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人事交际:曹操给诸葛亮送口香糖表问候

三国人事交际:曹操给诸葛亮送口香糖表问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17 更新时间:2024/1/7 14:48:36

历史的“心”河

史上最微妙的是什么?是人事。封建社会一些王朝集团斗来斗去,最后的战斗成果,都体现在人事上。人事又体现在关系上,要做人事,要从关系上做文章。关系此物,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曹操和诸葛亮什么关系?当然是汉贼不两立的关系,可是,最近翻阅《全三国文》中的曹操全集时,却发现一条微妙的文件,是曹操写给诸葛亮的便条:“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曹贼给诸葛丞相送古代的口香糖,这表的是哪门子意?这意思有多微妙?透露了三国时代怎样的人事玄机?

曹操问候诸葛亮:对立的关系中也有微妙的交情

为了给大家写点新鲜的三国玩意,我经常翻阅三国史料到深夜,连边角料也不放过,前几天翻阅到《全三国文》的第三卷,也就是曹操同志文集的第三卷时,一张便条却如焦雷般把我雷住了。便条名为《与诸葛亮书》,内容如右:“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就是说送给您五斤鸡舌香,表示我老曹的问候。

鸡舌香是什么?上网搜,发现是一种香料,可含在嘴里,古代臣子给皇帝口头报告时,为了不让口臭熏着皇帝,嘴巴里就含着这个,让口气芬芳,也就是口香糖吗?正这么想,却发现已有网友写道:“曹操给诸葛亮送口香糖。”我有点沮丧,原来不是我的创意,但实在又舍不得“口香糖”的说法,于是另辟蹊径,从整个三国的人事角度说“口香糖”事件。出于尊重版权,故在此说明。

网络配图

英雄要学会翻脸

这口香糖什么时候送的,出于什么意图送的,已没有任何资料可用来做解释,但这张真实存在的便条,透露了三国时代真实的人事信息:三家公司之间,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紧张,过年过节,曹董事长给另一家公司的经理人诸葛亮送张贺卡,顺便给个手信——一盒口香糖,无足怪也,礼节而已。况且当时曹操把持的政权还是大家都公认的中央政府,总公司,由总公司的董事长给分公司的经理人送点礼物,有什么可雷的?最好

其实,整个刘氏集团与曹氏集团的关系,也许不像宣扬的那么不可调和。例如公元218年到219年,刘曹两家在汉中定军山打得不可开交,可是这并不等于交战方就不能三通了,在双方都认可汉朝为唯一国体的政治架构下,刘备还可以给所谓沦陷区的汉献帝写信,虽然信里面写着对曹操大不敬的话语,诸如什么罪恶的灵魂呀,穷凶极恶啊,“操游魂得遂长恶”,“操穷凶极逆”,可这些敏感词居然都通过了曹丞相办公室的审查,传到了汉献帝的邮箱里。这说明成都方面和许昌方面还是可以正常通信的。从这点看,曹操送诸葛亮口香糖其实是一种极其普通的联系方式。

以上说的是作为普通人的双方交往通信,作为国际关系而言,双方私人交往也能让自己的国际空间保持一定的弹性。蜀汉的国际框架是“联吴抗曹”,但这不是唯一的国家框架,在这之外,还是有很多其他发展空间的。曹刘两家也不是没合作过,当年联手灭了吕布,曹刘两个关系曾进入蜜月期,这哥俩“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出外同一辆车,在单位同一张办公桌,有着兄弟般的情谊,想翻脸都难。然而,想要真的创业当老大的话,就得学会翻脸,要翻常人所不能翻之脸,刘备是枭雄,他的脸不是常人的脸,因此他能翻常人所不能翻之脸。刘备背叛了老曹,从此两人一路翻脸下去,从赤壁之战翻到定军山之战,难道这脸就不可以翻回来了?可以的,刘备又翻回来了。

刘备遣使吊唁曹操

公元220年,老曹翘辫子了,按常理说,刘备应该开庆功会的,然而,刘备却写信表示哀悼,派了韩冉作为使者前往参加追悼会,还将成都上好的锦布准备了几捆,作为慰问礼品,“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贡锦布”,比曹丞相当年出手送五斤口香糖大方多了。这就是刘氏集团争取弹性国际空间的一种表现。当时刘备急于给关羽报仇,就决定要建立联曹灭孙的战略框架,于是就有了这么一种匪夷所思的举动。

从曹操给诸葛亮送口香糖到刘备遣使参加曹操追悼会,我只想给不太读史的朋友提个醒,职场大佬们的关系,没宣传的那么不可兼容,我们都是打工仔,有时候不必太执拗。

三国主雇交情老板适度容忍员工的跳槽

职场大佬们翻来覆去的不可捉摸,手下的打工仔们呢,其忠诚度未必像他们入公司时宣誓的那样。公司之间泾渭分明,员工们下班了却同泡一个浴池,甚至交换一点不足轻重的商业秘密换点交情,懂事的老板,似乎不太追究这个。

蜀汉和曹家,在定军山高地战打得眼红,黄忠这位老战斗英雄,率部斩了老曹的堂弟夏侯渊司令,但是,在这血腥的一面之后,却有着曹刘两家很温馨的一面,张飞总司令的老婆——夏侯妹妹,出面出钱厚葬了敌方的亲伯伯夏侯渊,张飞司令员也没因此批评她立场不稳,没有敌我意识。敌我双方的恶斗,不妨碍彼此成员间的亲情。

网络配图

很多年后,革命形势发生变化,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曾经咬牙切齿地要灭掉蜀汉替老爸报仇,“霸常切齿,欲有报蜀意”,却出于政治需要不得不投奔杀父仇家——蜀国,而且靠的还是私人交情,他的堂妹是刘禅的丈母娘。讲来讲去,在敌我的圈子之外,还有一层交情存在。

司马懿给诸葛亮写信

赞美对方的跳槽员工

诸葛家族呢,诸葛亮在蜀国做经理人,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管理层,堂弟诸葛诞在魏国做干部,但这不妨碍大家为各自的老板效力的同时,还保持亲情关系。

正因为魏蜀吴三家公司之间有着扯不清的交情和关系,老板们对这样的人事奥秘也心知肚明,因此在员工忠诚度上,有时也不是咬得那么紧,偶尔放一马。例如上面说的夏侯霸投敌,魏国方面倒没怎么追究,鉴于他老爸夏侯渊是烈士,于是他的家属只是得到下放的处分而已。

刘备也能容忍下属的跳槽行为,他能容许关羽给曹操打临工,这种烂熟的事不多说了。最了不得的是,手下带着整个部门跑了,他也能宽容。当年刘备东讨孙权,手下的高层员工有个叫黄权的,带着起码一个野战陆军师的兵力驻扎在长江以北,老板刘备战败,黄权经理跟总部联系不上,于是带着一帮员工跳槽到曹丕那去了。黄权带走那么多精英和公司资源,尤其是在公司危急时刻,简直是雪上加霜,因此蜀国的干部们强烈要求处理黄权反骨仔的家属,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是我辜负了黄权,不是黄权辜负了我。因为当初黄权劝刘备不要做伐吴这样的风投行为。

黄权在魏国,也对原来的东家保持一定的忠诚度,至少是口碑上的忠诚。司马懿和黄权聊天,一谈到诸葛亮,黄权就赞不绝口,司马懿也没责怪他赞美敌人,反而写信给诸葛亮说:“黄权同志是个爽快人,一谈起您就赞不绝口。”

东吴的陆抗驻守荆州,北边是晋国的羊祜,两个争锋相对的军区总司令,却有着挚友般的交情。陆抗病了,羊祜送药,陆抗放心服药;双方打猎,陆抗将对方的猎物送回去。一幅睦邻友好的局面,骨子里谁都想收拾对方,却谁都表现得很友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双方的老板都容许这种敌前交情的存在,保持军事互信。

三国时的这几个董事长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在敌我对立、利益争夺之外,还有一个圈子——交情,人情,亲情,他们给了这个圈子一定的空间,这样做不仅没有降低员工的忠诚度,反而加强了集团的向心力。

关羽离开许昌,曹操指示:“勿追”,就是最好的例证。在那个时代,文武官员们不会因为有亲人在敌方做事,就要被逼着表明立场,断绝关系,甚至发表断交声明。反而后来一些非此即彼,非敌即友的黑白思维,比起三国董事长们的度量和智慧而言,真可谓倒退了。

三国经理人之间的交情

诸葛亮写信给东吴请求调动侄儿工作

前面说到司马懿给诸葛亮写信,可以聊聊彼此的员工。这两个经理人虽然是竞争对手,打了多年的仗,却不妨碍他们之间有良性的互动。而蜀国东吴之间的经理人,还可以委托照顾家属和亲戚。

网络配图

诸葛亮为亲戚求情

我在翻阅《诸葛亮集》时,发现这么一封信,是诸葛亮写给陆逊的。当时孙权分配工作任务,将诸葛瑾的儿子,也就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分配去主管粮食工作。诸葛恪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却心高气傲,不耐烦做后勤工作,而粮草工作是重中之重,一旦出事,罪名不轻。老干部诸葛瑾万分地担心,却不敢直接给组织打报告,他曲线救儿子,于是写信委托在蜀国的诸葛亮,帮他求情。

诸葛亮利用两国的交情,替侄儿求情。他写信给东吴经理人陆逊说:“家兄年老,而恪性疏”,我大哥老啦,而侄子阿恪性格疏忽大意,此次居然负责粮草工作,我这个做叔叔的虽然远在四川,可还是很担心,“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还是请陆总理您将我的意思传达给孙权老友。陆逊将求情信转到孙权手里,诸葛亮的面子,孙权还是要买的,于是调动了诸葛恪的工作。可见孙权还是很照顾双方员工的亲情的。

诸葛亮懂得利用政治联盟照顾私情,从而利用私情巩固政治联盟。而关羽当年似乎没能从敌我双方的对峙跳出来看问题,孙权要求跟镇守荆州的关羽结成亲家,关羽用很有原则的态度严厉地拒绝了。关羽因此丧命和丧失荆州。关羽在哪个环节上掉链子了?是在私交这个环节上。

关羽和敌人是有私交记录的。当年在江湖上混的时候,刘备可能跟他说过:“兄弟,如果我们打散了,你可以暂时在敌人手下打工,然后想办法归队。”所以,在下邳,他暂时跳槽去曹家,至于张辽的什么土山三约,那是小说家的编造。关羽那一次做对了,保存了战斗力,然后完整归队。

荆州之失失在交情

而面对东吴,关羽对这个私交把握不准,可能担心在大哥面前交代不了,可能与曹操集团的私交让他心理有阴影,所以,他拒绝了与东吴的亲密私交。坚持原则的关羽,断绝了私交,也断送了事业。换成现代的话说,他忘记了斗争的灵活性。其实,保持一定的私交关系,反而可以巩固蜀国的地盘和利益。荆州之失,就失在这个私交的环节上了。

结语:不仅一个集团内部的人事关系是很微妙的,两个对立的集团之间的人事关系也是很微妙的。即使双方拼红了眼,进入了锁喉战,却还是保留了一些相互可以对话的人物。一旦双方需要对话和解,这些人物的功能便可以激活,说得技术化一点,这些人是对话渠道;说得人性化一点,这些人就是人脉。

网络配图

朋友内部有人脉,敌人内部也有人脉,后者就是敌对集团之间的一种暧昧。国际社会有时候其实是一个很暧昧的社会,伊朗门事件其实就是体会错了人家的暧昧而闹的笑话。

所以,不管和谁闹翻了,其实还是要保持一定的通话渠道,保持恢复外交的可能性,因为这世界,要求谁,需要谁,到时候谁说得清呢。和仇家暧昧,未尝不是生存技术。曹操送诸葛亮口香糖,大概是想保留对话渠道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靖康之耻中宋徽宗被捕后的悲惨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宋徽宗,靖康之耻后背金太宗俘虏的宋朝第八位皇帝,据悉,宋徽宗是宋钦宗之父,在钦宗子承父业后仅仅一年有余,即和宋徽宗一起被金兵俘虏,两人均在大金渡过残余岁月。公元1125年(宋钦宗靖康元年一月—),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

  • 孙权十分敬重张昭 但为何始终不肯拜他为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00年,孙策终于平定了江东,为东吴立国奠定了基业,却不幸遭遇刺客重创。临终前,他把弟弟孙权托付给长史张昭辅佐。张昭不负重托,果然扶持孙氏政权实现平稳过渡。起初,孙权拟设丞相一职,大家以为非张昭莫属,纷纷予以举荐,结果被孙权否决了,理由是,眼下正是多事之秋,统领百官责任繁重,并不是什么优厚待遇。

  • 初唐四杰骆宾王三十多岁还是白丁 整天赌博斗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四猛十三杰十八条好汉,初唐四杰是指王勃还有谁,十八杰三绝四猛三怪

    王杨卢骆,这几个人排在一起,不但文风上有近似之处,人生遭遇上也比较类似,他们或服务于皇宫中的太子,或服务于王府里的王爷,而且王、杨、骆都早有神童之称,王、卢、骆都经历过牢狱之灾,都是终生坎坷,没做过什么大官。据说当时的名臣裴行俭一眼就看出四杰“浮躁浅露”的性格,并断定他们做不上什么高位,能得善终就不

  • 顺治皇帝首位皇后死后竟未葬入皇家陵墓?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博尔济吉特氏,在历代后宫的皇后、宠妃中是寂寂无闻的,后来野史让她露了一把脸,说她是嚣张跋扈,十分嫉妒的悍妇,害得宠妃流产,纯属自己“作死”。实际上,她的命运却是可怜可悲的。因为他的丈夫深爱着另一个女人,欲将她置之死地而后快。提起顺治帝,没人不知道他是个情痴,他在历代皇帝中名气太大了,因为他居然因为一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洋人吓跑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他是有清以来第一个离宫避难的皇帝,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被洋人吓跑的皇帝。离宫之时,身后残阳中的紫禁城巍峨肃穆依旧,他还不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回到这里。这次旅行,已是他生命的不归之路,不久他成为大清第一个死于逃难途中的皇帝……仓皇出逃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9月。时序秋分,天气转凉。京都北郊的驿道边,田野青

  • 顺治帝为何会与生母孝庄太后屡屡生出嫌隙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顺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孝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

  • 为何说顺治皇帝福临就算出家也是个花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有传闻顺治并非在二十四岁亡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去龙袍换上袈裟,于五台山修身向佛,并于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圆寂。期间,康熙皇帝曾经数次前往五台觐见父亲,但都没有得到顺治的相认,所以康熙才会写出“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篇。那么顺治是否出过家?他当然没有出过家。不过关于他出家的传闻也并非空穴

  • 清代光绪皇帝血泪童年: 惨遭太监虐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慈安太后一生未曾生育,对养育小孩的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慈禧虽然育有一子,但那是二十年前的事儿了,现在的她操持帝国政务,一天到晚忙得昏天黑地,哪里顾得上抚养小光绪。当然,要说慈禧对光绪帝撒手不管也不是事实。这不,登基大典刚过了没几天,慈禧就下令将光绪的乳母撵走。确实,光绪四岁多了,该断奶了,成天缠着奶

  • 中国古代最残忍的殉葬 周幽王墓中百名女子生殉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便习惯于把随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生前喜爱的日用品和死者埋葬在一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也被杀死或活埋,用来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为主人效力。当时用奴隶殉葬已成为一种制度,从对殷墟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人殉的数目少的几十,多的上千。网络配图进

  • 功臣范蠡功高震主 为啥还能全身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功臣亡”,这几乎是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下功臣名将宿命的怪圈,永远挣脱不了的梦魇。因此,对于功臣宿将来说,如果能摊上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胤这样身上人性多而兽性少的“圣明天子”,当然是最幸运不过的事情。不但不必为自己颈上的脑袋是否会搬家而担惊受怕,而且还可以确保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