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整顿官吏作风:报告空洞者被暴打

朱元璋整顿官吏作风:报告空洞者被暴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979 更新时间:2024/2/17 15:05:53

朱元璋大力整顿官吏作风,在改善文风、提高效率上动了不少脑筋。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后,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重要指示,干脆就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这在历代皇帝中极少见。

《明史》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读来还让人会心一笑。

1376年,司法部副部长茹太素给朱元璋打了一份报告,长达17000字,朱元璋看得眼花,就让秘书敏念给他听,都念到6300多字了,还不知道要说啥。

朱皇帝实在受不了,当场找人把茹部长狠揍了一顿。

网络配图

第二天又让王秘书接着念,从第16500字到结尾,茹太素提了5条工作建议,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朱皇帝采纳了其中4条。

事后朱元璋苦笑说:“当大臣不容易,当皇帝又容易吗?我需要的是接地气、解难题的意见建议,可明明500字就能说清楚,这老茹偏要整一大堆没用的,真耽误事。”

一直有人对朱元璋暴打茹太素有看法。

对下属一不合意就动手,作风确实简单粗暴,但了解背景后,对事情的理解会更全面。

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新政权面临大量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内外形势都很严峻。

战后社会经济凋敝,土地不均,农业基础设施阙如;饥民遍野,人口数量下降;各业不兴,社会无法正常运转;矛盾尖锐,官民冲突时有发生。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企图卷土重来;蒙古鞑靼、瓦剌各部日渐强大,虎视眈眈。

特别是进城之后,明政权中许多官员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各派人马争权夺利,贪贿成风。中央政府权威低下,政令不出南京城。官风虚头巴脑,政权在文牍中空转。

总之此时朱家王朝基础不牢,随时可能夭折。

朱元璋忧心如焚,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整顿和改革。

就在狠打茹太素这年,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三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构建了明王朝的行政和统治架构。

网络配图

他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各种措施,创新惠农利民政策以收拢人心。

在打击贪腐方面,朱元璋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卖力,其手段之残酷可谓空前绝后,明初吏治因此稍微清明,政权的合法性迅速得到社会承认。

朱元璋大力整顿官吏作风,在改善文风、提高效率上动了不少脑筋。

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后,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重要指示,干脆就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这在历代皇帝中极少见。

制度加榜样,不着边际、不负责任的议事方式逐渐改变,使得明一代公文比较简练有骨,行政效率较高。

明后期有两个懒皇帝二三十年不上班,政权竟照常运转,不能说与此无关。

网络配图

史家认为,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封建君主之一。他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200多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所谓“清承明制”。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史鉴凿凿。

试想,当初如果朱元璋放任官员队伍混日子、玩虚的,把时间年复一年耗在文字游戏中,不要说成就伟业,就是当个“维持会长”都很难:以当时的形势,朱氏很可能像后来的李自成一样昙花一现。

所以,茹太素这样没有使命感、紧迫感的官员,遇到有抱负、真干事的朱皇帝,不挨揍才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秦桧后裔处理历史包袱:称"一朝天子一朝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问秦桧后裔的故事未必靠谱,靠谱的是中国人的心态和处理家族包袱的机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应重视的是当下,是未来。处理尴尬的最好办法,就是走出尴尬、搁置尴尬。图片来源于网络秦殿撰大士在朝时,一日上(乾隆)偶问曰:“汝家果秦桧后人乎?”秦无他言,但对曰:“一朝天子一朝臣。”——《清朝野史大观·清人

  • 曹操智囊荀彧因何事犯了忌讳竟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图片来源于网络《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操发动了东征合肥之战,他特地请天子派时任尚书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荀彧到后,曹

  • 双剑大侠刘备为何不显露真武艺真相只有关张知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细想,刘备屡次成功地在千军万马军中全身而退,而且连根毛也没少过!无数次单人匹马闯敌阵,竟毫无闪失,武功肯定也并不是常人能比的!图片来源于网络现在说起三国高手,人们老在嚷嚷什么方天戟、青龙刀,或什么张飞矛、子龙枪,其实只要略知武艺常识,皆当知“百日练刀、千日练枪、万日练剑”的道理。刀枪练精,其根底

  • 乾隆皇帝“维稳”三招:恩威与封锁消息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偶然翻书,发现“维稳”的猫鼠游戏古已有之,譬如乾隆帝就曾有过一次伟大实践。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马戛尔尼勋爵率领近700人的庞大使团,航海近一年,于翌年9月14日在热河觐见了乾隆。大清君臣满以为这是“远夷慕化”,前来归顺效忠,不料这些“野蛮人”在国书中竟敢和天朝比肩,自称“兄弟

  • 汉景帝的智慧:遵循汉文帝的政策确保稳定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三个哥哥先后死去,所以他得以继承帝位。作为皇帝,他是“文景之治”这一治世的完成者,其历史地位非常突出。其实,在他当皇帝期间,地震、飓风、旱灾、蝗虫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把一个文帝开启的“治世”延续下去,他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图片来源于网

  • 明朝朱元璋“重典治国”不只为遏制官僚腐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的“重典治国”制度受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明朝的“重典治国”的方略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并达到了统治者的目的,但是它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当代对官员贪腐的治理也是国家法治的一部分,但是“重典治国”以威吓的方式达到效果,与现代法治文明不符,不应为现代法治所取。当代中国

  • 揭秘秦始皇最信任的谋士李斯居然是个骗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人是会变的,而人性不会。中国历史上最矛盾的人莫过于李斯,此人与韩非子是同窗,他协助秦始皇建立统一了秦王朝成为了不世之能臣,统一文字、度量衡,实行中央集权、采用郡县制等等。然而他的却做了两件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杀害韩非子,拥护胡亥登基,其结果不仅让自己死于非命,也让秦王朝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果然不

  • 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李斯为何被腰斩并夷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08年7月,秦国的丞相李斯与他的儿子被押往咸阳的街市处斩。李斯为自己当初所犯下的政治错误而深深懊悔。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游时,突然得病死去。这时,随行的丞相李斯被中车府令赵高拉入了政治漩涡。在赵高的极力诱惑下,也由于贪恋权势,李斯竟参与策划了一起宫廷政治阴谋。他们对外封

  • 秦赵渑池会的真相:没有蔺相如也绝不会谈崩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时期的秦赵渑池会可谓家喻户晓。有关会盟中的斗智斗勇,秦国君臣的骄横凌人,赵王的怯懦,赵国大臣的果敢,经过太史公的妙笔渲染,早已是脍炙人口。蔺相如临危不惧、勇斗强秦从而力挽狂澜的高大形象,连小学生都已耳熟能详。渑池会作为一个外交史上的杰作,也已经成为弱国凭口舌机智安然挫败强敌的典型。然而,事实果真

  • 揭秘负荆请罪时廉颇其实很年轻?比蔺相如小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廉颇负荆请罪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凡有负荆请罪的图画,画面的廉颇必是须发皆白的老头子。中学语文课本教师用书中还说,这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老将军”;小学课本的插图也将廉颇画得白胡子老长。图片来源于网络然而,考之历史,这个时候的廉颇应该是一个青年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