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陵率5000将士击破8万匈奴大军,过程是怎样的?

李陵率5000将士击破8万匈奴大军,过程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018 更新时间:2024/1/24 11:47:26

在汉武帝后期,大汉帝国和匈奴之间的战争,虽然一直在持续,但是汉军再也没有以卫青霍去病时期的辉煌战绩了,李广利这个将军的能力有限,估计汉武帝希望把他培养成为下一个卫青,但是奈何其天花板不够高啊。

在天汉二年(前99年),李广利还变相坑了李陵一下,当时是汉武帝命令李广利率三万骑兵,突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李陵也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

原本的计划是,汉武帝希望让李陵统军保障李广利军队的后勤,但是李陵不愿意给李广利打杂,所以在汉武帝没有赋予李陵马匹的前提下,李陵率5000精锐步卒深入草原,吸引匈奴兵力。

其实这次军事行动,李陵的主要作用是牵制匈奴,减缓李广利一方的军事压力,可是李广利自己被围了,勉强突围后,他那里顾得上李陵,李陵一下子成为了汉军的突出部,而且还是一直缺乏机动能力的步兵。

因此,李陵作为汉朝将领的最后一战爆发了,匈奴8万军队围攻李陵5000步卒,最后李陵战败投降,汉武帝因为误信了李陵给匈奴练兵的传言,诛灭李氏一族,当时陇西一带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节而累及家族为耻,这一点也成为李陵被后世诟病的主要原因。

李陵的功过我们暂且不去评论,主要来看一下,他和匈奴的这次大战,到底是数倍于己的匈奴军队围攻下,还能杀伤匈奴万余人,占据主动权的匈奴,为何会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呢?

毕竟李陵所部在如何悍战,以步卒打骑兵,主导权应该都在骑兵这一方,因为骑兵拥有机动性,只要不强行重击对手军阵,就算战事小挫,对手也没有追击骑兵的能力,这样的话,骑兵打步兵,骑兵一方还能发生巨大伤亡,这是相对罕见的。

不过匈奴围攻李陵这一战,李陵占据这两点优势,凭此才能重创匈奴所部。

第一点,匈奴有必须吃掉李陵这支部队的理由。

当时匈奴是想围歼李广利的军队,但是人家毕竟是此次汉军的主力部队,又是骑兵部队,匈奴想要实现合围,还是很困难的。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匈奴大围贰师将军,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假司马陇西赵充国与士百馀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

《史记.匈奴列传》又使骑都尉李陵将步骑五千人,出居延北千馀里,与单于会,合战。

李广利突围而出,匈奴便迅速集结部队,围攻李陵的突出部,而且李陵所部也是过于深入了。

李陵统军北上的出发地是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而李陵和匈奴军队爆发战争的时候,是在浚稽山,约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源以南一带。

可以说在汉军主力南撤之时,匈奴面对李陵这支孤军,是必须要拿下的。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正是因为如此,匈奴初次针对李陵所部的冲击是很急切的,匈奴要通过歼灭李陵这支部队提升匈奴的军威。

但这被李陵抓住了机会,汉军的强弓硬弩还是匈奴所不及的。

而因为匈奴连日的主动进攻,作为防守一方的汉军就可以利用车阵作为防护,屡屡杀伤匈奴所部。

《史记.李将军列传》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馀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

李陵边打边退,已经到达了距离居延百余里的地方,李陵有望带着部队回到汉朝疆域。

可是对于匈奴一方就尴尬了,匈奴的兵力是汉军的十多倍,可是依旧不能攻破汉军军阵,这对于匈奴将士打击是很大的,尤其是匈奴在进攻李陵军阵时造成的损伤,就犹如匈奴在赌注上投入的赌注。

匈奴只能无限加注,了解取胜,不然的话,如果让李陵所部成功南撤,这必将是匈奴的奇耻大辱啊。

因此匈奴只能屡屡主动进攻李陵的车阵,这就基本上让骑兵的优势减了大半,正是因为如此,李陵才可以利用弓弩大规模射杀匈奴骑兵。

第二点,李陵的汉军拥有装备上的绝对优势。

匈奴在军事上的优势集中在战马这一条上,毕竟是游牧民族,茫茫草原,孕育了大量可以投入到作战中的马匹,这是中原王朝所不能及的。

不过面对匈奴,汉朝也有匈奴没有的优势,也就是科技能力,汉军的装备可是要比匈奴强太多了。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

这是关于此战简单的两处记载,其实可以看出汉军的优势,强弓硬弩,这是匈奴没有的,当时的匈奴可没有汉朝的军事装备制造能力,难以具备汉军可以大批量生产优质箭镞的能力。

正是因为如此,李陵所部,在交战的高峰期,一天就射出去50万支箭,可见在匈奴围攻李陵的几天中,匈奴骑兵多是冒着汉军的箭雨冲击,伤亡巨大也是必然。

同时两军的装备差距,在护甲上也必然有所体现,匈奴一方的甲胄,大部分士兵应该是皮甲之类的,有的将士可能连皮甲都没有,而汉军的精锐部队,应该是以铁甲为主了。

那么在匈奴冲击的过程中,汉军的弓箭可以大范围杀伤匈奴骑兵,而匈奴骑兵的弓箭,则很有可能,不能穿透汉军将士的甲胄,这样的话,汉军的伤亡必然大大减少。

这一点,后世的陈汤说过一句话或可印证,“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这句话就是一汉敌五胡的由来,陈汤说过,汉军的优势在于装备,巅峰时期,一个汉军士兵可以与五名敌军抗衡,靠的就是装备优势,只是后来各游牧民族开始学习汉朝的优势,因此,汉军的优势地位被削减。

在李陵那个时期,汉军的战力,仍然是处于巅峰阶段的。

所以说在匈奴急于主动进攻的时候,李陵所部依靠装备优势,杀伤匈奴万余人还是相对合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太史慈为什么没有位列江东十二虎臣?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江东五柱,司马懿出使过东吴吗,为什么东吴的大都督命都不长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可以说乱世之中,打天下靠的就是人才。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武将人才上,曹氏有宗亲集团以及五子良将,刘备有五虎上将,而提到江东孙氏,相信大家都知道十二虎臣,而有意思的是,在这十二位江东虎臣的名单中,没有太史慈的名字。太史慈可是孙策崛起早期所降服的悍将,也为孙氏的

  • 李密不采用奇袭关中的上策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古代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谏太宗十思疏用人纳谏的策略

    隋朝末期,李密主导的瓦岗军在当时属一流水准,而瓦岗军的崛起离不开李密的就让,翟让是无法让瓦岗军快速壮大的。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而李密也是在一段时间,接近于李氏父子所创造的局势的,当时谋士柴孝和就建议过,让李密派遣精兵,绕过洛阳,直袭关中,拿下关中则大事可定,这个计策堪称是上策,

  • 揭秘:历史上刘秀集团和赤眉军争夺了多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刘秀起义在哪里,刘秀与赤眉军,刘秀是绿林军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称帝,同年十月,刘秀定都洛阳,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战争。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而刘秀称帝之初,定下的平定天下的策略就是西和东攻,先行平定关东各方势力,毕竟刘秀的地盘处于四战之地, 而东方的各方势力,对刘秀的汉政权威胁更大,对于关中,刘秀初期的策略是,只要关中势力

  • 董卓的一个举动,就影响祸乱了整个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祸乱修真,是什么导致了董卓的失败,祸乱天下

    东汉末期,董卓乱政,可以说董卓是权势滔天的奸臣,也是汉室的掘墓人之一。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而董卓的乱政行为,可不仅仅是废了汉帝刘辩,之后连带着何皇后,一并杀害,而且还有为了躲避关东联军,他强行迁都,胁迫洛阳附近的百姓入关,路途之中死伤无数。凭借军事力量擅权的董卓屡屡以武力胁迫朝

  • 刘秀最著名的一战,南栾之战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巾之乱最后打到的是谁,刘秀昆阳之战怎么赢的,一战的著名战役

    昆阳之战是刘秀一战成名之战,但令刘秀拥有争夺天下资本的还是南栾之战。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要说的是,昆阳之战,刘秀虽然有功,但刘秀不敢邀功,因为他的长兄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刘秀因为当时还不够强大,只能选择继续依附于更始帝。《后汉书.光武帝纪》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

  • 李筠李重进发起叛乱,北宋是如何解决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筠庭,如果南宋退守台湾,南宋收复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初,有过一次相对重大的危机,那就是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相继发动的叛乱,如果两人的反叛持续无法被平定,那么宋太祖的江山必然坐不稳,北宋很有可能和后周一样,成为一个短命王朝。首先说一下,李重进和李筠作为后周大将,其实都是宋太祖放心不下的,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他反叛是意料

  • 法正一生对刘备的贡献到底有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备是靠什么成功的,三国志战略版刘备法正徐庶,法正对于刘备意义

    东汉末期,刘备在入主益州后终于有了争夺天下的能力,而刘备集团实力的扩大,不仅体现在地盘上,更重要的是人才上,没有大量人才的支持,刘备就还是顶着汉室后裔的落魄枭雄。而提到刘备帐下的能人,必须要提一下法正,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是给予法正高度评价的,法正对刘备集团的影响力是要超过庞统的,如果说他能够多

  • 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不止一顿饭那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杯酒释兵权做得对吗,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背景,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哪个地点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发生了大家熟知的一件事,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设宴欢饮,结果就发生了深刻影响北宋的对话,宋太祖说自己的皇帝当着不踏实,害怕被石守信这些高级将领夺权,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上表请辞了。宋太祖凭此,掌控了中央禁军的兵权,消除了对帝位存在影响的将领,压

  • 薄姬:大汉朝史上一个命中注定要生天子的奇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文帝母亲薄太后传奇,汉朝电视剧按历史顺序,刘邦为什么娶薄姬

    汉高祖刘邦的正妻是皇后吕雉,但是后世刘邦子孙中的大多数却与一个叫薄姬的女人有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薄姬是一个出身并不怎么高贵的女人,她的父亲和一个叫魏媪的女人私通生下了她。在她出生之后并不太久,她的生父就死在了遥远的会稽郡。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战国七雄的贵族后裔们纷纷重新打起来故国的旗

  • 朱元璋为何把皇位传给朱允炆?有何惊人内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为何传位给朱允炆,朱元璋给朱允炆的锦囊,朱元璋在位朱棣敢反吗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公元1368年登基为帝,大力推行改革,严打不正之风,各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社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洪武之治。在朱元璋后半生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寻找一位合适的继承人,那么朱元璋为什么立朱允炆为皇长孙,将皇位的继承权跳过众多的儿子们,直接传给孙子呢?朱元璋一生子女众多,仅儿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