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史之乱唐玄宗都没有死 太子李亨为何着急称帝

安史之乱唐玄宗都没有死 太子李亨为何着急称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913 更新时间:2024/1/1 11:55:01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李亨和李隆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率领15万叛军,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攻陷了东都洛阳,然后继续西进,意图突破潼关重镇后直取长安。

唐玄宗李隆基用人失误,潼关很快失守,他惊慌失措,以亲征为名,带着后宫妃嫔及杨国忠等人仓皇逃出长安,在行至马嵬坡时,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

不久,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尊奉李隆基为太上皇。

后世对李亨称帝有诸多猜测和疑惑,因为自大唐立国以来,敢于在自己父皇健在时就敢于自行称帝的,只有两个人,那就是李世民和李亨。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网络图

但是与李世民的军功卓著、有胆有谋相比,在人们眼中,李亨一直是一个谨小慎微的太子形象,在唐玄宗看来,他更是“仁孝恭谨”,那么在动荡不安的形势下,他又哪儿来的称帝的勇气和决心呢?

一、李隆基并不期待的孩子

李亨是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当时还是太子的李隆基的姬妾杨氏。

杨氏虽然在太子府的位分不高,但是她的家庭背景显赫,是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弘农杨氏,她的曾祖父是隋朝宰相杨士达,杨士达有一个女儿是武则天的生母。按照杨氏家族的辈分排,杨氏还要叫武则天一声姑姑。

杨氏怀孕时,正是太子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内斗的紧要时刻,他生怕太平公主因为自己姬妾有孕而说自己耽于女色,借机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所以他让人秘密找来药物,想让李亨胎死腹中。

但是,那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李隆基最终还是没忍心下手,李亨才得以平安降生。

李亨出生的时候,太子妃王氏还没有子嗣,杨氏虽然和武则天沾亲带故,但是她显然并没有武则天那份凶狠劲儿,她自觉地位低微,不宜独享有子之乐,于是就经常把李亨带到王氏面前,和她一起分享为人母的喜悦。

王氏一向待人宽厚,对待李亨就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

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把帝位让给李隆基,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

唐玄宗继位后,李亨被封为陕王,他的长兄李琮被封为郯王,次兄李瑛被封为郢王。

因为王皇后一直没有自己的子嗣,所以唐玄宗的太子只能从现有的几个儿子中挑选。虽然李琮是长子,但是在一次狩猎中脸部受伤,因为这个缘故,唐玄宗在立他为太子时十分犹豫。

王皇后影视形象,网络图

最终,公元715年,唐玄宗选择立年仅9岁的次子李瑛为皇太子。

这时李亨4岁,除了两个哥哥之外,他还有鄫王李琰、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几个弟弟。

李隆基很重视几位皇子的教育,他派当时的大诗人贺知章以及潘肃等名士负责教导皇子们读书。

据史书记载,李亨从小就英姿卓然,与众不同,他“聪明强记,属辞典丽,耳目之所听览,不复遗忘。”

李亨原本就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再加上有名师指导,所以无论是学识还是修养都得到极大提升。

二、王皇后之祸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因为父亲早逝,按照当时惯例她被送进宫中抚养。

唐玄宗即位之后,当时还是宫女的武惠妃正值豆蔻年华,她容貌艳丽,性情又乖巧柔顺,很快就吸引了唐玄宗的注意,封她为婕妤,很快就宠冠后宫。

王皇后虽然贵为皇后,但是在后宫妃嫔接连生育下好几个皇子的情况下,她却一直未有所出,此时看到唐玄宗独宠武婕妤,她心中更感不满。

武婕妤乘机说了王皇后不少坏话,使唐玄宗逐渐动了废后的心思。

王皇后的兄长王守一对皇后无子一事极为忧心,为了替皇后求子,他特意请了和尚施法,然后将一块写有天地文与玄宗名讳的霹雳木交给王皇后佩戴,说这样不仅可以得子,还能够让她拥有武则天一样无上的权力。

不料此事很快就传到唐玄宗的耳朵里,唐玄宗在查证确有此事之后,废掉王皇后,将其贬为庶人,并赐死王守一。

废掉王皇后之后,唐玄宗有意立武婕妤为皇后,但是因为出自武家,武则天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朝廷上下一致反对再立武家女子为后。

唐玄宗无奈,只得将武婕妤封为妃子,赐号惠妃。此时的武惠妃虽然没有皇后的名号,但是在宫中的待遇却等同于皇后,唐玄宗对她一直盛宠不衰。

王皇后在被废三个月之后就凄然离世。

此时的李亨13岁,看到身份尊贵、一向待自己如同亲子的王皇后凄惨离世,多多少少也能感受得到宫廷斗争的残酷无情。

看到高高在上的父皇一声令下,就能置自己的亲人于死地,在他少年的心里是激起对权力的崇拜,还是对皇家亲情的恐惧?

三、三皇子冤案

武惠妃为唐玄宗生育了四子三女,如果说她做婕妤之时因为身份低微没有什么非分之想的话,那么荣升为妃之后,她的心思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太子李瑛等人在她看来越来越碍眼,只是苦于没有抓到他们任何把柄,一时难以下手。

王皇后死后,唐玄宗后宫妃子级别的人物有三位,除了武惠妃之外,还有太子李瑛的母亲赵丽妃。

赵丽妃虽然贵为妃子,但是因为武惠妃的原因,她并不受宠,在王皇后死去不久之后,她也郁郁而逝。

太子李瑛画像,网络图

太子李瑛失去了母亲,父亲李隆基又十分信宠武惠妃,武惠妃偏偏还有好几个儿子,这让李瑛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难免对父皇独宠武惠妃颇有微词。

和李瑛有同样感受的是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这两位皇子在近30位皇子之中出类拔萃,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因此颇为武惠妃忌惮。

鄂王李瑶的母亲皇甫德仪、光王李琚的母亲刘才人,她们和赵丽妃一样,都曾经是李隆基做太子时最喜爱的人,现在也都因为武惠妃而失宠。

做母亲的是否有怨言,是否会聚到一起抱怨无从得知,但是太子李瑛和两位皇子却经常为自己母亲失宠的事抑郁寡欢,聚在一起的时候难免有所抱怨。

很快,兄弟之间无心的密谈被混进这个圈的一个有心人捕捉到了。

这个有心人就是武惠妃女儿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

武惠妃一直在寻找太子李瑛等大皇子们的把柄,杨洄一心想讨好武惠妃,于是就把皇子们之间的谈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武惠妃。

武惠妃找了个机会向唐玄宗哭诉,说太子和皇子等人勾结,想要谋害她们母子几人。

唐玄宗大怒,当即就要废掉太子李瑛。好在朝中贤相张九龄极力劝阻,李瑛才保住了太子之位。

武惠妃一计不成,另生毒计。

公元737年四月,武惠妃编造借口,派人召李瑛、李瑶、李琚火速穿盔带甲入宫,然后又向唐玄宗谎报这三个人要谋反。

此时代替张九龄的是历史上出名的奸相李林甫,他一贯巴结武惠妃,此时火上浇油,极力鼓动唐玄宗废掉太子。

唐玄宗表现出对宠妃与奸相的无限信任,他当即下旨贬李瑛、李瑶、李琚三位皇子为庶人,不久又下令赐死。

此时的李亨26岁,早在少年时他就见识了宫廷争斗的残酷,此时又亲眼看到一向与自己关系很好的三个亲兄弟纷纷遇害,他的心里不能不生起畏惧与警惕之心,从此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

但是命运从来不会因为畏惧而发生任何改变。

太子李瑛死后,虽然宰相李林甫极力推荐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但是李隆基却十分认可李亨,认为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仁孝恭谨,所以最后选择立李亨为太子。

随着被立为太子,李亨很快被迫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主角。

四、杨贵妃登场

武惠妃在设计陷害了三位皇子之后,并没有迎来自己期盼的母子更加荣贵的日子。

相反,因为心中有鬼,她经常感觉到李瑛等人的冤魂在缠绕着她,虽然用尽各种办法驱除,但是并没有任何效果。

就这样,在三位皇子死后不久,武惠妃也因惊吓过度而死。

武惠妃离世之后,唐玄宗每天都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没有一个人能入得了他的眼。

有人洞悉皇帝心思,进谏说寿王妃杨玉环美貌无比,最适宜进宫入妃。

杨贵妃画像,网络图

寿王李瑁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子,武惠妃的第三子。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母亲为之努力争取的太子之位没有到手,自己的爱妻杨玉环反倒被父皇看中,即将离自己而去。

很快,一道圣旨颁下,杨玉环被敕令出家,为唐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道号太真。

五年之后,唐玄宗把杨太真召入宫中,册立为贵妃。

自此,正像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活脱脱又一位武惠妃,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杨贵妃得宠,她的亲戚都相继得到册封和重用,其中她的远房兄弟杨国忠身份最为显赫。

杨国忠本来是市井无赖一般的人物,因为杨玉环得宠、他自己又善于逢迎而受到唐玄宗赏识,很快成为朝廷重臣,最多的时候甚至身兼40余个职位。

五、太子第一次离婚

李亨被册立为太子之后,很快成为权臣李林甫的打压对象,为了自保,他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妻子,进行了两次“不以亲废法”的离婚。

第一次是746年年初。

当时正值元宵佳节,太子李亨到街市之中夜游,顺便见了一下自己的大舅哥、时任刑部尚书的韦坚,还有老朋友、时任陇右节度使的皇甫惟明。

此举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大事,但是韦坚颇受唐玄宗看重,又和宰相李适之关系好,被朝臣们看作未来的宰相人选,所以李林甫非常忌惮他,时刻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皇甫惟明是边关武将,此次入朝他看到李林甫专权,就十分直爽地向唐玄宗进谏,劝他罢免李林甫,这自然让李林甫怀恨在心。

很快,李林甫就罗织罪名,向唐玄宗奏称韦坚和皇甫惟明合谋太子废立之事。

唐玄宗再次发扬了自己无比信任奸臣的“优良传统”,立即下旨将二人贬官,不久都被杀害。

李林甫还想将此事牵扯上太子李亨,此时的唐玄宗有了杀害三个皇子的前车之鉴,不想对太子再痛下杀手。

虽然李林甫没有得逞,但是亲眼目睹过多次宫廷争斗凶险的李亨吓得不轻,《资治通鉴》上记载:“太子惧,表请与妃离婚,乞不以亲废法。”

李亨被吓得居然奏请与太子妃韦氏离婚,以能够自保。

韦妃是李亨16岁被封为忠王时娶的妻子,是他的第一任太子妃,到此时两个人已经成婚19年,韦妃为李亨生育有两子两女。

此时的李亨急于自保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

唐玄宗对太子奏请离婚一事没有任何阻拦,他只是安慰了李亨几句,然后任凭他结束了自己和韦妃持续了19年的婚姻关系。

六、太子第二次离婚

第二次是746年年底。

这次的离婚对象是李亨的姬妾杜良娣。

杜良娣还有个姐姐,嫁给左骁卫兵曹柳勣为妻。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担任赞善大夫,是太子东宫官属。

杜有邻一向和大女婿柳勣性情不合,两个人彼此看不惯。有一次,两个人因为小事争吵起来,杜有邻仗着自己岳父的身份,就训斥了柳勣几句。

谁想到柳勣居然怀恨在心,一张诬告状将杜有邻告到李林甫那儿,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罪名很大,但是细究之下会发现根本就是“莫须有”。

“莫须有”的罪名一向是可有可无,可是却偏偏总是被奸臣紧紧握在手里,成为他们打压对手的有力武器。

李林甫正愁打压李亨没理由,没想到柳勣“大义灭亲”,给他送了这么一个有力武器。

李林甫立刻让人彻查此事,很快就查明是柳勣诬告杜有邻。

可是,真相大白之后,李林甫仍然不肯放手,他指使柳勣多加攀扯,除了杜有邻之外,柳勣的好友,北海太守李邕、著作郎王曾等官员都被牵扯进来。

杜有邻、柳勣被判杖决,贬往岭南。在李林甫的指使下,两个人在杖责过程中相继丧命。

李邕虽然远在北海,又是70岁高龄,但是仍然没有逃过被杖责而死的命运。

原本子虚乌有的罪名,却让当朝数位官员为之丧命。李林甫的手段何其歹毒可见一斑。但是即使是到了这种地步,他仍然不肯罢休,企图将太子李亨也牵扯进来。

太子李亨再次断臂求生,宣布了他与杜良娣离婚的决定,杜良娣当即被贬为庶人。

七、后继有人的打压

两次离婚,对李亨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是更让他恐惧的,还是推动这些事件的幕后黑手。

更让他寒心的,则是父皇李隆基对幕后黑手的默许,对自己身心所受创伤的漠视。

所谓父子亲情,在皇室斗争之中早已经被权力压榨得所剩无几。

在李亨的心里,李隆基只是随时能夺去他太子之位、拿走他夫妻恩爱、甚至随时能剥夺他性命的皇帝,压根儿不是什么和蔼可亲、可叙天伦之乐的“父亲”。

好在这个父亲并没有亲自打击他。

好在李林甫这个奸相没有活过李亨,753年,李林甫病逝,由他亲手炮制的一系列冤案才宣告结束。

李亨画像,网络图

没有了李林甫这个老奸巨猾的政敌,李亨本来应该松一口气,可是没想到,李林甫“后继有人”,杨国忠除了接任了李林甫的职务之外,还把谋害李亨一事也承接了下来。

不过李亨应该感到庆幸的是,和李林甫相比,杨国忠更像个始终在前冲锋、有勇无谋的猛将,李林甫才是始终站在背后老谋深算的高手。对于已经在权力与政治中心摸爬滚打了近20年的李亨来说,哪个更好对付显而易见。

李亨度过了相对平静的几年时间。

不过他从来不敢松一口气,因为唐玄宗就好像复制粘贴一般,盛宠杨贵妃,对她几乎是言听计从。

这样的场景不能不让李亨时刻想起三位兄弟被武惠妃害死的事情,更何况还有虎视眈眈的杨国忠。

他不能让自己重蹈兄长李瑛覆辙。

这时的李亨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坐在太子之位上将近20年时间。

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万众瞩目,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取而代之,只要他有丝毫错误就可能会被成倍地放大。

他知道自己现在需要做的唯有韬光养晦,他更知道如何对父皇俯首帖耳,表现出万般顺从。

他的身心历经折磨,看起来是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连唐玄宗偶尔看到自己这位太子头上的白发时,都不由自主地生出恻隐之心。

八、危机即生机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带领着杨贵妃及后宫妃嫔,还有杨国忠等宠臣,一起向西奔逃。

刚开始时,李亨和唐玄宗等人在一起。看着即使是在逃命途中父皇仍然要把杨贵妃带在身边,显然时时刻刻都不能割舍美色,再想想此时没法与自己随行,只能留在长安宫中寺院中的原配韦妃,已经45岁的中年太子李亨心里必定是各种念头来回不停地飞转。

只要有杨贵妃和杨国忠围绕在父皇身边,自己的前途必定难料。

李亨于是主动地做了一次决定:他派心腹去联合唐玄宗的亲信、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策划发动了兵变,在兵变中成功地除掉了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

虽然只是诛杀了杨国忠等人,但是显然矛头所指正是唐玄宗,已经为帝多年的唐玄宗自然知道是谁在幕后操纵这一切。

兵变发生之后,太子李亨和唐玄宗李隆基分道扬镳: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统辖朔方军准备平叛;唐高宗则继续向西,进入蜀地避祸。

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在朔方军诸将的支持下,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自行登基,遥奉唐玄宗为太上皇。

登基后,李亨改年号为至德,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登基之后,很快派出以广平王李豫、名将郭子仪为正副元帅的平叛大军,率领15万人马,从凤翔出发,一路向东征讨平叛。

曾经仁孝恭谨的太子李亨,就这样在动荡之中开了他为期7年的帝王生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古代皇帝们为何总爱拿功臣开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皇帝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功臣,刘邦如是、朱元璋同样如此、赵匡胤还好点,杯酒释兵权放了这班老部下。那么他们为何要拿功臣开刀呢?仅仅只是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吗?“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

  • 贤臣魏征尸骨未寒 唐太宗竟然亲手砸其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太宗重用的人是谁,李世民后期的主要贤臣,李世民为什么要拆魏征的墓碑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网络配图 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

  • 明朝大将蓝玉为何终还是被朱元璋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蓝玉案是指朱元璋借以蓝玉谋反的罪名将其诛杀,继而杀戮明代各大功臣的重大历史案件。此次诛杀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为明初四大案件之一,因案件牵连而被诛杀的人数超过1.5万。蓝玉被杀,这跟他的性格和作风是分不开的,他的狂妄自大和任意妄为被朱元璋一直看在眼里,朱元璋对他的行为也是忍了又忍,但是朱元璋并不是一

  • 道光皇帝点赞骆秉章:廉吏骆秉章在官场迅速崛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失职、渎职,职务侵占的大臣,道光帝下令历任管库司员、查库御史人等着逐细查明,严行治罪。为了追缴库银,尽可能地减少国库损失,道光帝又下令:自嘉庆五年起至道光二十三年,历任库官、查库御史各按在任年月,每月罚赔银1200两,已故者照数减半;管库大臣着每月罚赔银500两,查库王大臣每次罚赔银6000两,

  • 楚国楚成王:一个倒在自己儿子的刀下的帝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善良的人们只知对皇帝顶礼膜拜,把宫廷看得无比神圣。殊不知,宫廷决不是圣洁的殿堂,皇帝也不是天之骄子。宫廷里充满了污垢、阴谋和血腥。所谓君臣大义、人伦大防等等,只不过是防范百姓的樊篱、禁锢异端的锁链罢了。楚成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他在位四十六年,颇有作为,使楚国在诸侯国

  • 揭秘光绪帝如何度过被幽禁的时光 凄凉的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光绪帝太监,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多少年,光绪帝的十年幽禁生活

    光绪的幽禁生活:“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谕旨,宣布光绪帝因为疾病不能理政,自己将再度“训政”。她的这次训政取消了之前“垂帘听政”的形式,直接与皇帝并坐,来面对群臣的上朝听证,可以说此时的她完全独揽了朝廷的大权。网络配图在群臣奏对的时候,光绪帝不能说任何话,只有在慈禧示意皇帝可

  • 嘉庆帝清朝第五代君主 他是不是一个平庸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嘉庆皇帝是清朝史上,唯一一个从太上皇手上继位的皇帝。对于嘉庆帝的评价褒贬不一,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一谈。皇帝驾崩,天崩地裂,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新一代君主的确定。古语讲,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且,清朝皇族家法规定,不立新君,就不能为先皇发丧。可是,嘉庆帝临终没有一句话交代,于是,群臣决定找嘉庆帝的立储密旨。

  • 李自成太悲剧!灭了大明却还是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清军人关,定鼎北京。要完成统一中国,首要战略还是消灭李自成的大顺国,为此全力以赴;李自成军却屡战屡败,一蹶不振,直至崩溃。 放弃北京,逃进西安 李自成在山海关惨败。顺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六日逃回北京。 早在出征前,李自成和主要将领们就有返回西安的打算,此次战败更使他们下定了决心。网络配图同月二

  • 东晋灭亡: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晋朝是被谁所灭?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东晋灭亡刘裕掌控朝廷,荆州刺史刘毅忌妒,意图举兵。412年刘裕抢先讨伐之,刘毅兵败自杀。谯蜀为东晋叛将谯纵所建。在405年时,益州刺史毛璩率军讨伐江陵桓振,蜀军不愿远征,便推谯纵为主叛晋。随后攻陷成都,杀死毛璩,谯纵也自号成都王。408年晋廷派刘敬宜率军讨伐但失败。413年刘裕派西陵太守朱龄石率军西

  • 晋朝的军事制度及实力 晋朝的名将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军事世兵制西晋的军事制度沿袭曹魏,采用世兵制。晋武帝颁布去州郡兵及封国制,并任众王都督诸州军事。东晋兵制袭用世兵制,并以募兵制补充兵力。由于中央衰落,军力外重内轻,地方方镇较不受朝廷管辖。谢安为了巩固中央,建立北府军。网络配图西晋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外军全部兵员都来自军户。中军直属中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