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张昭都是托孤大臣,他们的权力有多大?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与张昭都是托孤大臣,他们的权力有多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260 更新时间:2023/12/28 2:12:11

其实在古代,托孤事件很普遍,并不算是个别事件。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在汉末三国时期,托孤大臣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比如魏文帝曹丕临终之际,选择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这四人作为托孤大臣,以此共同辅佐魏明帝曹叡。再比如孙权去世时,则指定了五位托孤大臣,分别是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峻。对于托孤大臣来说,自然是因为受到了皇帝的信任,才能获得辅佐朝政的大权。而在这些托孤大臣中,有两位甚至被君主授予了“取而代之”的权力,也即如果新任君主难堪大任的话,那么这两位托孤大臣凭借先帝授予的权力,理论上可以取而代之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位托孤大臣分别是谁呢?

首先,这两位托孤大臣,分别是蜀汉诸葛亮和东吴张昭。一方面,就诸葛亮来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东汉末年,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佐,便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授予了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权力,如果刘禅不能辅佐的话,诸葛亮可以自行取度,也即其可以取代刘禅,也可以从刘备的儿子中另立一位君主。当然,虽然被刘备授予了这一大权,但是,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即从来没有什么不臣之心。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事务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平定南中;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在执掌蜀汉兵权的基础上,丞相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虽然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就去世了,但是,凭借着诸葛亮打下的基础,尤其是留下的人才,蜀汉得以支撑到公元263年才灭亡。

另一方面,就张昭来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

《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裴松之注引《吴历》中记载: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孙策嘱咐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和蜀汉丞相诸葛亮一样,张昭作为孙策的托孤大臣,也获得了可以“取而代之”的权力。当然,如同诸葛亮没有取代刘禅一样,张昭在东吴也没有真正行使这一权力。

最后,孙策去世后,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赤壁之战时,张昭持主降论。而这,自然成为张昭受到后人争议的地方。孙权代理车骑将军时,任命张昭为军师。孙权被封为吴王后,拜其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值得注意的是,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也即诸葛亮成为蜀汉的丞相,而张昭却没能登上东吴丞相的宝座。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还官位及所统领部属,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

对于告老还乡的张昭,在家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谥号“文”。因此,对于张昭来说,虽然在孙权即位初期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孙权称王之后,张昭的地位,显然无法和三国时期的其他托孤大臣相提并论。当然,不管怎样,张昭最终获得了善终的结局,这要好于诸葛恪等东吴著名的托孤大臣。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道:“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从容闾巷,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王朗是什么样的?真是厚颜无耻之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看过三国演义中的相信大家都会对起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记忆犹新,尤其对诸葛亮痛斥王朗“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之语,会有深刻且难忘的印象。故事的最后诸葛亮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硬生生将王司徒给骂死,可以说是十分经典了。那么历史上王朗真如演义中一样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事实又是怎么样的呢?王朗本名王

  • 通过自己努力取得辉煌战绩的狄青,为何抑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狄青,字汉臣,北宋著名将领,他出生贫寒,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俗成就,实属传奇。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一、北宋名将狄青出身贫寒,早年只是今山西汾阳市农村的一个农民,16岁的时候,他的哥哥参与斗殴,狄青差点替哥哥被抓走,因为他救活了被哥哥打落水的无赖而作罢。

  • 三国时期在曹操接受的所有降将中,待遇最好的人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降将是战争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在魏蜀吴三国的武将中,都有不少降将。比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将,其中姜维更是成为蜀国武将之首的大将军。再比如曹魏五子良将中,张辽曾是吕布的手下,张郃曾是袁绍的手下。因此,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自然

  • 历史上项伯在项羽死后的下场怎么样?刘邦是如何对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项伯名缠,字伯,出生于下相,战国末期的楚国贵族。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古代的很多观念,跟现代社会不太一样,说项伯吃里扒外,有点不是很合适,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项伯的历史,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吃里扒外,看看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到底结局如何。项伯是楚国的贵族,跟张良一样,他们这些人对秦国都是非

  • 商山四皓答应吕后出山请求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商山四皓是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历经秦,汉两个帝国。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这件事在汉朝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背后却有着汉朝政治自身的运行逻辑。都知道刘邦这个人是草莽出生,年轻的时候,以游侠自居,不务

  • 历史上李太后是什么出身?她对万历皇帝的影响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李太后,李氏,明神宗朱翊钧生母,东安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我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往往比较低下,历朝历代的史书中,永远是男性占据着主要的篇幅,而女性则一度成为附属,缺乏应有的存在感。不过,即使处在这样的男权社会,仍然有一些女性得以青史留名,如作为王朝的掌控者得

  • 历史上杨玉环那么受宠却没有登上后位,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杨玉环唐朝时期后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从武则天开始,唐朝的皇帝们似乎对于皇后这个词,有一种天然的恐惧,这种恐惧主要来自于那段阴阳颠倒的岁月。唐朝大约三百年期间,皇后正式在位的年数仅仅只有七十二年,其余时间皇后都不在位。也就是说

  • 历史上秦始皇一生经历了多少次刺杀?背后有何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古代皇权社会,皇帝虽然是个高危职业,但大多都是源于权力斗争,真正遭受刺杀的几率反而相对较小。然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却堪称历史上遭遇刺杀次数最多的皇帝,仅史料明确记载的刺杀事件便有四次,那么这些刺杀背

  • 明光宗朱常洛是怎样当上太子的?经过哪些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明光宗的悲剧人生从呱呱坠地就已经拉开了序幕,他的出生仅是因为明神宗一夜风流。他的生母是一个小小的宫女,偶然的机会受到临幸,没想到竟为神宗诞下了一个长子朱常洛。面对这个未曾料想到的儿子,明神宗的心里也很纠结。一方面,他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明神宗也是父亲一夜风流的种子,生下来一直不受父亲待见,在宫中受尽了

  • 朱元璋登基典礼什么样?朱元璋登基典礼概况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即位时,典礼比较简单。当天,朱元璋先在圜丘坛行祭天之礼。礼毕后,校尉在郊坛前设下一把金椅,面向南,并在金椅前摆下冕服案。丞相率领文武百官启奏道:“告祭礼已经结束,请即皇帝位。”百官簇拥着朱元璋,扶他坐到金椅上,然后退下按照官阶高低排好次序。执事官捧着冕服案和宝案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