑和民宅,许多被列为受保护的文化古迹,都没有幸免。重大损失包括沃克雷什蒂修道院(1716~1722年间建成),它是“18世纪罗马尼亚最杰出的建筑”,政府花了3年时间拆除它。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原来最大的联盟广场附近,开辟了一条宽达120米的社会主义胜利大街。其中,建于1835年的Brancovenesc医院的被毁最令人痛心,这是整个罗马尼亚最有历史价值的医学建筑。这样,齐奥塞斯库就可以从他喜欢的共和国宫广场通往登博维察河对岸的社会主义广场,大街的两旁还计划修建豪华大楼。有3万户的住宅建筑被拆除,许多不幸的住户们被勒令24小时内滚出自己的家,一些业主自杀了。根据某个官僚的主意,这些不幸的失去家园者不仅要签字同意拆毁自己的住宅,有时甚至还要支付拆毁的费用。

曾经是犹太人在布加勒斯特的主要聚集地的区,这里本具有不可估量的人类文化学意义,却被毫不犹豫地列入了拆迁计划。更可悲的是,夷平了66公顷街区以后,这里却荒废了。齐奥塞斯库原本计划在这里修建一个3平方公里的游乐场,这块地一直到2009年都是荒芜的,后来被出租给一个奥地利商人来开发。

“建筑屠杀”直到1989年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垮台才宣告结束。而布加勒斯特的老城区基本已经不复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齐奥塞斯库强拆毁掉罗马尼亚首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罗马尼亚来说,1977年的大地震给了齐奥塞斯库以机会,重建他心目中的首都。不过,地震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很多历史学家指出,1971年对朝鲜的访问,才是齐奥塞斯库改造布加勒斯特想法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这次访问对他的整个人生都是一个重要转折。那是令齐奥塞斯库夫妇无法忘却的访问,平壤如同一个

  • 与朱令室友祖父相关的一起清华学生命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原载于《文史精华》2005年12期这是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年轻人的死亡档案。说他年轻,是因为他死的时候只有34岁。如果他活到今天,该是一位76岁的老人。1963年5月11日,人们发现他死在单位一间破败不堪的独身宿舍里。极少有人去过他的住处,因为“那里埋汰,臭味熏人”(调查人李文发、马杰、张丙中196

  • 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至今仍疑点重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洋遭投毒被害身亡案已有初步结论。19年前,相似惨剧也发生在清华大学女生朱令身上。如今朱令全身瘫痪、100%伤残、双目近乎失明、大脑迟钝,如果不是当年的铊中毒事件,她也许将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多年来,朱令案件的重重疑点一直未被完全揭开。警方已认定此案系投毒,但究竟是谁投的毒?案件最

  • 赵俪生:革命队伍里的自由主义者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赵俪生先生(1917年4月25日——2007年11月27日)是百年中国史学地图上,一位具有独特思想和传奇经历的学者。按照辈分,赵俪生介乎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间,王瑶、冯契、陈旭麓之属。赵俪生的学思历程和思想路线,都受到正能量的熏陶。抗战时期,先知先觉,加入革命队伍,要是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这位“老八路

  • 陈浩武:下一个三十年历史学的任务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搜狐历史频道要我为其写几句话。大意是谈谈关于历史学者的责任云云。我不是历史学者,我现在主要在做关于信仰和文化方面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排斥我也愿意发表一下关于历史问题的看法。要谈历史学者的责任,首先,我觉得要对现阶段的历史现状作一个判断。我一直有一个"三个三十年"的历史观。我认为,中国近代自辛亥革命10

  • 邵建:观念是解读历史何以然的钥匙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就我个人的写作兴趣,不在史,而在论。史家傅斯年言及史学时曾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体力活,也是基本功,我向来视为苦役,唯恐避之不及。这就注定我不可能走史家之路。但,面对现成史料,哪怕它是陈旧的,我倒很愿意从观念角度对其解读,或曰从观念出发对其重新发现,并由此观察观念与时代之间的互动

  • 马勇:用历史学参与历史的创造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传统,即便从孔子算起,中国历史学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走过了一个漫长道路,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宗教。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中国人的历史意识淡薄,无神论、唯物论宣传,使相当多的中国人既不怕地狱,更不怕历史。这是中国文明的悲剧。史学本质孟子说,孔子作

  • 胡耀邦如何面对被拆迁群众:我应向人民检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1952年的1月8日,时任川北区党委书记和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同志在南充市检查工作。在步行途中,又检查了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和工人俱乐部工程。这时许多拆迁户向耀邦同志围了上来,纷纷诉说拆迁中的问题,当时政府威信很高……耀邦同志如何面对被拆迁群众:我应向人民检讨1952 年的1 月8 日,时任川北区党委

  • 胡耀邦的公车:孙子发高烧需要送医院也不准用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湖南客人看此情景,对胡耀邦如此公私分明,肃然起敬。胡耀邦的秘书说,胡耀邦从来就这样廉洁奉公,有次他的儿媳身体不适,上班又顺路,要搭他一段便车,他都不肯,说这是我的工作用车。如何控制“公车私用”,是当今内地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广州市为了监控公车的使用,不惜花费1600万元巨资为万辆公车安装GPS;

  • 胡耀邦平反冤案:敢于触犯“伟大领袖”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要平反冤假错案,就不仅要触犯“英明领袖华主席”,更主要是要触犯“伟大领袖”毛泽东。既然是他老人家钦定的,哪个吃了豹子胆的人敢去太岁头上动土!正是胡耀邦,他有理有据、理直气壮地敢于去触犯这个“逆鳞”,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粉碎“四人帮”,我们党得到了新生,社会主义制度有了复兴的希望。但是前途茫茫,人心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