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风云人物: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宦海生活

风云人物: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宦海生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812 更新时间:2023/12/25 15:45:43

李鸿章左宗棠此二人都是晚清重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宦海生涯的起起伏伏。

自海防塞防之争的1875年到《伊犁条约》签订的1881年的五年间,左宗棠平定西北陕甘内乱、收复了新疆,可以说,达到了他的人生顶峰。那么,李鸿章在做什么内呢?世上有许多李鸿章的支持者,常常用下面这段梁超的话,来评价左宗棠这一阶段的功业。

左李齐名于时,然左以发扬胜,李以忍实。两人洋务之见识不相上下,左固非能守旧,李亦非能维新也。左文襄幸早逝十余年,耐胜。语其器量,则李殆非左所能及也。湘人之虚骄者,尝欲奉左为守旧党魁以与李抗,其故得保其时俗之名,而以此后之艰巨谤诟,尽附于李之一身。文襄福命亦云高矣。

网络配图

梁启超这段话总体上说是对的,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他们之间的冲突是改革派内部的冲突。清廷对于李的重视程度高于左,毋庸置疑。然而,左李二人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注定二人的结局会大不相同。有些人将左宗棠与宗泽对比,宗泽临终之前呼“渡河”,宗棠临终之前喊“渡海”。无论左宗棠命好命坏,可以肯定的是:左宗棠是站着死的民族英雄。

但我们也不能以此来反证李鸿章是汉奸、卖国贼。正如梁启超所言“李以忍实”。李鸿章和左宗棠对晚晴官场认识得都很透彻,所以,左宗棠临终前告诉子孙不要为官。因为,为官就要做些“伤天害理”的事儿。反之,李鸿章的“官瘾”十足,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好人、能人都不做官了,那么,国家将如何?民生将如何?

在这点上,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为官思想和对子女的教育都是对的。只不过,左宗棠做了一辈子的事儿,无论其中有多少是错误的,收复新疆、对外勇于有理智地抵抗总是正确的、光明的、正能量的。对此仍吹毛求疵者,纯属异类。

反观,李鸿章。虽然兢兢业业,干了许多事,留下了许多好的思想。但其一生正如其所言都是“糊裱匠”的工作,大风一吹一切努力皆白费。再加上,其本身的致命缺点——用人爱用亲信且论才不论德,对贪官处罚较轻甚至纵容,直接导致其淮军、其派系,虽有精锐之表面,但无精锐的勇敢之心。

千万不要轻看吏治,吏治是一切做事情的前提。其他方面在先进,只要吏治出现致命的问题,一切好的都会变成坏的。

李鸿章在直隶的25年岁月,就是典型代表。

当左宗棠风光无限的时候,李鸿章正在直隶总督的任上辛辛苦苦地劳动着、思考着。主要思考的就是一个字:钱。

李鸿章的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

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到光绪八年,光绪十年到光绪二十一年,但期间一年多的时间为淮军将领张树声,因此,李鸿章仍是幕后指挥,所以,视为李鸿章时期共计25年,即1870-1895年。5年后的1900年李鸿章又当了一年半的总督)时,正是清廷打压湘淮军的恶果出现之时。

1868年,当年有一件震动全国的刑事案件发生——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总督衙门前被人杀了。一百多年来,对于谁是幕后指使的讨论有许多。但马新贻被杀,嫌疑最大的无疑就是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导火索是裁军!

裁军历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军人退伍之后,虽可以回乡务农,但许多人却未必还有那份儿心情和耐力。特别是,回乡之后成了普通百姓,也要受到官府、乡绅无赖地欺负,由此,由退伍兵组建的秘密社团出现了。它就是哥老会。哥老会起初是普通团勇为了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而秘密结成的小团体,其后越来越多。

网络配图

哥老会成员杀死高级将领的事情并不鲜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左宗棠的爱将甘肃提督(从一品武职)赏戴花翎,赐号尚勇巴图鲁,钦赐黄马褂诰授振威将军的高连升。左宗棠、曾国藩作为湘楚军的创始人,在湘楚军中有无人替代的威望。

湘楚军被裁后,有许多人不愿意回湖南,因此,许多人便留在了江南。然而,马新贻属于后辈晚学根本弹压不住湘淮军。最终,矛盾激化到刺杀案件的发生。

面对江南的混乱,清廷只好迅速要求曾国藩回驻两江。那么,直隶总督的人选就要选配一位有才能的人,在当时李鸿章理所当然是首选。再者,李鸿章因为久办洋务且部队装备最好,在军事上将其调离大本营放到皇帝身边乃是最安全的做法;在外交上,李鸿章又得心应手;在地方政务上,李鸿章又有治理江苏的实际经验。因此,顺理成章的于同治九年(1870年)担任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随着李鸿章和淮军势力地增长,李鸿章成为了第一疆臣,虽然不在中央,但因为驻节于天津,再加上淮军子弟遍布中外,李鸿章俨然成为了中央与地方的中介与各种事务的试验田。

李鸿章上任之初,就已经向清廷明确了自己的工作重点,在《调任直隶谢恩折》中,他说得很明白:现如今海防吃紧,拱卫京畿要地安全是根本大计。现在天津教案还没有最终结案、各种水利设施待完善、对外关系、练军保民这些都该仔细规划。我李鸿章的威望和德行都不如曾国藩,难以威震督抚。所以,在省务工作上“一守曾国藩旧章”。

李鸿章为人、为官之精明实在令人赞叹,刚一赴任,就将几个大问题解决了。首先,确定了工作重点:重海防、外交轻地方事务;地方政务中重练军工作、水利设施建设,轻其他事务。同时,又向清廷表示了忠心(拱卫京畿)和自己绝对不会拥兵自重(难以威震督抚)。既然,地方事务中的大部分工作你都不进行重点管理的话,你总体上该怎么办?李鸿章也很明确——一守曾国藩旧章。

李鸿章治河

我们首先看治河。身在天津,首先保卫的就是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李鸿章首先把目光和难点放在了永定河的治理上。除此以外,还有黄河、滹沱河等九大合流。在直隶25年间,李鸿章和张树声共对直隶境内的十大河流进行了35次大规模维修(永定河10项、滹沱河5项、运河6项、大清河8项、直隶境内的黄河4项、其他2项。),其余小的工程不计其数,耗费白银千万两。

为了节省经费,李鸿章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自1870年到1890年间,13次较大规模的以工代赈修筑水利工程工作,共花费银278万两,制钱8万5千串。另有棉衣34万件、大米1万3千石等,总耗钱300多万两。除此以外,李鸿章也经常调动淮军、楚军来协助治河,如此也节省了不少金钱。

网络配图

直隶水灾频仍,李鸿章虽然竭尽所能,仍然是民怨沸腾。正如著名的京剧武圣盖叫天先生就曾愤怒地指出:小时候,周边的老百姓都咒骂李鸿章为“王八精”,搞得河北四处水灾。其实,李鸿章也很苦恼。

朝廷给的各种修筑水利工程的钱逐年减少,钱根本不够用,到处都缺钱。想保卫国家就得有洋枪洋炮,这种情况下,洋武器价格高,花费巨大,北洋海军练成需要多少钱?仅仅买军舰就是三千多万两,再加上维修、武器弹药、人员军费、相关设施花费等等。清廷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七八千万两,光绪后才过亿。例如,南运河的抢修钱原本是两万一千两,到了1870年,已经减少到8800两;北运河同样由三万六千两减少到一万四千四百两。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只能发动商民捐资,卖官鬻爵。

虽然,李鸿章竭尽所能但治河效果一般,例如永定河1876年到1892年的16年里,决口14次。从1885年到1898年,直隶连续14年发生水灾。所以,生于1881年的高阳县人盖叫天先生以及他的乡亲们才那么对李鸿章有怨言。

对于直隶治河效果不彰显,李鸿章认为就是缺钱,几十年的欠账必须要有巨款进行翻天覆地式重新修建才能完成。当然,李鸿章的这种观点虽然说出了一定的道理,但确实值得商榷。

例如,修筑各种水利设施、赈灾等过程中,虽然李鸿章也知道明白贪官污吏的危害,但其处罚都不重。特别是灾害问题,更是如此,贪官污吏造成百姓对于清廷的信任季度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曾国藩打了大胜仗为何遭咸丰大骂?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长沙方面对曾国藩已无可指摘,反而渐渐萌生敬重之心。但中央政府方面却给了曾国藩几记响亮的耳光。湘潭大捷后,骆秉章要上报朝廷,曾国藩阻止。他说:“你报湘潭大捷,那就要报靖港之败,不能只报喜不报忧。”骆秉章慌忙把这个差事推给曾国藩说:“那你来报吧,况且仗也是你打的。”曾国藩这一招叫暗度陈仓,骆秉章是湖南巡

  • 历史揭秘:大唐高阳公主的坎坷情路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高阳公主的情路坎坷,最终还是痛失爱人,孤独终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大唐美丽的高阳公主最早“倾心”辩机和尚,恐怕也只是香闺寂寞、所托非人,才寄情于佛道消遣,却无意间邂逅了一段旷世奇恋。原本,作为唐太宗十分心爱的女儿,特意将公主嫁到国之重臣房玄龄家中,许配给房家次子房遗爱。可惜这房遗爱没有半点老房

  • 历史上唯一用“处女选拔法”选出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皇帝的后宫多是佳丽三千,数不甚数,南宋的第一位皇帝赵构也不例外,不过却只有太子元懿这么一个儿子,更为可惜的是这太子又是个短命之人,还不到三岁就夭折了。这让赵构很是痛心疾首,但最为不幸的还是他在南逃的途中受到惊吓,结果患上了不育的疑难病症,如此一来南宋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所以寻找宗

  • 慕容冲为何会由养尊处优的皇子变为他人娈童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断弦》慕容冲担任男主角,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主要讲的是前秦时期,苻坚和慕容冲之间同性恋的故事。南北朝时期,前秦皇帝苻坚率兵攻打前燕,前秦告捷,昔日养尊处优的皇子由此沦落为他人的娈童。图片来源于网络《断弦》慕容冲和他的姐姐清河公主因长相俊美,皮肤白皙,在俘虏中显得尤为出众。被苻坚留下来在后宫做侍宠。慕

  • 人无完人,岳飞手中也曾沾满了南宋人民的鲜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在政治上绝对是属于昏庸无能之辈,整日所想的不是北进收复中原,而是一心讨好金国,向其纳贡称臣,苟且偷生。在这样一位主子的手下办事,注定是进退两难,忠或不忠,都会引起后人的一系列评说。我们都知道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他对昏君赵构又是愚忠的。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

  • 被世人误会了!扶不起的阿斗没那么懦弱无能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谈到三国里被误解的人物,大家说得最多就是曹操、司马懿、魏延、鲁肃,但有一个被形容成「阿斗」的刘禅,在影视剧中,在很多后世文书中,阿斗都被塑造成又胖又傻的弱智形象,讽刺他的名言名词就「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些都将刘禅刻画成了一个懦弱无为、愚昧忘本的人物。网络配图人说虎父无犬子,刘禅作为一代枭雄刘

  • 三国名相诸葛亮手中的鹅毛扇有什么来头?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有民间传说,诸葛亮博望烧屯,火烧赤壁,都是靠这把扇子扇风起火打败曹军的。后来街亭之役失利,据说也是因为忘了带那把羽毛扇。《三国演义》里,特别是写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人们最熟悉的,恐怕是他素衣纶巾,手摇羽扇,端坐四轮车上,飘然而出的形象。羽扇纶巾后来成了戏曲舞台上诸葛亮特有的穿戴。网络配图历史上,诸葛

  • 项羽选择自刎乌江而不东山再起是怕丢面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项羽在乌江自刎这一壮举,引起了历代诗人的无限情思。他们认为,项羽虽在斗争中失败了,但他死得壮烈,不失为英雄本色,因而,李清照在《乌江》中写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歌颂项羽是“人杰”和“鬼雄”。那么项羽他为什么会不肯过江东呢?图片来源于网络西

  • 蜀汉重臣诸葛亮为何不能成为千古一相?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其实算是一个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书中说诸葛亮是一个千古名相,这就有待于商讨了。因为诸葛亮就是不能识大体、弃细务,凡事必亲躬,说明身边人才贫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误事,没有识人之明,统兵无功导致几次伐魏失败,这乃是为官为相之忌。诸葛亮身上的问题但诸葛亮对蜀汉忠心不二,真正鞠躬尽瘁,死

  • 崇祯与李自成互挖祖坟,结果让另外一个人捡了便宜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末期,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队攻陷北京,在这场战役中,崇祯帝上吊自杀,从而李自成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然而,李自成也没有一帆风顺,在后面的战争中,他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起义军被清朝夹击而亡,自己也就死于非命了。后来有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讨论到说这个人两败俱伤的原因是互