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探寻风华正茂的少年将军霍去病突然离世的真相

探寻风华正茂的少年将军霍去病突然离世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432 更新时间:2024/1/23 17:15:35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的抗匈将领,也是一位少年天才,他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大胜而归!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将才,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突然划上了生命的句号。千百年来使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代战神霍去病的死亡之迷。与霍去病同一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去病死后的葬礼描述的十分详细,从送葬队伍的出身来历到他们的衣着打扮,再到墓的形状,甚至连谥号的意义都做了解释,但却没有一个字提及为什么这个威名赫赫的无敌战将会在风华正茂之时早卒。

如果有人认为霍去病去世时匈奴已经无力再战,霍去病的死对历史进程根本没有影响,所以史官对他的死可记可不记。这个说法真是大错特错。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漠北大战后,双方均受损伤,匈奴遗使和亲,汉朝派任敞出使,与匈奴谈条件。然而匈奴不仅不接受汉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于是武帝决心发动又一次的对匈战争。“汉方复收士马”,积极的备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主将的霍去病突然去世,这次很可能彻底摧毁匈奴势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战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离世,对汉匈双方来说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关于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会对外公布一个死因,否则怎么向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交待。然而司马迁居然将此遗漏掉了,他不厌其烦的详述霍去病的葬礼,却单单漏掉了最关键的主因,简直是不分轻重之至。纵观司马迁论述汉匈战争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他从底层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这些消息大多只是肤浅的,琐碎的。真正对战争起作用的决策谋略和大政方针司马迁没有记下来,给人感觉是不分轻重,偏激狭隘。

然而这并不是司马迁选择的结果,相反,这是他没有选择的结果,他根本没有获知这些重要消息的途径,所以只能从最底层最表面的现场入手去记录历史。

说到底,司马迁在当时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万能的,他只是站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叙述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只能记轻,无法写重,因为很多重要的事,隐讳的事根本不是他这个小人物所能得知的。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似乎就更无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谜!然而后世却又忍不住对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种种猜测,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说。此说最早出自西汉时的褚少孙,他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补记,借霍光之口说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么病,没有记载。段话出自霍光上奏给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孙也没必要说谎,所以基本上可信的。这也就是说,官方说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员纵横沙场的武将,能骑善射,在战场上经常是一马当先,身体素质过硬,不可能体弱多病;23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身体还处于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积劳成疾;若是有瘟疫,为何没有大面积蔓延?为何随同他一起征战漠北的将领没有染上?为何潜伏期会长达两年?

病死之说很难令人信服,何况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马迁为什么不记?他为什么记了那么多细节却漏掉这个主因?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病死之说只是一个托词,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人相信,司马迁也不例外。他本着对史实负责任的态度,不将虚假的死因写在他的史书上。然而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空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次赴京赶考都落榜:揭开名臣左宗棠的京城岁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左宗棠一生经历坎坷。年轻时先后三次赴京赶考,却因为诸多原因,三次落榜,最终他离开京城。1868年,当他以陕甘总督的身份来到京城觐见时,已经过去了30年时间。左宗棠待了10天,在许下五年平乱的诺言后离开京城。1881年,左宗棠奉旨入京,不到一年,因调任两江总督再次离开北京。1884年左宗棠再度召入京城

  • 身为三朝元老的霍光,为何落的如此凄惨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霍光,是汉朝的大将军,他一生毁誉参半,既在朝廷之中多有建树,促进了汉朝的发展,却也因为身居高位,滋养了权欲之心,与皇帝产生权利之争。霍光的汉朝大将军霍去病的亲弟弟,年少的他仰慕霍去病的威名前去投靠,并且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被封为光禄大夫。汉武帝老去之时,因继承人刘弗陵年纪太小,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又

  • 汉宣帝刘询背有皇孙身份,但却生来命运多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最喜欢的一个汉朝皇帝,非汉宣帝刘询莫属,不仅仅因为他对发妻许平君的不离不弃,也更因为他以尊贵之身在牢房长大,却没有愤愤不平,反而练就了一副赤子之心。刘询是太子刘据的孙子,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本是天皇贵胄,却因为一场巫蛊之祸,而颠沛流离。在对太子刘据清算的过程中,作为还在襁褓中,刚出生不久的刘

  • 末代皇帝溥仪为什么会两次宣布退位?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第十二任君主,也是中国的末代皇帝,因其在位期间年号为宣统,也被称为宣统皇帝。他出生在中国政治体制大转型的时期,因此得以用一生见证了旧中国的覆亡和新中国的诞生。溥仪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胞弟载沣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清王朝的幕后掌权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同时生了

  • 揭秘:一代“名妃”赵飞燕两次为后的传奇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赵飞燕其原名未被正史记载,通常认定为赵宜主,后来因为她的舞姿轻盈,称呼她“飞燕”,而忘却了她的真实姓名。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赵飞燕出生于出身平民之家,家境贫穷。年纪稍长后,赵飞燕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进宫为宫女(并非勾栏或者奴婢),属于阳阿公主家,学习歌舞。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而得名“飞燕”

  • 顺治帝的董鄂妃有何出身?董鄂妃身世之谜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孝献皇后董鄂氏的身世,历来有很多争议。按照正史记载,董鄂氏应该是满洲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十八岁入宫,宠冠后宫,在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被立为贤妃,十二月便晋升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但是按照《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野史小说的说法,董鄂氏就是秦淮名妓董小宛。当年清军入关之时,统帅洪

  • 揭秘:康熙皇帝是怎样从鳌拜手中夺回政权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帝登基时只有八岁。他的父亲顺治帝去世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在这四人中,索尼资格最老,威信很高,但年纪大了,不太愿意管事。遏必隆虽屡立战功,但生性平庸,遇事随声附和。苏克萨哈出身正白旗,本来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他马上站出来告发多尔衮的罪状,因此也受到顺治帝的重用,但满

  • 大清重臣李鸿章的另一场战争:清廷内部的和战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最准确的评论。甲午战败,李鸿章失去权力,也失去了北洋海军;对于晚清,30年自强运动,至此,全盘破产。对于这个国家,这是真正的惨败。120年后,我们仍然以极大的投入来研究它,其实质是想追索:何以如此?其历史逻辑何在?李鸿章辞世,他的“政敌”梁启超在其撰写的《李鸿

  • 光绪是怎样做皇帝的?为何说他一生做傀儡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能够像康熙帝那样夺回政权的小皇帝,实在寥寥无几。很多小皇帝从小到大,一直在做傀儡。即便名义上可以亲政,朝政大权实际也掌握在别人手里。康熙帝之后二百年,清朝出了一位对权力无限渴望的太后——慈禧太后。咸丰帝病死后,她立自己六岁的儿子载淳为帝,这就是同治皇帝。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同时临朝听政。同治帝在位十三

  • 明明是一代传奇词人,偏偏无奈生在帝王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读古人的诗词,语句意境自然是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生出无限感慨,但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却更耐人寻味。“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后主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失赤子之心,感性多于理性,这是作为统治者最大的短处,却是作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