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宰相杨国忠做了什么?为何安禄山以他为由发动安史之乱?

唐朝宰相杨国忠做了什么?为何安禄山以他为由发动安史之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57 更新时间:2024/2/7 13:01:27

杨国忠(?—756年7月15日),本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唐代宰相、权臣。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张易之外甥,杨贵妃族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他任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番将安禄山、史思明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756年),杨国忠随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

祸乱朝政

杨国忠执政期间,两次发动了征南诏的战争,由于杨国忠使用无能的将领征南诏,以及士兵深入南诏水土不服遭遇瘴疠,而先后失败。

天宝十载(751年),鲜于仲通率军攻打南诏,遭遇失败。南诏投靠吐蕃。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鲜于仲通征南诏时只用了剑南的军队,还没有从外敌调兵。根据《资治通鉴》《新唐书》记载,在征南诏之前,唐朝在剑南只有三万军队。而且还要留兵驻守。鲜于仲通用的军队远少于3万人,损失也远少于3万人。却被写史的人夸大成了损失六万人。

鲜于仲通失败之后,杨国忠下令从两京及河南北募兵去征南诏。人们听说云南多瘴疠、在交战之前就会因为瘴疠死十分之八、九,所以没人愿意应募。杨国忠就派御史捕人强制送到军所。早在征南诏之前,唐朝的精锐部队、精兵猛将早就集中在西北的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这些地方,而剑南没有唐朝精锐部队,两京及河南北无武备,几乎没有军队。在鲜于仲通失败之后,杨国忠从两京及河南北征募的是一些缺乏战斗力的平民组成军队,由李宓率领去征南诏。

李宓率领唐军征南诏,到达南诏首都太和城外。南诏闭壁不战。李宓军队粮尽,士兵水土不服,士兵因为瘴疠与饥饿而死的达到了十分之七八,李宓率军返回途中被南诏追击,李宓率领的军队全军覆没。此战唐朝的损失也被严重夸大。李宓征南诏只有一次。高适李云南征蛮诗》记载李宓在征南诏之后返回了长安,“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但是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把李宓写成了死在南诏,并且严重夸大了唐朝损失的人数,将损失人数夸大为七万、十万等多种说法。甚至把鲜于仲通与李宓的损失加起来并且夸大到接近二十万人,但是实际唐朝损失人数远少于此数。

杨国忠专权误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动辄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不仅使成千上万的无辜士卒暴尸边境,而且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灾难,唐军深入南诏,并且给南诏造成很大破坏,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杨国忠为了笼络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让文部选官不论贤不贤,年头多的就留下来,按照资历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惯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书,选官应交给侍郎以下的官员办理,规定的手续十分严格,须经三注三唱,反复进行,从春至夏才能完成。杨国忠却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里,预先定好名单,然后把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都叫到尚书都堂,读—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当全部结束之后,杨国忠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左相和给事中都在座,就算经过门下省了。”于是,选官大权就这样由杨国忠一人垄断。从此门下省不再复查选官,侍郎仅仅负责试判,致使选官质量下降。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杨国忠迎合和满足了一些人的权欲,因而颇得众誉。为此,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杨国忠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天宝十二载(753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并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玄宗信以为真、以后,扶风太守房(王官)奏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人物评价

杨国忠专权误国,积怨太深,终被乱刀砍死,实为罪有应得。但是客观来看,在他执政期间,虽然国事日非,但朝中未出现李林甫妒贤嫉能、诛逐大臣时的那种恐怖动荡局面,而在一时间内还曾搜罗天下奇才,迸拔淹滞,颇得众誉。杨国忠独揽大权,外戚跋扈,民怨沸腾,终不可收拾,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他作为宰相,自是难辞其咎。但是,早在李林甫执政期间,唐王朝就已经显露出趋向没落的种种迹象,只是到了杨国忠执政时来个总爆发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王政君是如何稳居后宫那么多年的?为什么有人称她是西汉覆灭的凶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王政君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王政君就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她不仅是皇后,而且还是皇太后,甚至最后成为了太皇太后。这个稳居后宫61年的传奇女性最终活到了84岁,然而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甚至称她是西汉覆亡的真正凶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都在史书上看到过

  • 庞统能和诸葛亮齐名 庞统到底有什么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和庞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前言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时期有四大奇才,他们分别是:诸葛亮、庞统、姜维与司马懿,他们分别被称为:卧龙(伏龙)、凤雏、幼麟与冢虎,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诸葛亮与庞统两人。就我们来说,可能我们对诸葛亮的了解更深,毕竟我们不仅在学校里学过《出师

  • 同样都是面对荆州问题 诸葛亮和庞统为何意见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对诸葛亮和庞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事实上,庞统的本意并不是说荆州是累赘,这完全是断章取义了。关于庞统对荆州的评价,主要出现在《九州春秋》。原文: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

  • 庞统临死前遗言是什么意思 庞统为什么说诸葛亮骗了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庞统遗言,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罗贯中的生花妙笔无人不知,卧龙凤雏也因此成了天下闻名的传奇人物。然而,纵观全书,作者对二者的态度却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在描述诸葛亮时是“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而在写庞统的时候便成了孙权见了“心中不喜”,刘备见了也是“心中亦不悦”。这为后来他身

  • 蜀汉国力那么的弱小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蜀汉北伐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的第一高人,在世人眼中,他通天晓地,精通军事,运筹帷幄,是一个智慧超卓入圣的完美人物。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人,为什么屡次北伐不成功,还要坚持北伐呢?难道他没有算过帐,每次出兵都是大规模出动,“蜀道难于上青天”要消耗多

  • 曹操手下的谋士那么多 曹操最离不开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对曹操谋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狼烟四起,军阀混战,而曹操入许都,以天子名号,笼络了各路人才,是当时势力最大的一个阵营。曹操非常注重笼络各方人才,帐下聚集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在谋士方面,最为出名的就是五谋臣: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还有最终背叛曹魏

  • 王允对吕布和董卓说貂蝉是女儿和家妓身份 这两种身份有何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貂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东汉末年的大奸贼董卓是死于他的义子吕布之手的,而设下这个连环计的人则是司徒王允。相信很多人都对此连环计耳熟能详了。不过,其中的细节还是值得我们推敲的。例如为什么王允跟吕布说貂蝉是他的女儿,跟董卓却说是家伎呢?这两种身份有何区别?对他

  • 貂蝉作为三国时期的美女 王允为何没有占为己有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对王允和貂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中,董卓的死,主要是因为和义子吕布发生了反目,而两人之所以反目,主要就是因为貂蝉。实际上,这一切都是王允的谋划,很多人会好奇,貂蝉既然这么漂亮,能够使得见惯了美女的董卓和吕布不惜反目,那么王允在将貂蝉献给董卓前,有没有可

  • 被忽略的三国名将黄忠:年轻的时候没得到成名时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大凡言三国武将,必及吕布、马超、关羽、张飞、赵云、典韦、许褚等,似乎前几名总也排不上黄忠。大家也跟诸葛亮一样,觉得黄忠这把年纪,能忝列五虎大将之四,已经很不错了,还想咋样?估计黄老将军也不会想咋样,不过细心的网友一定会发现,三国中最最不能忽略的人就是黄忠了。黄老将军生平事略可考的也就是人生的最后八年

  • 元朝元文宗的登基之路:曲折婉转的皇帝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登基,都要发布一份登基诏书,说是老皇帝说我又红又专让我接着干,以后都听我的。这样的诏书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套路,并不涉及这个过程中的细枝末节。其实,皇帝也没有必要向天下世人解释一下他是怎样当上皇帝的。朕受命于天,是天子,关尔等什么事?!不过,历史上还真有一个皇帝觉得非常有必要,而且还专门下诏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