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哪里?是葬在南京朝天宫吗

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哪里?是葬在南京朝天宫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746 更新时间:2024/1/15 20:08:22

关于朱元璋葬在朝天宫的说法,至晚清代初年就有了。清初的王棠(字勿翦,其父为明崇祯间进士。)《知新录》中云:“俗说朝天宫是明太祖葬处,此讹言也。帝王大度,断不如是。元朝帝王无陵寝,其伎俩与瞒同。”王棠对当时明太祖葬在朝天宫的说法并不认同,当然,元朝帝王无陵寝是蒙古旧俗,说他们是学曹操(小名“阿瞒”)的伎俩是不对的。朱元璋葬在金陵朝天宫的说法虽然有人不信,但并不妨碍它继续流传,至少到清乾隆时期还有人相信这种说法,这要从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的一首诗说起。

全祖望(1705-1755)字绍农,一字榭山。他十六岁时,出应乡试,以古文谒编修查慎行。查慎行对他大为赞赏,认为他是刘原父(北宋史学家刘敞)一类的人物。十九岁时,他由督学王兰生推选入京,上书待郎方苞,议论丧礼。方苞惊叹他博学,替他宣扬,由此声誉大起。雍正十年(1732)全祖望参加顺天乡试,得中举人。户都待郎李绂见了他的文章,赞赏道:“这是黄震、王应麟以后第一个人才啊!”邀请他到自己家中同住。乾隆元年(1736)他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尚未进行,他就参加礼部春试,中了进士,选在翰林为庶吉士。他在翰林院与李绂一起攻读秘藏的《永乐大典》,甚是投契。

因大学士张廷玉与李绂交恶,嫉李、全相善,两年散馆时,他被列入最下等,以知县候选。他一怒之下辞官回到家乡宁波,著述授徒,从此绝意仕进。乾隆六年(1741)李绂典试江南,全祖望到南京去拜访他。全祖望的这首诗《从朝天宫谒孝陵》应是这时写成的:

钟阜衣冠是与非,朝天弓剑更传疑。难寻玉匣珠襦地,但见神功圣德碑。

开国谅无惭汉祖,嗣孙底是学曹丕。当年可笑山陵使,乱命何人为弼违。

全祖望自注云“世传高皇帝龙蜕在是宫不在陵也”,说明他是知道朱元璋葬在朝天宫的说法的。他说“玉匣珠襦”之地即朱元璋遗体葬处难以寻到,还责备朱元璋嗣孙朱允炆学曹操之子曹丕,为先人制作疑冢,说明他是同意朱元璋葬在朝天宫的说法的。

另外,全祖望《题明太祖纪后》自注云:“是日以阻风,因游孝陵,归而赋此。”此诗应是他欲从水路离开南京,因风浪太大没有成行而顺便游孝陵后所作。

诗中有“闻遣车徒卜函谷,悔教弓剑瘗长干”之句,说的是朱元璋曾遣太子朱标到长安考察形势,有迁都的打算,可惜朱标回来后一病不起,迁都也最终没能实现,这是朱元璋应该后悔的。诗句中以“函谷”指代长安,以“长干” 指代南京,用“长干”可能是因为其地距朝天宫不远的缘故。

清嘉道年间的南京著名藏书家甘熙对朱元璋葬在朝天宫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甘熙(1797-1857),清道光十九年进士,一生勤事纂述。同光以前私人写志之风已盛,甘熙之《白下琐言》尤负盛名。《白下琐言》的成书,前后达四十年左右的时间,为甘熙与同里金鳌、朱绪曾等一起收辑乡邦文献而成。书中除记录嘉道年间甘熙所目睹耳闻的故实,“乃祖乃父,旧有闻知”也在载录之列。《白下琐言》云:“朝天宫,宋为天庆观,元为元妙观,又改永寿宫,明初赐今额。明时,百僚朝贺习仪于此。世传三清殿下为明祖真葬处。”

甘熙认为,朱元璋死后葬于孝陵是正史上明确记载的,况且按常理来说,朱元璋亲自选定陵址,修建陵墓工程浩繁,动用银两过百万,前后建造数十年,岂能都是为马后一个人打算的?建文帝天性仁孝,又怎么忍心把太祖遗骸置于渺不可知之地呢?群臣难道没有目击这件事的吗?

对于一切都是朱元璋遗命的说法,甘熙与上文王棠“帝王大度,断不如是”的看法相似,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是从一介布衣打天下当上皇帝的,开宗立统,不免事事猜忌,这和汉高祖刘邦是相同的,但绝不是曹操那样的奸窃之流,不会师法曹操故布疑冢的伎俩。不管人们对朱元璋葬在南京朝天宫的说法信与不信,这个说法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下葬“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的历史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尸骨图片,朱元璋下葬有多少嫔妃陪葬,明朝皇帝死后几天下葬

    南京民间现在还流传着“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 的传说,说朱元璋发引那一天,大开十三个城门,同样的仪仗,同样的棺材,同时抬出城外,谁也不知这十三口棺材最后抬到哪儿,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在哪一个棺材里面,从哪个城门抬出去的,这样故布疑阵就是为了让人们搞不清朱元璋到底葬在何处。有人说这是朱元璋的意思,因为他

  • 符氏拒绝殉节出家两嫁贵为皇后危难时力挽狂澜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战争频仍,朝代更迭迅速,往往前一分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后一分钟立即沦为战俘。美貌而尊贵的女子,最容易沦为战争的猎物,被多方争抢,生死不明。在这种时刻,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少之又少。符氏就是一位奇女子,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救出了自己,并且赢得更为尊贵的身份。符氏,陈州宛丘(今河南境内)人,出身

  • 朱棣的生母是谁?朱棣的身世为何非常的混乱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现在的情况来看,马皇后和碽妃李氏最有可能。那比较一下马、李二人,朱棣还应该是马皇后所生,因为碽妃的情况与洪吉喇氏、翁氏一样,在时间上有破绽,生育时间与朱棣的年龄对不上号的。但有人提出反对,说是在朱棣没有夺位之前,他是妃生的没有人提出异议。但在他通过政变取得皇位后,情况变了。篡位本

  • 明成祖朱棣搭建报恩塔究竟是想报答谁的恩情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史书上讲得很清楚,朱棣为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而建。但具体谁是他的母亲,这里就很有学问了。近来出版的学术著作似乎为此事定了论,“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碽妃而建”。如中国古建筑权威潘谷西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持有这种观点,不久前笔者去拜访潘先生时,他还是这样说。但《明史》明确称:“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

  • 古代残酷的殉葬仪式:朱棣居然用朝鲜贡女陪葬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用活人殉葬的野蛮制度,早在商周时代就出现了。只是这种做法太残忍,秦汉之后,才有所收敛。不埋活人,便用木俑、陶俑代替。从此以后,以活人殉葬的做法就极为罕见了。有些开明君主,临终前还明确要求,将身边的大批宫女,遣返民间,任由婚嫁。本来,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想不到,“活人殉葬”的习俗,又在明朝死灰复燃。朱

  • 揭秘:为何说朱元璋的马皇后被“妖魔化”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听过评书《大明演义》的人,一定非常腻味朱元璋和他的原配马皇后。在曲艺演员嘴里,这两口子心怀叵测,卸磨杀驴。不但害死了元帅徐达,炮打“庆功楼”,还勾结形成以皇后“马大脚”为首的“韩马奸党”,架空了年老多病的朱元璋。当然,这些故事绝非真实的历史,而是江湖艺人对朱元璋铲除功臣的做法极为不满。其实,马皇后并

  • 马皇后究竟是怎样管理朱元璋那些后宫嫔妃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终于收割胜利果实了。他“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新皇帝满身盛装,威严地接受了百官朝贺。朱元璋甫登大位,立刻册封原配夫人马氏为“皇后”。马皇后替朱元璋成功管理着小老婆群和子女群。不是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吗?大明“第一国母”就能敦上睦下、亲老爱幼。在她手里,整个朱氏大家

  • 未当皇帝之前朱元璋与妻子马氏遭过怎么的罪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明史·后妃列传》交代了马皇后的出身:“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己女。”这就是“马氏”的苦难童年:母亲死了,父亲跑了,长年寄养在郭子兴家里。1352年,郭子兴招募上千流民,啸聚濠州,号称一方“红巾军”。这时候, 朱元璋风尘仆仆地赶来投奔。据《

  •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剿杀明朝当时的“第一富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万二,明人。嘉定安亭万二,富甲一方。有人自京回,万问其见闻。其人曰:“皇帝(明太祖)近有诗:‘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万叹曰:“兆已萌矣!”即买巨航,载妻子,泛游湖湘而去。不二年,江南大族以此籍没,万二卒获令终。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想。”万二这样的大

  • 明祖陵在哪?朱元璋究竟是怎样寻觅陵址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按常理说,朱元璋的祖先们既然被追尊为皇帝,皇后,其葬处就应该建陵,并应依制建造帝陵建筑。但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号,没有营建祖陵建筑,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呢?原来朱元璋少时家贫,居住地一迁再迁,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确切葬地。因此,他为寻找祖陵葬地颇费了一番周折。根据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