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称王的真相是什么?为了弥补称王合法性的刘备做了什么

刘备称王的真相是什么?为了弥补称王合法性的刘备做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622 更新时间:2024/1/24 3:03:12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称王的真相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在刘备在汉中之战后,他的势力达到了巅峰。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那就是进位汉中王。刘备的这个举动,表示了自己和曹操的彻底决裂。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以汉朝丞相为旗号,占据着政治的制高点。可是当时,曹操也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给自己进位王公,加九锡。完全违背了汉高祖的非刘姓不得封王的誓约。

所以,刘备称王就是对曹操的最大的反击。在当时,曹操在得知刘备称王之后,气得暴跳如雷。他痛骂刘备是卖鞋的小儿,要亲自率领大军讨伐刘备。只是当时曹军刚从汉中撤出,军心士气都无法再继续作战,曹操这才作罢。

不过,刘备自己称王,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被曹操把持的汉献帝的认可。这就使得刘备称王的合法性遭到了天下人的质疑。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刘备也采取了一定的方式,来使自己的称王合法化。

刘备称王的程序是这样的,他的手下先集体上表劝进,让刘备以天下苍生为重,进位为汉中王。刘备在推辞不过后,接受大家的劝进。接下来筑坛举行进位的仪式,向汉献帝遥祝后登上王位。然后再向汉献帝补个报告,万事大吉。

我们今天看这个程序就感到好笑。刘备的这个进位的程序,完全是一个以下克上的程序。在没有汉献帝的批准下,就自行其是。于是,刘备就得想出一个冠冕堂皇的形式,来掩盖自己程序上的缺陷。

于是,群臣劝进就成了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同后世赵匡胤黄袍加身一样,刘备也被群臣以大义的理由所逼迫,被迫称了王。那么,这个把戏究竟有多少人信呢?在《三国志》中,就记载了有人当时就反对刘备称王。这些人有刘巴、雍茂等人,刘备找个理由杀了雍茂,这才将反对的意见压制了下去。

由于这件事确实有违礼法,在史书中也对此事有所避讳。尤其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这件事根本就没有提及。只是在后来刘备登基称帝时,才写了诸葛亮的表现。这里的微妙记述,也说明了一些端倪。

不管怎么说,刘备依然进位为汉中王了。而在劝进表上,微妙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这个劝进表里面,刘备的军政一把手都没有排在前面。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是如此记录这些人的排序的: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人中,诸葛亮被排在第五,关羽竟然连前五位都没有排进去,排到了第六位。而排在前四位的是马超、许靖、庞羲和射援,那么这四人是何许人也,居然排到了刘备的左膀右臂,诸葛亮和关羽的前面。下面我们就看看他们的身份来历。首先是马超,马超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是公侯世家。如果从他在汉朝的官职、爵位来算,应该是刘备阵营中最高的,所以将他排在首位是众望所归。而且马超还代表着汉朝世家体系,他自身有着汉朝历代功臣世系的血缘。第二位的许靖则是天下名士,他代表的是士林一族。许靖在担任官职后,曾经担任尚书郎,掌管官员的选用。因此,许靖在选拔任用官员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的声誉,也慢慢增加起来。到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当时在刘璋手下的许靖想要越城墙投奔刘备,被刘璋抓获。刘璋投降后,刘备鄙薄许靖的为人,不想任用他。

法正向刘备说,天下有的是博得虚名而无真正德才之人,像许靖就是如此。还说许靖的虚名,已传播天下,劝刘备任用许靖,来招揽天下的人才。我们从这一件事就能够看到,许靖在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名士,代表着士林的态度。

第三位是庞羲。他代表的是益州本地的世家大族。庞羲是刘焉的通家,在益州发展势力后,又和刘璋结为姻亲,他的女儿嫁给了刘璋的儿子刘循为妻。庞羲在刘备攻打刘璋的时候,看出刘璋大势已去,便毫不抵抗的投降了刘备,得到了刘备的任用。庞羲身兼世家大族和刘璋姻亲的双重身份,能够代表益州的豪族的态度。

第四位是射援。这个人大家都不太熟悉,不过此人也是官宦之后,当时的名士,社会名流。他的妻子就是汉末名臣皇甫嵩的女儿。因此,射援的往来多是汉朝的旧臣。他对当时汉朝的朝廷中的一些旧臣也会有影响。

从第五位之后,就是以诸葛亮、关羽为首的刘备的手下了。他们都是跟随刘备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对刘备的忠诚是没有疑问的。他们虽然排在后面,但是,刘备的事业也主要由他们来支持。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马超、许靖、庞羲、射援等人虽然排在劝进表的前列,可是他们并不是刘备重用的人。而把他们排在前面,无非是要利用他们的名声。他们或是世代公侯,或是当时名士,或是地方豪族,或是汉朝旧臣。有了他们的推举,为刘备的劝进表增色不少。同时,也向天下显示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是得到了各个阶层的认可,是众望所归的。

正是这个原因,为了营造一片群情激昂,众望所归的氛围,刘备才将马超等四人排在前面。他们只不过是刘备进位汉中王程序中的工具,利用的是他们的名望,而不是他们的才能。所以说,真正刘备的班底虽然排在后面,可是刘备政权还是牢牢掌握在以诸葛亮、关羽为首的这些人的手中,排在前面的人只是个虚名罢了。

不过,虽然刘备采取了这种手段,竭力将自己的进位汉中王的举动披上一层合法化的外衣。但还是给他的事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大家都从这举动里看出刘备的野心。虽然刘备的劝进表写得花团锦簇,里面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名流,似乎是刘备不得已而为之。可是死在劝进表后的雍茂,终生不多说一句话的刘巴,都让我们看透了这一幕背后隐藏的血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慈禧太后为什么能够垂帘听政 “第一枪”又是如何打响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宋朝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垂帘听政的皇帝

    很多人都不了解慈禧垂帘听政,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听政这个词根本不准确,慈禧,这个当时只有二十七岁的女人,实际上是垂帘“亲政”。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要垂帘听政?只为了皇权的延续!咸丰皇帝遗诏的漏洞,让慈禧和慈安变成了两个“人形图章”!咸丰帝对身后事的安排有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决策

  • 萧耨斤:生下皇子野心勃勃,晚年被儿子软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如懿有生下皇子么,卫子夫怀孕生皇子视频,大婚之日纳妾王妃潇洒离去

    她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妃子,生下辽国天子,最后却被幽禁宫中,晚景凄凉。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钦哀皇后萧耨斤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萧耨斤,皇后述律平的后代,祖父曾是北府宰相,她的出身无疑是显赫的,但她的性格绝不是善类。萧耨斤长得不好看,耶律隆绪一开始看不上她,只是安排她当萧太

  • 慈禧真的是清朝历史罪人吗 下罪恶种子的人应该是此人才对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是中国历史的罪人,清朝是历史的耻辱,为什么没人能推翻慈禧

    对历史罪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因为播出了许多收视率较高的清宫剧,所以各位可谓是特别的了解清王朝。他是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距离现在也就只有100多年的时间。于是和其他朝代相比,我们对清朝更加感到好奇,实际上对于清朝,各位始终都有相对复杂的感情。毕竟由于这个朝

  • 探索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一生,为什么说他“不正经”?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金圣叹的代表作,金圣叹之人生快事,金圣叹的成就

    金圣叹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金圣叹是明末清初人士,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可能不少朋友听说金圣叹就是从他批评《水浒传》、《西厢记》等作品中知晓的。从人物性格来看,金圣叹为人孤高,狂放不羁,当然批评家一般也都不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然也做不了这样的事。

  • 刘彻为何被汉景帝立为太子?背后有什么样的目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景帝与汉高祖的关系,刘彻,汉景帝为什么传位刘彻

    刘彻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公元前150年,20岁的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而年仅7岁的胶东王刘彻被立为太子。这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汉景帝刘启要废太子不算什么稀奇事,历史上有很多的太子被废或者差点被废,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刘启转而让7岁的刘彻来做太子呢?要知道刘

  • 诸葛亮明知夷陵之战会战败,他为什么一字不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夷陵之战为何不带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参加夷陵之战,三国演义夷陵之战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命关羽镇守荆州,张飞镇守阆中,魏延镇守汉中,诸葛亮赵云跟随自己坐镇益州。同年7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斩杀曹军大将曹仁,又水淹七军,捉于禁,斩庞德。曹操认为许昌离荆州太近,怕汉献帝受到惊吓,甚至

  • 李隆基为何要发动第二次政变?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朝政变为什么那么多,李隆基上官婉儿,李隆基太平公主政变

    你们知道李隆基为何要发动第二次政变李隆基在他25岁那年,就与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联手,挽狂澜于既倒,发动历史上著名的“唐隆政变”。不仅成功地将李唐王朝挽救于水火之中,还把皇帝一系从唐中宗一系转向了自己的父亲唐睿宗一系。可就在唐隆政变发生后的三年,也就是公元713年,李隆基以皇帝的身份再次发动政变,彻底拿

  • 朱棣和朱棡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所谓朱棡谋反是真的假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周王朱橚和朱棣的关系,朱棣为什么要谋反,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

    还不知道:朱棣和朱棡关系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棡,为朱元璋的三儿子。而在朱元璋建立的尊王攘夷思想之下,他与秦王朱樉、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谷王朱橞等兄弟九人,驻守辽东、长城、吐蕃一线,也成为朱元璋希冀的“藩屏”。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棡受封为晋王,封地

  • 明朝大臣杨宪之死很是蹊跷 有关于死因的说法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哪一位皇帝最终废除了人殉制度,明朝杨宪剥皮简介,朱元璋杨宪死于哪一集

    对杨宪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杨宪原名杨毕,他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得力大臣之一,属于刘伯温的浙东集团。笔者认为杨宪不仅是死于骄纵专权,他还不自量力想和李善长、胡惟庸等功勋元老作对。杨宪本来只是个文官,任检校(其实就是个大特务)一职,他观察能力强,办事情也是非常小

  • 有关于大明将军傅友德的死扑朔迷离 究竟哪一种说法最为可信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伪士当去,迷信可存,大明风华樊将军

    很多人都不了解大将傅友德,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大明将军傅友德到底是因何而被处死,各种记载扑朔迷离。现在来看看到底有多少说法,现在来分析一下那种最为可信。首先“傅友德赴宴愤而杀子”一说,有以下三个出处,所记载的具体情节与经过有差异,但都是赴宴愤而杀子再自尽:朱元璋1.大明将军傅友德之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