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临终前流放了徐茂公是为何?目的什么?

李世民临终前流放了徐茂公是为何?目的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207 更新时间:2023/12/19 11:13:21

李世民,是从古至今君王臣工士人百姓们都评价很高的一位千古明君。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在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当然也是神秘莫测,天威不测的人物。

伴君如伴虎,生动地描述了君王和臣子的关系,在君王身边红颜固然薄命,但那些铁骨铮铮的男儿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中国的皇帝,自从有了这个位置开始,就一直处在孤家寡人的状态,历史上我们看到过许多滥杀无辜的皇帝,绝大部分都跟皇帝本人的品质无关,都是皇帝这个职位本身要求他们这么做的。

韩非早在战国末期就明确论述过,君王应该怎么做,君王不能信任任何人,包括妻子儿子,不能让任何人看出来自己的意图,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好恶,韩非的这一套理论,历来被帝王,尤其是想要有座位的帝王封为圭臬。

很多皇帝,看似无情的背后,无非是想让自己和后代的王位坐得更稳固一点,毕竟拥有无上的权力,这个位置可是无数人眼里的超级美味。

李世民最能理解这种贪婪的感受,因为他的皇位就是抢来的,不用阴谋诡计就是硬抢,杀死了做太子的哥哥和亲弟弟。

这跟康熙朝的九龙夺嫡还不一样,那些不是一个母亲生的阿哥们,本来就是毫无感情的,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兄弟而已。

但李世民杀的,可是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这份狠辣和对皇位的贪婪,让他比谁都明白,这个位置不好坐。

但李世民担心的是,自己的“傻儿子”不明白,老年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对于李世民而言,李治最让他不放心,因为这是他所以儿子中最差劲,最弱的那个。

到了晚年,李世民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父亲,原来皇帝也不是偏爱太子,更不是不知道其他皇帝的好,毕竟皇位只有一个,能给的作为父亲都会给,但皇位总不能掰成两半吧。

所以不管李世民多么英明神武,他依然采取了和当年李渊一样的策略,尽量平衡太子李承乾李泰的关系。

李世民非常喜欢李泰,但这也不可能把李承乾给废了呀,毕竟太子也没犯错,就这样李泰觉得自己能力比李承乾强,太子觉得自己是嫡长子,其他人不应该有非分之想。

巧合的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他们三个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这情简直就只李世民当年的翻版,只是名字改了改而已。

李世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太子要造反,但是太子被废之后,李世民却没有立李泰为太子,他实在太伤心了,这种残杀,从上一代居然延续到了下一代,他必须告诉其他皇子,皇帝的位置不是靠抢的,于是他决定把皇位传给原本没有任何机会和希望的李治,除了是长孙皇后的孩子之外,李治实在没有任何拿的出手的地方。

孩子太弱,这是李世民最担心的问题,在进行了各种教导和谋划之后,李世民在弥留之际,给了李治最后一个锦囊,这就是徐世绩。

徐世绩这个人一生很传奇,但更传奇的是他的名字,他本来叫徐世绩,字懋功,因为隋唐小说的原因,徐茂公这个名字,可能大家更熟悉。

徐世绩后来因为战功,就被赐姓了李,从此徐世绩变成了李世绩,但后来他越想越不对劲,自己这个名字和李世民有个字重合呀。

尽管李世民多次表示,不用改,但李世绩还是很敏感地把名字改成了李绩,这个名字伴随他后面的人生,无灾无妄到公卿。

但谁也没想到,死了也不能安生,孙子李敬业起兵造反反对武则天,他可没有爷爷的军事才能,顶着功勋之后的帽子,就因为自己很能打,结果很快就兵败被杀。

他完全没有爷爷的谋略和眼光,兵败身死还连累的徐世绩被挖出来鞭尸,这还不算,武则天收回了他的赐姓,从此李世绩就又变成了徐世绩。

一个人名字的几次变化,全部都是因为自己服务的帝王,而这次锦囊妙计的生死大事,则完全是李世民对徐世绩的最后考验。

李世民打算重用徐世绩,让他辅佐李治,虽然李世民死的时候,岁数不算大,但他不到二十岁就出来打天下。

所以到李世民死的时候,第一代名将集团,大部分都死了,要么就是老得不行了,就剩下这个徐世绩可以代表大唐军方,支持李治。

李世民的做法很普通,但却很有效,直接把徐世绩罢官流放,对李治说,要是徐世绩敢有任何的异议或者走得慢了,立马杀了他。

徐世绩是什么人,可以说是将军里面最会神机妙算的,估计是看穿了李世民的把戏,接到命令之后,连家也没回,直接到地方任职去了。

李治继位之后不久,就把他招了回来,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无非就是帝王的统治术而已,但屡试不爽百试百灵。

后来徐世绩果然很支持李治,但世事难料,反对李治的不一定就坏,支持李治的也不一定就好,徐世绩倒是力排众议支持李治了一次,那就是在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上,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康熙朝的佟家可以说是非常显赫的家族,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康熙皇帝继位后,后宫曾有两宫并尊的局面,分别是康熙皇帝的嫡母和生母。康熙继位后,尊嫡母为母后皇太后(孝惠章皇后),上微号曰仁宪皇太后,居慈仁宫。尊生母佟佳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微号曰慈和皇太后(孝康章皇后)。当然,孝惠章

  • 长平之战中一开始指挥秦军作战的将领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赵两国为争夺韩国上党地区,爆发了战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襄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周

  • 历史上刘备带十多万百姓逃亡是真实存在的吗?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汉昭烈帝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建安十三年(208),正逢刘表病重之际,曹操集结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南下准备进攻荆襄。刘表可算是三国风云人物辈出中难得的“老好人”了,一生与世无争,没有太大野心。一个六十多岁的,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老人其实是不

  • 刘琦夺取荆南四郡后突然间离奇病逝,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刘琦荆州牧刘表的长子、谏议大夫刘琮兄。官至荆州刺史。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志》中对于刘琦的记载并不多,尤其是在曹操南下之后,关于刘琦行踪的记载简直少的可怜。不过,刘备以刘琦的名义夺取荆南四郡后,其突然病逝,这的确有些太过突然,不得不令人怀疑,而刘

  • 周厉王出生有什么奇异景象?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周厉王(?—前828年)西周第十位国王,周夷王的儿子。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是为西周。西周第十位君王是姬胡,也就是周厉王。他是周夷王之子,至于后来周厉王姬胡为什么会被百姓赶走,是因为他让百姓所痛恨,故而才有了暴动。周厉王这个人,

  • 三国时期刘晔是什么身份?他的才谋能力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不仅是猛将如云, 谋士也是遍布天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东汉末年,是指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的时期。也即从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立计算,为45年),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彼此混战。在此背景

  • 吴三桂最后为何落得那么惨的下场?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明末清初那段历史,有一个人是避不过去的,那就是吴三桂。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吴三桂,字长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皇太极曾评价吴三桂“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而就这样一位乱世枭雄,戎马一生,身为大明的边关主帅,降闯又反悔,请清兵入关又叛清,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据了

  • 历史上张仪与孟子有过议论战吗?都是什么内容?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张仪骂孟子犹如“娼妇处子”,源自于《大秦帝国》第二部《国命纵横》中比较精彩的一场辩论,是张仪对孟子形容自己为“妾妇娇妆”的一种反驳。要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其实并不

  • 三国时期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是在何时?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228年至234年,对曹魏发起的五次进攻战。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北伐。众所周知,在第一次北伐中原时,因为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只能无奈退军,而在第二次北伐中原时,则因

  • 董厥在蜀汉是什么地位?为何没能改变蜀汉的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263年,邓艾攻下绵竹,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众所周知,在蜀汉创立及壮大的过程中,诸葛亮做出过不少突出贡献,甚至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过,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先主刘备的知人善任相比,诸葛亮其实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