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杨贵妃之死是否是导致唐玄宗死亡的直接原因?

揭秘:杨贵妃之死是否是导致唐玄宗死亡的直接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303 更新时间:2024/1/29 22:29:03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755年10月,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所属十五万军在范阳叛乱,引兵南下。当时天下太平日久,武备松驰,百姓不知战争,突然听到范阳起兵,远近震惊,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叛军很快就攻占了洛阳,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杨国忠怕众将领立功而于已不利,怂勇玄宗瞎指挥,使唐军遭到惨败,潼关失守,叛军直逼长安。玄宗在杨国忠的劝说下,带着杨贵妃等人起程逃避四川,不料才到咸阳,县令已经逃走,没人供应饭食,玄宗命令百姓献食,百姓献上高梁等食物,玄宗勉强咽了几口,流泪不止。第三天唐玄宗他们到了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随行将士又饿又累,想到杨国忠专权误国,致使他们受苦,都怨恨异常。于是龙武将军陈玄礼带领众将士,挡住了杨国忠的马头,向他索讨军粮,并趁杨国忠惊慌之机,喊:杨国忠要谋反,将他拉下马来砍死,并将尸体砍成数段,首级悬挂在驿门上示众。然后,激愤的将士们围住了玄宗和杨贵妃休息的驿馆,喊杀声连天。

唐玄宗忙命人出去劝解。愤怒的兵士杀死了出来劝解的臣。高力士奏请唐玄宗亲自出去劝解,唐玄宗只好硬着头皮,亲自出去劝说,但是兵士仍然不肯罢休,他们声喧嚷说:不杀贵妃,誓不护驾。唐玄宗惊失色说:杨贵妃一直深居宫,不干预外面的政事,她有什么罪该杀呢?高力士对他解释说:杨贵妃是无罪,但将士们杀了杨国忠,留着杨贵妃哪能安心,愿陛下准将士所请。将士安心,陛下也就安全了。玄宗半晌不开口,这时外面喧哗声更响,高力士仓皇奏告道:兵士们要闯进来了,陛下再不决断,他们要自己来杀杨贵妃。唐玄宗这才流泪说道:赐她自尽吧。

杨贵妃接到圣旨,惊倒在地,良久,才哭着请求见唐玄宗一面。高力士引她来到玄宗面前,她哭道:愿陛下保重。唐玄宗不忍心看她的惨容,只是以袖掩面哭泣。高力士怕士兵闯入,忙将杨贵妃带到佛堂,杨贵妃朝北拜了几拜说:妾与陛下永别了!然后自缢而死。将士们听到贵妃被处死,欢声雷动,重新保护唐玄宗李隆基西逃。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后来,安禄山派部将孙孝哲进入长安,自己仍留守洛阳。这时安禄山的将领日夜纵酒,沉溺于声色财贿之,已无再进取之意,因此唐朝的军队得到了重整军备、调集重兵的机会。长安失陷后,郭子仪、李光弼奉命率军5万自河北至灵武,壮了朝廷的声势。河西(今甘肃武威)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使的兵也来会合。唐军廷又得到回纥、于阗及西域诸族的援助。757年正月,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所杀。李光弼坚守太原,屡败敌军;郭子仪收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解除了侧面敌人的威胁,为收复两京做好了战略的准备。这年九月,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率军从凤翔出发,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往邺郡(今河南安阳)。此时,留在范阳的史思明不愿受安庆绪的节制而归降了唐朝的军队。唐军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但唐军又策划消灭他。这件事被史思明知道后,他又开始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758年9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20余万,后增至60万,讨伐安庆绪,包围了邺城。第二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增援安庆绪,唐军60万众溃败于城下,而这时的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回到范阳后,史思明称燕皇帝。9月,他的叛军攻占了洛阳,与唐军相持一年多之后,他被他儿子史朝义杀死了,这时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762年10月,唐军收复洛阳,史朝义走投无路,被迫自杀了,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后,唐玄宗李隆基于757年12月返回长安,闲居于宫内甘露殿。他怀念往日的尊荣,目睹眼前的凄凉,伤感叹息,愁苦郁闷,渐渐成病。762年4月病危,他还念念不忘杨贵妃。传说他还请方士作法,想招来杨贵妃的亡灵相会。李隆基怎么死的?临死前的一天,他吹了几声紫玉笛,声调极其悲凉,然后命令名叫宫爱的宫女为他沐浴更衣,卧于床上。当晚,他在室内还传出笑声。第二天黎明,宫女进入卧房,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双目紧闭,四肢僵硬而死。死后的庙号为玄宗,谥号为明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解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自己编造了那些谎言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一本叫做《天潢玉牒》的书是这样讲的:在朱元璋还没出生时,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这时候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长着长胡子,头戴簪冠,身穿红服,手拿象简。道士坐在麦场中,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陈氏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道人回答说:“这是大丹。你若要,给你一粒。”陈氏用手接过大丹,一

  • 赵武灵王:战国史上最有希望统一六国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要说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我们可能首先想到商鞅变法,但是要论变法强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绝对可以排进前三。有三个理由,一是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赵国的军事水平,赵国由此做上了战国七雄里的一把交椅,地盘扩大一倍不止。赵国打败了北方的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这在古代是少有的战争胜利,要知道匈奴的骑兵在汉代让汉

  • 揭秘:宦官李辅国因何能只手遮天摆布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乍看李辅国,还以为是李林甫,傻傻分不清楚,只怪唐朝李氏一族太过庞大,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李氏王朝中李姓者的名人真是不胜枚举,文人有李白,谋臣有李泌,武将有李绩,尤其是晚唐时期,宰相中李氏一族基本上处于垄断性质,如李林甫、李辅国、李泌等等。言归于正传,李辅国,出生于在唐玄宗时期,本是一名小宦官,阉党

  • 宋英宗登基称帝之后有何经历?宋英宗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嘉佑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

  • 宋英宗赵曙是怎样的皇帝?又有着怎样早年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赵祯养子。宋朝第五位皇帝。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

  • 乾隆皇帝为何会佩服宋仁宗?宋仁宗有何壮举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自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关于前二人的功过是非,论说可谓已汗牛充栋,就不说了,在此只想略为言说一下人们似较少注重的宋仁宗。宋仁宗公元一○一○年生,因其之前的皇子一个个夭折,故

  • 自毁长城:建文帝朱允炆一招棋错丢掉了整个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399年,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发动叛乱,公开向建文帝开战。于是大明王朝进入一场惨烈的“南北战争”。这时候处于南方的建文帝,其手下已经无多少大将可用,而北方的很多将领都归顺了朱棣,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建文帝朱允炆算来算去,就只有年已65岁的老将耿炳文可以委以重任,于是任命他为北伐主帅,

  • 杀权臣剐忠臣:明朝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误国害己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崇祯,是历史上的一个悲情皇帝。虽然他自己励精图治,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是他接手却是一个貌似强大,其实早已无官不贪,病入膏肓的帝国,加上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在位期间虽然左支右绌,勉力维持,最后也没能换救王朝灭亡的命运,自己也在煤山上吊死了。别人17岁可能正在下放的田间劳作,崇祯17岁就

  • 赵光义是怎样解决传位难题的?把皇位传给了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赵光义。赵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曾经随赵光义出征过太原、幽蓟。本是最合适的皇储。不料赵元佐却因叔父赵廷美冤死而发疯。雍熙二年(985年)重阳节,赵光义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赵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赵元佑去看望赵元佐。赵元佐得知

  • 宋太宗赵光义是怎样进行宋朝的统一大业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赵光义稳固帝位后,继续统一事业。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赵光义于二月率军亲征,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