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飞将军李广从军数十载为何一直难封侯?

揭秘:飞将军李广从军数十载为何一直难封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508 更新时间:2024/2/6 1:33:08

《史记•李将军列传》上记载,李广在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就从军击胡,依靠骑射无双的技术,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军旅生涯。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威震塞外,号称飞将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李广都是武帝时代除了卫青霍去病以外最知名的汉朝将军。可是耐人寻味的是李广跟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少年得志的将军相比,实在是命运坎坷,勤勤恳恳拼杀了四十年到死都没有封侯。于是就有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名句,成了后来中国式人才感叹生不逢时的公式和典故。

有关李广难封的分析有很多版本。有研究管理学的学者说,跟汉朝的考核制度有关。据考证,汉朝封侯的标准是按照斩首匈奴的数量,也就是按人头的数量封侯。奖勤罚懒,多劳多得,这样的考核其实是因袭了秦朝的制度,听起来似乎是对大多数人都公平的制度。如果一个人养了一群猫来抓耗子,大概也只能用这种办法考核、奖励猫们。可是李广不是大多数,他名气太大,以剽疾迅猛、骑射精绝著称,所以匈奴怕了他,听到他的名号就望风而逃,不给他砍脑袋的机会。没有匈奴的脑袋就没有侯。

这样看,李广大概太张扬,在没有砍够脑袋的时候,在匈奴的江湖上名气太大。李广如果成熟一点,完全可以先韬光养晦、扮猪吃虎,等砍够了脑袋封侯了以后再出名。毕竟当官不是当明星,在那个年代名气再大也没有人请他拍广告或者代言减肥茶,人红戏不红得不到任何好处。

还有一种说法,在《史记•李将军列传》和《汉书》里都有记载。李广长期不能封侯自己也郁闷,就找了个大师去做了一次“心理咨询”。大师看了李广半天,说他眼睛里面有something(异物)。可能李广内力精深吧,内力精深的人眼睛里都有something。但是李广是个很认真的人,就不断追问something到底是什么?大师被问急了就说,总之是做过什么亏心事。李广倒是很诚实,当时自己就交代了。

想当年羌人在李广的地盘陇西发动叛乱,李广当时是陇西太守,职责所在,只有带兵征讨。兵书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书生看了一百遍还是纸上谈兵,李广看了就想到了兵不血刃。总之,依靠飞将军的威名加上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李广顺利地招降了八百羌族反叛者。谈判当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史记•李广列传》中没有交代,从人性的角度判断,李广如果要兑现承诺,那么粮食、物资甚至官爵都是必需的。这就出现了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大汉朝的预算是有限的,而李广掌握的资源也很有限。兑现不了承诺的后果很严重,要永远解决问题李广还是想到了一个字“杀”。八百放下武器的羌人就这样被屠杀了,他们当中可能还有老人和孩子,他们临死前肯定少不了诅咒李广和他的后人,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公式,不用司马迁交代我们也能推断出来。《投名状》里的情节大概是受了这个故事的影响。

至于原因,可能李广不好意思跟大师说,“俺舍不得把馍分给那些山汉吃”,所以找了个居高临下的理由——为了维护边疆安定局面,总要牺牲一些人。兵书上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李广想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居高临下地把那个大师势如破竹,没想到一着急让大师发现了破绽。大师当时的想法应该是这样的:“大哥,一句话就诈出来了,就这心理素质还想封侯?”当然大师不可能这么说,所以大师还是大师,但是李广封侯的事就麻烦了。大师叹了一口气,对李广说:“祸莫大于杀已降。”就是说杀了俘虏要遭报应。一将成名万骨枯是普遍规律,哪个将军没有几件亏心事?说了就说了,从心理学上讲这叫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好办法。

本来这种谈话可以理解为心理咨询。但是,这样的谈话居然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李将军列传》,这就可疑了。按理说司马迁是个很讲究学术道德和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为了给李广的孙子李陵说句公道话,把自己男人的尊严和根本都牺牲了。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编造一个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故事放到自己的皇皇巨著里面。那么,难道李广跟大师谈话的时候司马迁在场?从年龄上看这不可能,司马迁因为给李陵说公道话遭受腐刑的时候还相当年轻,司马迁写成《史记•李将军列传》也是在那以后受了刺激,可见司马迁和李陵是同龄人,李广是他爷爷辈的人。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要么是李广,要么是大师把谈话内容泄露了出去,并广为流传,最后到了让司马迁不得不信的地步。如果是李广,他这样做的动机让人无法从利害关系的角度理解。李广是代表大汉王朝去处理少数民族叛乱的,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皇帝和整个帝国。李广杀俘就是汉朝皇帝杀俘,按照热量传递的原理,那些满怀怨恨而死的羌人的诅咒也会传导到皇帝及其子孙身上。这种话从李广的嘴里说出来,等于否定了大汉帝国的核心领导及整个班子的道德。作为一个皇帝或者任何一个领导,这都很难接受。作为汉景帝的儿子和接班人汉武帝刘彻,后来没有找个借口杀了李广,已经算是爱惜人才了。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李广这么做可能和向大师倾诉一样,同样出于心理需要,只是他在不恰当的时候找了不恰当的倾诉对象。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大师把他们的谈话泄露了出去,如果是这样,大师的职业道德应该让人鄙视——保护客户隐私是心理咨询师的基本道德,大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但是大师这种身份本来就是在江湖上行走靠嘴皮子赚钱的,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乎大家的预料。倒是李广,一个受帝国培养多年的职业军人,一个立志封侯的人,居然被一个江湖上混的大师玩得团团转,怎么能不让汉武帝失望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王莽为什么要篡权?王莽又是怎样复古称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汉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弟兄。二弟王曼的次子叫王莽。有些大臣吹王莽好,汉成帝就封他为新都侯,后来又拜他为大司马,让他掌握朝廷大权。王莽用心搜罗天下人才,远远近近一些知名之士都来投奔他。公元前7年 ,汉成帝死了,新君即位,就是汉哀帝。汉哀帝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汉哀帝即位六年也死了,王莽就立了一

  • 揭秘:东吴历史上张昭为何一直当不上东吴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张昭加入孙吴集团的初衷应该是,以江东为汉室藩屏、保土护民,而非助孙权称霸。所以投降曹操,孙氏消亡,但有助于国家统一,对天下有大功。在一定程度上,张昭的士人心态和曹操首席谋臣荀彧一样,都打算曲线救国。但是,荀彧是真正地忠于汉室正统,张昭就不那么光明正大了,明知曹操是汉贼,在关键时刻一再妥协投降,更像是

  • 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即使身在异族却心中有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为了继承祖上抗击匈奴的遗志,便向汉武帝主动请战,要求带兵攻打匈奴,收复国土。汉武帝当时很欣赏李陵的勇气,便批准了这次军事行动。李陵在当年九月率领5000人的部队,从居延出发,行军30日,部队来到了达浚稽山(大约就是今天阿尔泰山中段),不想在此

  • 揭秘:汉武帝二十五项突破性历史首创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又处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与发展时代。汉武帝本人也是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所以那个时期有许多创设。笔者总结出汉武帝有二十五项突破性历史首创:1、汉武

  • 揭秘:漠北之战中飞将军李广的死与卫青有关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李广将军列传》又称为《李将军列传》,是西汉司马迁所写的一篇文章,收录于《史记》一书。《李广将军列传》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讲述了飞将军李广的生平故事。这篇文章,注重以细节展现李广的战斗史。除此之外,司马迁在《李广将军列传》一文中通过讲述李广将军的生平故事,来展现他骁勇善战的一面。通过对人物细节刻

  • “肉刑”是怎样的刑罚?汉文帝为何要废除“肉刑”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肉刑”,是古代残废肢体、残害肌肤、破坏身体机能的墨、劓、刖、宫等带有原始、野蛮色彩的刑罚。夏、商、周朝如此,秦朝更是风行,《盐铁论》中就有“劓鼻盈车、履贱踊贵”的记述。这种让人切齿痛恨的酷刑,一直延续到汉初。然而,到了公元前167年5月,西汉文帝刘恒却突然发布了废除肉刑的诏书:“今人有过……朕甚怜

  • 汉武帝为何不许私商做售盐生意?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时代,把盐的专卖权收归中央,食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都由官府把持,不允许商人私下里做销售盐的生意。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食盐不仅一种必不可少的作料,还是我们血液里必不可少的元素。谁都离不开盐这种东西,几乎每人每天都要吃盐。汉代许慎说,盐是“百味之祖”、“食肴之将”、“国之大宝”。不管是谁,

  • 汉高祖刘邦传奇人生之刘邦与紫气岩有何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始皇帝常日:‘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通压)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日:‘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芒砀山上经常有紫气升腾,秦始皇感到很恐惶,为保住大秦朝万世基业,他决定去芒砀山镇压“天子之气”。于是带

  • 卫青和汉武帝是亲上加亲为何又惨遭刘彻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官至大司马大将军,被封为长平侯。卫青第一次出征就奇袭龙城了,和匈奴战争期间,七战七胜,扭转了西汉的败势。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所以汉武帝是卫青的姐夫,但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第三任丈夫是卫青,因此卫青也可以是汉武帝的姐夫。卫子夫是卫青的三姐,因陈皇后嫉妒卫子

  • 力拔山兮气盖世:西楚霸王项羽的五大忠臣良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己写下的一首诗,哀鸣自己在楚汉相争中的失败。项羽把更多的责任归咎于“天灭我楚,非战之罪。”项羽之勇是毋庸置疑,在《资治通鉴》里也有记载,如楚汉两军在广武对峙时,汉军坚守不战,项羽派三员大将前去搦战。汉军中有一名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